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西安>临潼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袁宏道吟诗题记

《华清池春秋》


  袁宏道字中郎,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据《明史·列传》袁宏道传记载,其与兄宗道、弟中道皆有才气,时称“三袁”。他十六岁为诸生,与才气横溢的英哲俊士交游,“即结社城南,为之长,闲为诗歌古文有声”,崭露锋芒,遐迩闻名。 
  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54年),袁宏道金榜题名,中举为进士,回家躬耕田园,刻苦攻读经书,潜心研习诗文,后被朝廷遴选为吴县知县,遇案“听断敏决,公庭鲜事”。
  袁宏道为吏清明,民众交口称赞,但其意向笃志文墨,故常“与士大夫谈说诗文,以风雅自命,已而解官去”,后又起授顺天教授、历国子监助教、礼部主事等职。
  明朝中后期,城市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冲击威胁着传统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在理论思想界,出现了反叛传统、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新高潮,高标“灵性”、“童心”、“真情”与背弃压抑人性的“学问”之“理”相抗衡,令天下人耳目一新。在这场交锋中,袁宏道兄弟充当了急先锋,故以所在地而得名“公安”学派。
  深受李贽“童心说”影响的袁宏道,感应时代的心音,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文学,提出“独具性灵,不拘格套”等一系列文学理论的新主张,抨击当朝前后七子摹拟因袭的复古风,继“唐宋”派之后,彻底摧垮了绵延百年的拟古思潮对明代文坛的统治。
  袁宏道并不醉心于官场的灯红酒绿,却热衷于游历名山大川,猎奇揽胜。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重九,袁宏道“典试关中”,游览骊山温泉,瞻仰朝元阁、老君殿、石瓮寺,凭吊烽火台,于骊山绝顶题其石云:“独秀峰”,飞泉岩上题记曰“‘骊山佳处’在此,恐睡海棠不能到也”。并欣然命笔《游骊山记》曰:“骊之山郁然而青。而其水浩浩然,鸣九衢也。古柏森森然,翳东西岭。故宫遗址多不可识。山下之民有雪须而杖者,作而前曰:‘民虽髦,犹仿佛忆之’。指其岿然而坟者曰:‘是烽火台,褒女之所笑也。’指其温然而澄澈者曰:‘是莲花汤,明皇妃之所浴也。’问山下故垒,曰:‘是尝涸三泉,而闭七曜者,始皇帝之地市也。’余倚柏四顾,苍茫久之,乃披荒榛,踞危石,楚声而歌曰:‘涓涓者流与山俱逝兮。空潭自照影不至兮。吁嗟乎!兹山祟三世兮。’歌竟,浴于长汤,遂登老氏宫极。于台东过石瓮寺休焉。稍倦,假寐僧榻。忽有丈夫峨冠修髯,揖余而言曰:‘吾子失言,夫山奚能祟。使吾幸而遇严匡诸君子,岂不亦嘉遁之薮。吾子谓九叠之屏,七里之滩,何遽出吾上耶?又使吾所遭者,为宣城孤山辈骚坛之士,艳称久矣。吾岂复戎,吾姓也’。余遽然觉,自悼言之失也,复喟然叹曰:‘异哉!天子之贵,不能与匹夫争荣,而词人墨客之只词,有时为山川之九锡也。异哉!今之处士,谁能入山而为山石所倚重者,吾当北面事之’。”
  继而吟诵温泉诗六首曰:
  镜彻古苔光,溪风湛碧杳。花犹知世代,水不解兴亡。
  粉黛山川俗,烟泉岁月长。而今正好景,石骨照苍凉。
  十六长汤院,阿谁似玉环。故宫秋草里,小邑水声间。
  童子驱羊去,村姑赛庙还。教他杨广笑,破国只骊山。
  过鸟烟中远,回风水上痕。欲知天宝事,唤起石苔言。
  兰乳飞香殿,宫云远数村。太真方病齿,歌拍且停翻。
  羯鼓弄伊凉,露花石火光。山余绣岭宇,云染碧螺香。
  芍药留妃子,鹦哥说上皇。难将脂粉水,傲我白云乡。
  风扉鸾化易,王图霸业轻。仙灵祠后见,笙祝夜深鸣。
  野火烧连理,秋风荐侧生。迢知石镜月,恨不照倾城。
  东岭后西岭,秦乡与汉乡。市城云淡淡,今古水汤汤。
  废址耕斜坂,归樵话夕阳。乱亡犹有等,最劣是幽王。
  诵读袁宏道骊山诗文,既能想见骊山温泉的山水风光、人文景观,又可略窥明代“公安”学派推崇之学风。 

出处: 《华清池春秋》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