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民间故事集成·卷一》
宋伯鲁,字芝栋,礼泉县人,生于清咸丰四年(公元一八五四年),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稍长就学于三原的味经书院。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年),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为翰林,光绪二十二年升任山东道监察御史。曾参与康有为变法。一九○二年,转辗回到陕西,陕西巡抚升允以“素不安分,悟事招摇”为由,将其关押数年,后被营救。寄居新疆期间,写了《新疆建置志》一书,晚年在西安主持纂修《陕西通志稿》。一九三二年病逝,享年七十八岁。
妙对联语
清末的一年清明节前夕,朝廷派一队人马来到礼泉,准备第二天去九嵕山唐太宗昭陵扫墓。他们当晚歇息在县衙。陵墓距县城三十多里路,要赶天明到达,必须半夜起身。谁知半夜时,东城楼鼓打三更,西城楼鼓却打四更。朝廷的官员好不生气,在照壁上写了:“东楼三西楼四更鼓打乱”之后,便打马上桥,直奔九嵕山。
却说县官天亮起起来,见怪罪,急忙召集部下幕僚商议如何对策。在大家一筹莫展时,当地有名的文士宋伯鲁走气上来,在照壁前一看,便写出下陪:”南斗六北斗七星象不同。“大家方愁眉始展,如释重负。
果然,朝廷扫墓的人马返回后,不但没有追究先天晚上的事,反而兴致勃勃地欣赏着对联,赞誉宋伯鲁的奇才巧思。
搜集整理者:张志春 礼泉县阡东镇力士村人
巧题中堂
宋伯鲁于清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年)考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为翰林。写得一手好字,在群众中有“先学柳,再学欧,然后学习宋伯鲁”的说法。
他入翰林不久,有一天,光绪皇帝要亲自试验一下翰林学土的才华,要当场考试。说是考试,但却与众不同,既不出题,也不叫作八股文章。光绪皇帝手拿两幅长方形空白中堂,要求两张中堂,一幅只写两个字,合成一句成语,把中间写满。
当时在场的翰林学士一听,都面面相觑,背过脸吐舌头,一筹莫展。光绪皇帝把他们齐齐扫视一遍,感到有点扫兴。就在这时,只听宋伯鲁说:“我来试试。”朝前走了一步,皇上微笑点头。于是宋伯鲁神态自若,欣然提笔,一挥而就,写了四个大字:“天下太平”。光绪皇帝一看,正合心意,非常赏识,众翰林无不拍手叫好。
口 述 者:刘怀明 男 五十一岁 礼泉县西张堡乡 南刘村人 农民 初中
搜 集 者:张 廉
搜集时间:一九八八年十二月
智讨经卷
一九二四年春天,康有为从洛阳来到西安。刚一落脚,就命人到卧龙寺借阅该寺所藏的南宋碛沙版大藏经。康有为乃一代名士,又是陕西督军兼省长刘镇华的贵客,卧龙寺方丈岂敢不借,命和尚给他送去。
康有为得到此经,连夜掌灯阅读,爱不释手,久久不想归还。卧龙寺方丈却为这事十分着急,忧心如焚,额头上冒出一层汗来。
俗话说,人到着急处,便有个出奇处。方丈人急生智,他想何不去求宋伯鲁老先生帮帮忙呢。
方丈亲自到宋府拜见老先生,宋伯鲁一听这事很生气。他沉吟了一会儿,对方丈说:“你不要着急,我自有办法为你讨回大藏经。”
过不多久,康有为离陕,临行前宋伯鲁设宴为他饯行,并邀请方丈作陪。饮宴间,宋伯鲁朗诵了一副楹联:“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并转向康有为问道:“南海,你记得这是那位大家听作?”康有为先是一愣,接着便面红耳赤,无言答对。
原来,这幅楹联是五代宋初时陈搏所书,被誉为“天下第一联”。清末民初,书法家李梅庵用重金购得此联,康有为借去之后,据为已有。后经家人一再索要,才物归原主。旧事重提,康有为心里自然明白。接着,宋伯鲁又悄悄对康有为说:“南海呀,这刘备借荆州的戏,可不能再演了!”
出处: 《咸阳民间故事集成·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