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市志》
“耍神楼”是用于民间祭祀活动的一种艺术形式,是韩城社火中最威武的项目之一。许多村,每逢庙会均有锣鼓“耍神楼”。
据西庄镇东庄村《神楼记》载:“吾邑有法王神楼,正月十五迎神于村,清明送神于庙,厥有定规,由来已久矣!” “法王”是传说中的一位名医,姓房名寅,因为使宋真宗的太子降生被封为神,西庄八社建庙祭祀。“耍神楼”即八社人民迎送这位神医时的社火。
正月十五迎神(法王)回村后,供奉至清明再送神上庙。送祭队伍前边以铳开道,村牌,对联紧跟。道锣、大号(俗称“嗡”)声闻数里;各色旗幡,迎风舞动。三、五坡锣鼓过后,“四人台”神楼(俗称“武楼”)迎势冲来。神楼周身吊有无数铜环,抬神楼者的手足也均戴有串串铜铃,铜铃铜环随着抬神楼人的舞步,铿锵作响。抬神楼人以统一的步履,以对称的“耍架式”舞蹈,轻踏慢进,和谐律动,与铿锵的铜环声相呼应,踏步时,神楼如 小舟待航;慢进时如轻帆荡漾。突然,火铳爆响,锣鼓齐鸣,人声鼎沸,神楼左摇右摆,似脱缰狂奔之马,铜环声扣人心弦。随着一阵呐喊,神楼向前狂奔,抬神楼人脚下生风,周身铜铃如涛声澎湃,远视神楼,如顺水而下的战舰疾行,观众心情激荡,赞声不绝。“大军”过后,“16抬”神楼(俗称“文楼”)赫然出现。神龛高约两米,绘彩辉煌。法王塑像安坐其中,赤眉金身,横眉怒目,手执宝剑,脚踩毒蛇,令人肃然起敬。
50年代初,因“破除封建迷信”,“要神楼”被取缔,此后30年间无人问津。直至1985年春节,在省文化厅和地方党政组织的支持下,多年不见的“耍神楼”以群众自娱的一种艺术形式又和韩城人民见面了。彩饰一新的神楼,独特的舞蹈节奏,威武壮观的气势,博得广大群众的一致称赞,受到国家艺术研究所省文化厅的重视。
出处: 《韩城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