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名胜古迹》
秦始皇帝陵,是秦始皇帝嬴政的坟墓,在临潼县东约5公里的骊山北麓。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始皇是秦孝文王(柱)的孙子,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公元前259年正月出生于赵国的京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十三岁时(公元前247年),即位。二十三岁时(公元前238年),按照秦家的制度,在祖庙所在地“雍”,举行了成年加冕典礼,开始亲理国事。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以约十年的时间,统一了中国。公元前210年7月,病死在第五次出巡途中的沙丘平台(今河北省平乡县附近),9月葬于骊山,死年五十岁。
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上的统一事业是有重大贡献的,同时也是一位暴虐的封建帝王,残酷地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如修阿房宫、造骊山坟墓等,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秦始皇陵的修建,是从公元前247年,即秦始皇十三岁即位时开始的,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时为止,达三十七年之久。
陵墓规模宏大,背靠骊山,面临渭水,形势异常雄伟。分内外两城,南部是陵园的中心,尚保存高76米,底485米×515米的夯土陵丘。内城方形,周长2525.4米,外城长方形,周长6294米。它的面积,当地群众传为九顷十八亩,大概是取“久久”吉祥之意。
1974年,在外城以东1225米处,发现三个兵马俑坑(详后)。1980年,在陵塚西约500米处,发现大量胥役墓坑,每坑二至四人,大都屈肢埋葬。
秦始皇统治中国时期,修筑陵墓是他的苛政之一。在当时社会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材料要由四川、湖北等地运输,骊山的河渠本由南向北,为防止河水冲激,保障陵墓安全,须大量的劳役改变河流,使其向东西流,同时骊山多系土山,石料缺乏,大量石料需由渭北诸山采运,当时有歌谣:“运石甘泉口,渭水不敢流,千人一唱,万人相钩。”其劳民伤财之状可见一斑。
《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有着具体真切的记载:“九月,葬始皇骊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精心建造的这座古代帝王陵墓,在历史上曾遭受了多次严重破坏,陵墓的建筑毁坏殆尽,现在所遗留的只是一片废墟,其中较大规模的破坏,据记载有两次,一次是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其陵墓,燔烧其宫观,三十日运物不绝”,这是最大的一次破坏。在唐末黄巢起义时,又经过一次大的开掘,所以清代文学家袁枚曾说:“生则张良之椎荆轲刀,死则黄巢掘之项羽烧,居然一抔尚在临潼郊,隆然黄土浮而高,……”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这个陵墓也和祖国的其他文物古迹一样,又遭厄运,从陵底到陵顶,修遍了战沟,蜿蜒环绕,有几处挖的特别深,陵顶上还挖了一个很大的坑。解放后,人民政府为防止水土流失,在陵墓上植树造林,并禁止牛羊入内,加以精心保护。
始皇陵的文物遗迹非常丰富,在陵墓周围的地头、近旁,到处都堆积着大量的残砖破瓦,卵形路面石以及焦土等,特别是水道、秦砖、秦瓦,不但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有些砖瓦上还饰有流利大方的图案花纹和“左司高瓦”、“左司渭瓦”、“登宫水”等陶文,可证明该陵的建设以及随葬品的制作,在当时是设有专门机构和专门官吏掌管的。在陵园范围内还发现有四、五处,大都是五六排并列的下水道。这些文物遗迹,对于秦代历史和建筑学的研究,都是非常宝贵的实物资料。
出处: 《陕西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