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池春秋》
姚崇原名元崇,陕州硖石人,才思敏捷,大得女皇武则天的赏识,遴选为夏官尚书事,同凤阁鸾台三品,睿宗即位,官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升迁中书令。
姚崇忠心为国,为了防止太平公主篡位乱政,同李隆基、宋璟密商上奏睿宗,将太平公主及同党派出京城,分而治之,事情败露,李隆基为了明哲保身,反奏姚、宋两人有离间皇室至亲之罪,结果姚被罢黜为中州刺史,后迁徙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调兵二十万在骊山行宫讲武。姚崇得到消息,立即和亲信心腹商量说:“按照朝廷法典规定,皇帝行幸驻跸之地周围三百里以内的刺史都应该朝觐。我受朝廷权臣排挤不能面君,怎样办好呢?”“我有一个亲戚原为教坊长,经常出入皇宫,您若能送给他一份厚礼,写好奏章,就可直接上呈皇帝。”参军李景初献计说。唐玄宗原想重用姚崇,曲于张说、赵彦昭等人的坚决反对未能入愿,今见姚崇的奏章,令中官召其速来骊山行宫相见。
唐玄宗当时正带领文武百官、各国使节、铁骑卫队在渭滨校猎,见姚崇风尘仆仆赶来,问道:“爱卿你会狩猎吗?”
“臣二十岁时家居广成泽,专门以呼鹰逐兽为乐。张憬藏说我当位至王佐,不要自暴自弃,于是折节读书,‘遂待罪将相’。至于骑射围猎,老当益壮”。姚崇言罢,呼鹰放犬,急缓得当,大得玄宗欢心。
玄宗高兴地说:“你和宰相一起回行宫,咱们共同商讨国家大事。”玄宗放马走了许久,回头见姚崇眼在队伍后边,奇怪地问:“你为什么要走在后边呢?”“臣官职卑微,不应该和宰相一起行走。”“可以以兵部尚书同平章事的身分同行。”姚崇受宠也不谢恩。
回到骊山行宫,玄宗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姚崇成竹在胸,对答如流,终日忘倦。玄宗只觉相见恨晚,立即委任其宰相要职。姚崇知道玄宗明智豁达,锐意革新,想称进治国之道,坚定玄宗做一代明君的信念,于是佯装不答应,也不谢恩。玄宗心想朝臣梦寐以求还不是为了宰相高位,姚崇却视宰辅如破履,感到莫名其妙,以为姚崇看不起他,自己先矮了半截。
姚崇见火候到了,就跪下上奏说:“臣想以十事上陈,没有得到圣上恩准不敢奉诏任职。”“你可以全部上奏,朕将量力而行,然后决定实行与否。”姚崇不卑不亢的说:“自垂拱年间以来,朝廷以严刑苛法治理天下,官吏百姓人人自危,我请仿效历代圣君,以仁义治天下;朝廷进兵青海丧师,没有吸取教训,反而重蹈覆辙,我请三十年不求开拓边疆之功;自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以来,传旨喉舌重任,多出之阉人之口,我请以后中宫不得干预朝政;武氏诸亲首开窃取朝廷大权先河之后,韦庶人、安乐儿、太平公主等模仿效尤,致使朝纲荒废,我请求以后皇亲国戚不得任台省官,滥封待阙官员、无功皇恩加封等事要停止;近来受宠佞幸之徒,胆大妄为,触犯法律,都被圣上宠免,我请自今及后依法办事,王子犯法,应与庶民同罪;现在豪门贵族,贿赂公行,贡献求媚圣上,地方官员踵武其后,我请求除租庸赋税外,不得再征毫厘;武太后造福先寺,中宗修圣善寺,上皇建金仙、玉真观,耗费金银无数,涂炭生灵,今后凡寺观宫殿一律停止兴建;先朝圣上亵狎大臣,有失君臣互敬之礼,我请陛下礼贤下士,屈节待人,敬君子,远小人;自从燕钦融、韦月将为国事犯颜直谏被下狱治罪以后,谏官鲠臣皆察颜观色,顺旨行事,于国事无益,我请圣上允许百官可触龙鳞,敢犯忌讳;西汉吕氏擅权,几乎颠覆社稷。窦固、梁冀操纵朝政,造成东汉朝政混乱,流毒甚远,万古寒心。我请陛下将这些奸臣劣迹书之史策,永为殷鉴。以上十事,陛下能办得到吗?”
“以上十事我不但同意,而且要立即照办。对于那些事我早就知道,且深恶痛绝,只恨无力回天。现在在纠正这些弊端,我寄希望于你,咱们君臣一心,共同治国,为民造福。”玄宗深受感动的说。
“这是陛下将成仁政的良好开端,也是我一生幸遇明君之日。我愿接受宰相之职,尽忠报国,造福万民”。姚崇言罢再拜,舞蹈山呼万岁。在坐的众多从官为姚崇忠肝义胆和玄宗胸怀若谷的气度所打动,都感慨流泪。
第二天,玄宗在骊山行宫正式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迁紫微令,再加百户。姚崇坚决谢绝封户。为了避“开元”年号,改名姚崇。
姚崇再次任相后,“独当重任,明于史道,断割不滞”。他坚持“人定胜天”的观念,扑灭山东蝗虫,为政清廉,秉公办事,发展农业经济,为“开元之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深得者百姓的爱戴,到处为他立碑留记。史书也将他载入唐朝贤相之列,和房玄龄、杜如晦、宋璟等齐名,流芳青史。
出处: 《华清池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