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喜来
锣与鼓者是打击乐器,击之作响发声,特别是鼓声如雷,震撼人心,激发奋进。鼓乐历史久远,大概源于商周。在古代战争中,两军对垒相战,各有鼓车,以击鼓激发士气。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种类、用途、击法不断演进变化。从古到今,韩城锣鼓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到了明清时代,社火锣鼓基本形成定型,至今相对稳定,主要由鼓、锣、铙钹组成,以鼓为主,有挎鼓、抬鼓、车鼓、打击时锣、铙钹相配合,打击法有谱有名称,各不相同。韩城人有在节日欢庆之时闹社火敲锣鼓的风俗,锣鼓队总要尽情地表演一番。一鼓阵摆开、令旗挥舞、锣鼓齐鸣、气势恢宏,似黄河咆哮、如峡谷惊风,强劲刚烈的鼓点,带着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鼓手们敲到得意时,如醉如痴、狂跳狂舞、狂敲狂拍、醉鼓醉镲,是韩城社火锣鼓的最佳境界。
近几年,不少村庄的锣鼓队走出韩城,走出潼关,威震中原,声闻海外。一次韩城鼓手去军营表演,三通鼓罢,战士们情绪激动,不能自已。部队的领导说:听了这样的锣鼓,上战场不怕死。 97香港回归,韩城北原薛村的锣鼓队应邀赴港敲响香港主权回归第一鼓。
韩城社火种类繁多,而社火锣鼓必不可缺,否则,其它社火就无法进行表演。但社火锣鼓则可独立进行表演。韩城南原的“百面锣鼓”、北原的“挎鼓子”表现了韩城社火锣鼓的特点、特征和特色。
“百面锣鼓”起源于南塬城北村,所以又名“城北锣鼓”、“南原锣鼓”。“百面锣鼓”的兴起年代虽无记载,经走访考察,已知清乾隆年间,城北村的徐乾元、樊典则将古时鼓点改编为现在的四种打法,《打三元》、《五子夺魁》、《狗嘶咬》、《老锣鼓》。“百面锣鼓”是城北三社每年元宵节为庆祝五谷丰登而大闹社火的专用节目,社牌上写的“田家自有乐,农人鼓舞春”是其宗旨的写照。民国二十四年(1935),城北村因遇大丰收而大闹元宵节,观者竟逾万人,盛况空前,后遂销声匿迹。直到1950年,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三社联合,以百年未有之势,大闹社火。“百面锣鼓”一社一坡,直敲得龙亭原人欢马叫,出尽了风头。后“百面锣鼓”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年年进城表演,并多次被摄进电影、电视片中。
“百面锣鼓”,气势雄伟,阵容强大;一面大车鼓居中,四面挎鼓环列,四十面大锣,四十对铙钹分列左右,两名指挥手持摇杆指挥,一旦敲起,气势磅礴,节奏雄壮,声传十数里。人们说:“百面锣,随大鼓,铙钹隔,手锣补,看并梢,数小鼓,看气势,猛如虎。”“百面锣鼓”表达了农人丰收的喜悦,反映了群众欢腾的情绪。
“挎鼓子”的兴起可能是由军鼓乐进化而来,其年代大约为元朝。“法王神楼”故乡东庄村老人闫高才曾听他的祖父讲:元朝灭金之后,为庆祝胜利,军民同乐,军乐队敲锣打鼓,以示庆贺,后人沿袭下来成为祭祀神医法王的鼓乐。以前,“挎鼓子”的鼓手头戴尖顶坡式红缨凉盔,身披黄坎肩,腰束白色战裙,足登战靴,马步蹲裆式击鼓。击鼓时仰面朝天,神气十足,似乎保留着蒙古骑士的特点,击打时又吹“嗡号”即“海螺”,也带有古时军乐的特点。
“挎鼓子”的鼓谱有“老虎磨牙”、“钉圪巴”、“肚里痛”、“上坡”、“赛锣鼓”等数十种之多,有表现气势的、也有表现技巧的。“老虎磨牙”是鼓手用鼓槌连击鼓边铁钉,发出野兽饿急磨牙之状,声音逼真。
“百面锣鼓”和“挎鼓子”表演时,总离不了十几杆,甚至几十杆“绕杆子”,以渲染气氛。从前是男扮女装绕杆子,民国时,才由装束时髦名副其实的姑娘来绕。这些姑娘身着艳服,眼戴墨镜,手持丈余高饰有彩绸束以串串铜铃的花绕杆。绕杆子随着锣鼓点节奏在鼓手上空上下翻飞舞动,使锣鼓手们越敲越起劲,越神气,若狂若醉。使观众在情绪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出处: 《韩城文史资料·韩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