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文史资料·韩城民俗》
祠堂,是古时同族同门供祖祭祖之所,反映了中华民族供奉祖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在韩城,古时一个村庄多是同族同门聚居之地,以姓氏命名的村庄为数不少,并有建祠祀祖之俗,因而平原地区几乎村村都有,大些的村庄有好多处。党家村分党、贾两姓,原建有祠堂12处,散布村寨,现存9处。过去曾在祠堂创办义学,设立私塾。如今辟为文化室、接待室、展览室。
节孝碑楼,在党家村村中,是韩城迄今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座。为清代砖雕仿木结构纪念建筑物,雕饰细致精良,为巧夺天功的艺术之作,令人望而称赞叫绝。碑文为“旌表敕赠徵仕郎党伟烈之妻牛孺人节孝碑”,碑楼额题“巾帼芬型”,联曰:“矢志靡他克谐以教,纶音伊迩载锡其光。”均有花边雕饰,其字和花边都是阳纹砖雕。它是封建礼教的见证,具有历史的、艺术的价值。
文星塔。在韩城,根据“大倾西北,地陷东南”的风水意象,有“取不尽的西北,补不尽的东南”之说,平原区、川道许多村庄的东南方普遍建有风水塔,成为村落建设之俗。党家村在东南方修建了高37.5米,六角七级楼阁式砖砌风水塔,以补东南之不足,名文星塔。清雍正三年始建,光绪年间重修,一至五层分别题刻“大观在上”、“直步青云”、“文光射斗”、“云霞仙路”、“造化参笔”。意在以祈文运昌盛。说奇也奇,就在此塔建成之后,出现了颇有影响的人物,党蒙成进士,先在翰林任职,后为云南临安知府。贾乐天光绪年间中举不仕,热心教育,创办学堂。此塔,今已成为党家村的景观和标志。当人们行至党家村塬头时,村之东南方雄伟高耸的文星塔就映入眼帘。逐级登塔,观望四周别有风趣。
字纸楼,专为焚烧有字之纸而设,其形如楼,故名字纸楼。这是古代崇尚文字的产物及其反映。旧时,人们认为字和文是圣人创造的,把有字之纸入厕而是对圣人不尊敬,也是对文人的不尊重,因而清扫房间庭院之后,将有字之纸拣出来拿到字纸楼内烧之。过去,韩城村村或巷头或巷间皆有字纸楼,可惜不复存在,但是健在的六十岁以上者都会记忆起来。现作为崇文尚字的风俗而记之。古时韩城字纸甚多,这是因为历史上韩城为陕西东府文化发达之地,被称为“士风醇茂”、“户尽可封”之区。据统计,这个十数万人口的小县,明清时期科举中式者进士、举人、贡生达1396人之多,清代状元、会元、解元皆备,共14人,因而有“解状盛区”之誉。入仕为官者,数以千计,明清时身居一品宰相者二人,身为尚书、侍郎、巡抚、御史等高官者数十人。
出处: 《韩城文史资料·韩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