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俩口说古经》
位于礼泉县南二十里的史德镇,物丰地灵,历史悠久,追溯它的来历还不浅哩!
据清朝乾隆49年续修的《礼泉县志》载:史得村因是唐初名将突厥族阿史得览居住此地而得名。后又叫成史都村。在村的东门外,有三个相距很近的墓冢,东边是个很大的双连冢,人疑其冢为阿史得氏之墓。解放后村人用土,冢已不存,变为良田。前几年浇地,墓道被水冲开一丈多深,可惜未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而开掘考证。东邻的史封村,据说也是因由阿史得览的封地而得名。据《中国姓氏汇编》(15页)载:突厥有十姓,阿史得是古突厥族姓氏之一。在史德镇东属不远的阿史村(后叫莪阳村),亦是陪葬唐太宗昭陵 的唐初名将突厥族阿史那忠的后代。从这里可以看出,盛唐时期各民族的亲密关系和大融合。
史得村于清嘉庆年间始设为镇,距今近二百年。民国时改“得”为“德”。清未民初,由于灾荒和战乱,街道败落,集日无市。解放前县上还一度把它改为兴隆镇。但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压榨剥削,国爆破产,经济萧条,兴隆镇终未兴隆得起。
解放后,史德镇才日益兴隆,现为镇政府和机关、学校、商店的所在地。每旬一、四、七日逢集,市场兴旺,经济繁荣,交通方便,兴礼公路穿镇而过。宝鸡峡东干渠流经境内,灌溉着全部耕地,土地平坦肥沃,为粮棉果生产基地。
出处: 《老俩口说古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