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文史资料·韩城民俗》
民居四合院建筑为一家一户之住所,在韩城,许多四合院的照墙上,门外两侧墙壁上,歇檐厅山墙上等醒目之处,别出心裁地题刻家训,以教育子孙后代。这是为子孙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遗留给子孙的精神财富。这种作法在民居建筑上已经成俗。其内涵丰富多彩,有教益之效。以党家村为例,家训题刻有:“无益之书勿读,无益之话勿说,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人勿亲。”“在少壮之时要知老年人的辛酸,当旁观之境要知局内人的景况,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人的苦恼,居安乐之场要知患难人的痛痒。”“富时不俭贫时悔,见时不习用时悔,醉时失言醒时悔,健不保养病时悔。”“言有救,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园,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鲜。”“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薄味养气,去怒养性,处抑养德,守德养道。”等,把这些家训题刻可归纳为“四勿”、“四要知”、“四悔”、“六有六欲”、“四莫四不”、“四养”。它虽然题刻于封建时代,但是就其内容看,富有人生哲理,是为人之道,处世之理,修身之德,养性之规,大有古为今用之效。明代党孟辀,是党家村的富户,嘉靖十六年(1539),干谷里各村村民无力交纳赋税,他慷慨解囊拿出300两银子代交了田赋。喜靖三十四年(1555),庄稼受灾,又遇地震,贫困人家借贷他粮食200余石(念dan,称十斗为一石),无力偿还,他不忍逼债,当众将所有借据焚毁。故人称党义翁,其事迹广为传颂,成为佳话。这就是“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人的苦恼,居安乐之场要知患难人的痛痒”的实例。
出处: 《韩城文史资料·韩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