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瑜
清朝光绪年间,凤翔府城南的槐树村,有个忠厚老实的农民叫王二。夫妻俩过日子。媳妇经常数落、指责王二。气得他跺脚叹气,辗转跑到新疆,做起小生意来。
一年后,王二攒了五十两银子,心中不觉生起回家的念头。不久,他果真回到故乡槐树村。刚要进家门,又一想:“待我先把银子藏起来,看她待我怎样,再作道理。”
这时,天色已晚,他看着周围没人,急忙把银子藏在大槐树下的洞内,这才进了屋门。
媳妇一见王二回来,又惊又喜,哭天下泪地说:“你怎能扔下我不管,一个人走了!”她一边给男人打洗脸水,一边忙着做饭。吃过饭,媳妇又向王二赔不是:“以往都怪我不好。今后,你那里也不要去,你咋说我咋办,再不强嘴了。”
王二见媳妇知错,心里一热,便告诉她,他带回了五十两银子。
媳妇说道:“人说白花花的银子,我总是没见过,快拿出来看看!”
“我将银子藏在了门前大槐树下的洞穴内,待我取来。”
媳妇听了,忙说:“看你!丢了咋办?”
“放心,天黑时我一个人藏的,没人看见,咋能丢了?”
王二出了门,就去槐树下掏银子。王二手伸进洞穴,没有摸到,吃了一惊,心想摸浅了,又挽起衣袖向里伸了伸,还是没有,吓得他浑身打颤:“银子,不! 不……不见 了!”
媳妇心中疑惑,问道:“你真的带回了那么多银子?”
“真的,五十两,一两也不少……”王二发誓赌咒,捶胸顿足。
媳妇急忙拦住了他:“人都说,咱凤翔新任知府殷长林,秉公断案,清廉直正,何不告到殷大人跟前?”
王二沉思半响,觉得有理,第二天便请人写好状子,去知府喊冤。殷知府当即升掌,问:“状告何人?”
差人一听,哪有槐树偷银子的事?想笑又不敢作声。知府要来状子看罢,捻须良久,点头准告。他先命差人用铁绳将槐树团团锁住,后又告示,上写:“兹因槐树村王二首告,门前大槐树偷走他白银五十两,本府定于本月初五日主审槐树,望各地百姓前来看视。”
告示贴遍府城县衙,凤翔地区老少妇幼,人人知晓。
听说知府要公开审槐树,初五日这天,人们赶早从四面八方来到了槐树村,真是人山人海,把王二门前的槐树围得水泄不通。
响午,两班衙役鸣锣开道,前呼后拥。殷知府在槐树村下了轿子,端坐在临时搭起的公堂上。槐树村乡里、保长两旁相陪,衙役,差人垂手肃立。整个会场鸦雀无声。知府声严色厉地喝道:“槐树听审!王二千你偷走白银五十两,还不快快招来。”
霎时,会场上静得丢根针也能听见落地的声音。
“看来不打是不肯招供!”知府命衙役用皮鞭拷打槐树。于是,只见两个衙役赤膊露胸,手执皮鞭,轮番抽打槐树。在场观众无不踮脚伸颈,凝神观望。
知府一本正经地问:“槐树可曾招了?”
衙役禀道:“没有。”
“再打!”知府说罢,两只眼睛在观众脸上扫去。只见有人搔头摸耳,有人轻轻地摇头叹息。旁边有一个中年汉子止不住吃吃地笑出了声。知府低声向保长打听这人。保长告诉他,那人叫黄大,一贯好吃懒做,和王二又是对门。知府听罢,微微点头。
这时,那两个衙役已经打得满头大汗,精疲力尽。知府又问:“槐树招了没有?”
衙役回话:“没招!”
知府听说:离坐来到槐树跟前,双手倒背,皱眉沉思,绕树转了三圆,只见树下落得一层皮,浑黄的汁液顺着树杆往下淌。他眉毛一扬,心中有了主意,说:“明明招了,怎说没招?”
知府回到正堂,大声喝道:“槐树村可有姓黄的?”
黄大听得知府喊姓黄的,心惊肉跳。心想,槐树村只有他一人姓黄,遮掩不过,只得站出来,说:“回大人话,小人姓黄。”
“槐树招供是你拿走银子,还不快快招来!”。
“小人冤枉。”
“我先问你,这槐树村还有谁姓黄?”
“只有小人一家。”“啪”地一声,惊堂木一响,知府吼道:“桃树上的黄水下流,明明是你姓黄的拿走,还敢抵赖?!”
“小人实在冤枉。”
“刚才”衙役拷打槐树,你为何发笑?”
“……”黄大知道知府看出了他的心思,吓得低着头,连一口大气也不敢出。”
“你若不招,本府便要给你施加重刑,何等耻辱。你若招了,退回银两,本府免你无罪!”
黄大思量再三,*(左口右扑)通一声跪了:“府台大人,我招……那天傍晚,小人出门,朦胧中看见一人在槐树下磨蹭,心中不免纳闷。那人走后,小人前去树根洞穴摸揣,原来是一锭银子……”说罢,黄大回家拿来银子,交与知府。知府把银子还给王二。王二一看,正是原物,夫妻俩纳头便拜,在场百姓都称赞殷知府智审槐树,断案如神。
讲 述 者:鲁 德 男 72岁 文盲 汉族 农民 天王镇天王村
搜集整理者:王晓瑜
流 传 地区:天王镇
搜 集 时间:1982年10月5日
出处: 《宝鸡县民间故事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