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咸阳>乾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乾县三宝的传说

《陕西土特产的传说》


  “乾县有三宝,锅盔、挂面、豆腐脑”。说起锅盔馍来,还有段传说哩。
  相传,唐朝时,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合葬陵的陵址最初选中县东北五十里的五峰山。后因穴位风水不吉利,改选在县城北六里的梁山上。梁山风景优美,松柏常青,是当年秦始皇、隋文帝巡幸游览之所。位于长安西北八十公里,属于八卦“乾”位,故陵墓称为“乾陵”。它与东邻礼泉县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东西对峙,遥遥相望。
  传说在修建乾陵时,唐王朝为炫宗耀祖,不惜人力物力,征用了全国数万名匠工和民工。当时,有个叫东娃的小伙子,刚满十六岁,从小失去母亲,和父亲两人相依为命。他生性聪明勤劳朴实,很受邻居的称赞。后来父亲卧病在床,年幼的小东娃每日除了上山打柴外,回来还要给父亲炒菜做饭,这样干,天长日久,练就了一手烹调手艺。修建乾陵征用民工时,他不忍让父亲受此劳累,便替父做工。小东娃随着众民工餐风宿露,日夜辛劳。因活路繁重,不少民工累死、饿死在路上。年幼的小东娃更是被饥饿疲劳折磨得少气无力,困苦不堪。有一天,他肚子饥得实在撑不住了,就躲过监工的耳目,悄悄地在路边挖了一个窝窝,架上自己的头盔,把面揉匀放在盔内,然后在盔下烧着柴禾。过了一阵,他从盔内取出烙馍一尝,酥脆可口。他高兴极了,就把这个办法告诉给同伴,让大家改用铁锅去烙。结果吃起酥,闻起香。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就形成了这种独特的锅盔馍。
  自此后,筑陵工地上香气弥漫,总监尝到这种异香的馍后,忙派专人送京。后来,唐朝廷每年就要乾县进贡锅盔馍。因为这是用盔和锅烙制出来的馍,所以就叫盔锅馍。后来人们不用盔,而多用锅烙制,就成了现在的名字——锅盔馍。这种烙馍的方法,也就逐渐流传在民间。由于历代劳动人民不断改进制作方法,锅盔馍的质量越来越好,样式愈来愈多。现在,乾县的锅盔馍,用两鏊轮番烤烙。经过三翻六转,一个直径八寸,厚六公分的菊花形毛边的锅盔馍便烙成了。特点是:膘厚皮薄,酥脆味香,能煮耐嚼,存放期长。
  近几年来,乾陵吸引来了不少的中外旅游者,他们总爱吃乾县的特产——锅盔馍,临走时还带上几个回去送亲赠友。
  强万康 搜集整理
  老花工献计制叉酥
  唐高宗李治身边,有一个管皇帝睡觉穿衣、吃喝玩乐的刘太监。他为了讨好高宗,想让御膳房厨师做一种名贵小吃。
  一天清早,刘太监召来众御厨,他说:“圣上想吃一种油多而不腻,糖多而不厌,滋养而不过补,一到口就发酥的饼子。你们得想法早一点做出,如果做不出小心脑袋。”说罢,头也不回的走了。
  刘太监一走,众御厨都象石人一样,你呆呆地望着我,我呆呆地望着你,不知道该怎么办。
  正在这时,从门外走进一个老花工,他对众御厨说:“刚才刘太监说的话,我在门外都听见了,这不难办,我可以教给你们一个法子。”
  其中一个御厨忙问道:“老人家,有什么好法子,请给我们说说,只要能交了差,我们一辈子忘不了你的大恩大德。”老花工说:“马油极香,核桃仁、黄桂滋养而不过补,可用马油拌面,擀好后,做成椭圆形的饼子,然后用白沙糖、冰糖渣、清红丝、黄桂、核桃仁拌成馅子包上,放在菜油锅里用文火炸熟,这样就成了油多而不腻,糖多而不厌,滋养而不过补,一到口就酥的名贵吃食。”
  众御厨听了,个个破涕为笑,就立即拌面的拌面,调馅的调馅,生火的生火,油炸的油炸,一时三刻就做好了。
  刘太监尝了尝很满意,就小心翼翼地用盘龙金碟端上进献唐高宗。唐高宗咬了一口,满嘴流油,但却一点也不腻,虽说满嘴糖馅,却不过分甜,而且颜色金黄,香味四溢,到口就酥。高宗吃罢,回味半晌,问刘太监道:“这一叉就酥的东西叫什么名子?”
  这一问,刘太监顿时慌了手脚,这哪有什么名子,不过是自己独出心栽罢了,但在万岁面前怎么能说不知道。正在左右为难时,突然想起刚才万岁爷所说的一叉就酥的话来,心头不觉一亮,忙回答说:“万岁真是英明,刚才一口就说出了这食品的名称——叉酥。”
  就这样,叉酥从此就被列为唐高宗的一种御食,并且规定:一切臣僚百姓,均不得制作和食用。
  后来,由于修乾陵,女皇武则天到奉天(今乾县)巡视,看上了奉天县的高头大马,就命奉天知县派一个专人杀马取油,天天送往皇宫,供做叉酥时使用。时间长了,这个奉天人就学会了做叉酥的手艺。他在临终时,把独生女儿叫到面前,将做叉酥的整个操作方法,做了详细交代,并让她千万记住,不要告诉别人,所以,叉酥在乾县只有少数人会做。
  如今,叉酥供不应求,用马油做叉酥常常无货源,后经多次反复实践,改为用生猪板油代替马油制作,味仍不减。如若不信,有机会请到乾县南什字实验食堂试试。
  高智荣 白西莹 口述
  叶 伟 陈 搜集整理
  辣香味浓的豆腐脑
  豆腐是中国的土特产。豆腐脑是乾县的传统风味食品,被誉为该县的“三宝”之一。明李时珍的《本章纲目》中记载,豆腐发明自汉代。乾县的豆腐脑起于哪个朝代,谁也说不清。
  据说,清朝雍正年间,武将年羹尧性情残暴,但却非常讲究饮食,三天两头摆酒设宴。山珍海味,美膳佳肴,吃得烦腻了,责令厨师变换花样,厨师绞尽脑汁,总不合年的胃口。真是吃鸡蛋要剔骨头,难侍候极了。没办法,管饮食的头目,在各地查访名厨。他打听到乾州有一个擅长作豆腐脑的农民,便命人带来试作。年羹尧一吃非常满意,便把这个农民留下,专作豆腐脑。有时还专门设宴招待同僚共食豆腐脑。时间一晃过了几年,这个农民因年老体衰就回乡了。年想吃豆腐脑的瘾来了,便令其它厨师制作,但味道极差,年一气之下,将厨师杀了。另叫人做,仍不满意,这样一连杀了几个人。厨师们每日提心吊胆,唯恐丧命,便托人又将这个农民请来。年一吃他作的豆腐脑,果然味道特殊,便问:“你作的豆腐脑为什么这样好吃?”这个农民说:“我家乡的人不论男女都会作这种食品,一般用豆汁加石膏制作而成,给你作的还另加鱼髓,因此好吃。”
  到了光绪时,泾阳县一个姓毛的农民,因遭兵灾荒年,携带全家来到乾县,人们叫他“毛老大”。此人忠厚老诚,心细手巧。他看到这里豆腐脑生意兴隆,为了一家糊口,便跟人帮工学艺。时间长了,他学会了一套制作豆腐脑的技术,便借钱置办了家什,做起了豆腐脑生意。他每天半夜做好,早上出门,天黑回家,经常比别人卖的钱少,费的时间长。他想:要得生意好,就得动脑筋。于是他慢慢琢磨,提高技术。他不用井水用河水,调料中加少量的鸡汤,这样制成的豆腐脑色泽洁白光亮,鲜嫩柔软,筋而不散,辣香可口。每天豆腐脑的担子刚一上市,顾客们便围上一圈,争相就食。当时毛老大的豆腐脑只此一家、享有盛名,远传省内外。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慈禧太后带领光绪皇帝仓促逃奔西安。慈禧为人阴险毒狠,她处处仿效唐代的则天皇帝,这次来西安,想趁机去乾陵玩玩。一天,她带领一班随从,浩浩荡荡来到乾州,州官出城迎接进衙,随后设宴款待。酒席上海味山珍,鸡鸭鱼肉,应有尽有。慈禧一见,面有愠色。州官一看大事不好,还不知哪里失礼于她,吓得跪倒在地,叩头求饶。太监李莲英大声喝道:“老佛爷闻听此地豆腐脑好吃,你竟大胆不备,你的心目中还有老佛爷吗?”州官一听,急忙奏道:“卑职该死!敝治下确有一个做豆腐脑的毛老大。卑职唯恐不洁,有污老佛爷金口……如此,我吩咐立即做来。”慈禧这才面有喜色,挥手叫州官站了起来。
  不多一会,师爷领着一个眉清目秀的侍女捧着精美的瓮碗,跪倒在慈禧面前,双手举起碗道:“请老佛爷用餐。”慈禧用小勺一尝,味道异香,一连吃了三碗还不罢手。李莲英忙奏道:“老佛爷,豆腐脑虽好,但不宜连食,等会儿再食方好。”慈禧这才停食。众随从待慈禧吃毕,便蜂拥而上,大吃大喝一顿,都称赞毛老大的豆腐脑好。
  传说,后来慈禧回到北京后,还念念不忘豆腐脑。因此,特下诏乾州,调走毛老大进宫专为御厨承作豆腐脑。
  乾县的豆腐脑多用河水泉水,近年来多用天然水制作,虽是半固体,但凝而不散,翻而不碎,用浅勺轻轻舀到碗中一片,如双摺,则摺而不断。加上食盐、姜、蒜泥、酱油、五香醋、油泼辣子,真是红白相映,味浓辣香,引人食欲。国内外的游客参观乾陵时都要品尝一下这种食品。
  强万康 搜集整理 

出处: 《陕西土特产的传说》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