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宝鸡>宝鸡市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青峰山

田 溪


  在秦岭主峰西北端,有座青峰山。青峰山的沟沟岔岔都有一个别致的名称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一些遗迹。这些地名和遗迹都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敬德访贤
  一千三百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实行贞观大治,国事盛昌,天下太平。他好不得意。谁知祸从天降,他的背部突然生出一个毒疮来,整天流脓不止,折磨的他昼夜不宁,痛苦不堪。这可忙坏了那班吃皇家饭食的御医,他们几乎搜集了天下名方,用尽了世上贵重的药品,也是无济于事。满朝文武官员,更象热锅上的蚂蚁,团团打转。正在这时,只见敬德上前奏道:“我主不必过于忧愁,待老臣下去走动走动,访出个贤人来,确保我主龙体康复。”敬德这么一说,唐太宗转悲为豆,便点头依允了。
  敬德出了长安城,穿过西岐阳平镇,涉水渡过渭河,来到秦岭脚下的蟠溪钓鱼台,便和当地百姓闲话。听说青峰山有个神仙叫呱佛爷,来去无踪,却是有求必应。敬德听后大喜,问明路径,便又扬鞭策马而行。
  敬德从钓鱼台进山,顺着十二盘那条南北走向的山沟行进。中午时分,来到一条河畔。时正红日当头,天气炎热。敬德走的人困马乏,肚子也饿得咕咕乱叫。他来到一棵枝繁叶茂的核桃树下,下马解鞍,由马自去喝水吃草。他也拿出干 粮,就着清凌凌的淡水大嚼大咽,然后倒身躺在一块大青石上,头枕捎马便呼呼睡去。
  待他一觉醒来,已是日头偏西。揉揉惺松睡眼,又俯身溪中喝了几口凉水,这才背上捎马,沿溪找马而去。但哪里有马的踪影!他又走了好几里路,才在溪边寻见了一只马头。马头被丢在草丛之中,睁着紫蓝的眼睛,泪水儿一个劲儿地流淌,似在向他倾诉冤屈,也象是在抱怨他的大意。
  原来,那马被一只黄斑猛虎吃掉了,最后只剩下了马头。
  这条河,后来人们就叫它马头河。
  马牙石梁
  敬德失了坐骑,悲自心中生,怒从胸中起,“咔嚓”一声折断一根碗来粗的降龙木棒子,一心要找那黄斑猛虎算账。那虎也是误吃了敬德之马,后悔不及。它虽为兽王,岂敢得罪皇臣。见敬德怨气冲冲,它慌忙跪地求饶。敬德还是不依。骂道:“大胆畜生!你伤害了我的坐骑,叫我如何行走?行走不得,怎能访得贤门神医?没有神医,圣上怎么搭救?你若能变虎为马,我便饶了你。”
  老虎听了,流下两串眼泪,就地一滚,果热变成一匹黑鬃烈马来。
  敬德一见,转怒为喜,翻身上马,继续赶路。
  一天,敬德骑马翻上了一架山顶。这架山顶象个和尚头,白晃晃,光秃秃的,全是一色绣沙石。那马上得山来,不曾留意,前蹄一滑,跌跪在地。多亏敬德骑马极有功夫,这才不曾掀下马来。但那马的嘴巴却重重地撞在沙石上,磕掉了门牙。这个地方,便是马牙石梁。
  这个山梁,至今还能掘出一些二寸来长,一寸来宽的白色透明石板来,这就是传说中的马牙了。其实,这是一种比较珍贵的稀有矿石。
  佛 脚 石
  翻过马牙石梁,敬德信马由缰,向东而行,一时迷了路径,那马就将他驮进了黑毛沟。此沟有一山溪,在石缝枯叶之中曲折而流,淙淙作响。敬德驱马前行,忽觉两脚奇痒,马也蹬腿摔蹄,烦燥不安。他低头一看,只见自己的两条腿上爬满了肚皮滚园的蚂蟥。那马也是如此。敬德慌忙用手一捋,腿上的蚂蟥已被捋掉大半。眨眼间,不知又从哪里爬上了许多瘪肚的来。仔细一看,见那溪里,树叶和草茎上尽是蚂蟥,吓得敬德浑身直起鸡皮疙瘩。他用力将马抽了一鞭,那马放开四蹄,疾风一般狂奔而去。抽袋烟的功夫,出了黑毛沟,拐进三十盘沟,爬上了三十盘梁,来到青峰山。敬德站在青峰顶,向北眺望,关中平原,一带渭水,依稀可见。面南而观,太白积雪,莽莽林海,尽入眼底。只觉天高地阔,山奇林秀,心胸豁然。他又扭转头颅,东望长安,想那太宗皇上痛苦不堪,心中不禁焦急起来。他又给马一鞭,那马顺着南坡奔驰而下,很快来到一个山沟。这时天已大黑,他策马走进一个山洞,歇息下来,天竟落雨了。天明后,他又见那洞外有个小庙,径直进去一看,正是呱佛爷在上。他当即奉香叩头,说道:“呱呱佛有灵,大慈大悲,快快救我圣上脱离大 难。”
  “圣上有何大难?”那尊泥象居然开了腔。
  敬德知道呱佛爷真身在此,便一五一十地将太宗之病说与他听。
  呱佛爷没有吭声,只把眼珠子往屋顶一瞅。敬德顺着呱佛爷的目光望去,见那屋顶有个碗大的窟窿,瓦片不知哪里去了,雨水照直滴下来,打在呱佛爷的后背上,已经击出一个指蛋大的水窝了。呱佛爷双眉打结,面带痛苦之容。敬德禁不住心中一惊,这呱佛爷被雨水打坏的地方,不正是皇上害疮的部位吗?难怪他雨天喊痛不止呢。再看那神像下方,也被雨水淋湿了一大片,连座子都要泡坏了。
  这时,只见呱佛爷又说:“天有洞,地有潭,圣体怎安?天圆地满,才是太平乐年。”
  敬德一听,全然醒悟。转身走出庙,爬上屋顶,把那窟窿补严,又捂上了瓦片,挡住了雨水。回到庙中,把呱佛爷背部的小洞轻轻抹平。这才回到长安城,向唐太宗李世民交旨请安。哪知圣上的搭背疮已有好转,几天之后竟好利索了。根据呱佛爷的忠言,李世民取消了大兴土木,兴建皇宫的计划。对农民又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发展生产。同时,又广施教育,倡兴诗赋,真个把国家治的天圆地满,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一代王朝。
  栖真禅院
  唐太宗李世民圣体康复,龙颜大喜。痛定思痛,愈加感激佛门的无量功德。于是,便降下旨来,钦命敬德监修青峰寺,赐名“栖真禅院”,准其广招僧尼,大兴佛事。
  敬德领旨,择定吉日,便带领人马向背峰山进发。他先在阳平建起火帐寺,渡过渭河,在天王村建起万寿寺,而后面南入山,在关尔下先后建起天盖寺,宝盖寺,安排了僧人,作为向青峰山运送建寺材料的驿站。之后,他才到了青峰山。这时,青峰山有一位真知禅师在此。敬德就和这位禅师一道,选择沟中一片开阔地段建起大佛殿,专供皇亲国戚避暑的九檩九间帝玉宫。在太佛殿东首,为东寺,供僧人劳作和住宿。西首为西寺,特为女尼而设。东西两寺由一道山岭阻隔,僧尼不将来往,以避淫乱,亵渎佛祖。几年之后,这里的僧尼发展到九千九百九十九人,仅差一人就可上万。真知禅师说:“僧尼上万,佛光自现。”人世之上谁人见过真佛显身?所以,在寺僧尼都盼着“佛光自现”的那一天。
  棋 盘 石
  敬德平日里,也是游游转转,指指点点。修建之事,自有禅师主持及王匠安排,他实际上是无事可做,倒也落得个自由自在。每天吃饱喝足之后,便和真知禅师爬上后山,坐在一块高约两丈、四面如削的石柱上下取乐。那山上尽是绿生生的松树,空气清新,山鸟鸣啭,很是幽雅。他两人下棋下得腻烦了,抬眼可观山景,低头便见寺院兴建盛况,好不得意。这个石台,人们就叫做棋盘石。石上平滑,有一席之地。据说,早年还有棋路和生铁铸成的棋子呢。
  下 马 石
  栖真禅院建成后,唐太宗李世民前来进香谢佛。他的妹妹英平公主也来游玩。上得青峰山,跨上南天门,李世民自先跨下马来,整衣宽带,以示虔诚。其他人等,一概徒步随后而行。那英平公主不得不在一块石台前,让人扶下马来。这块石头,人们称作下马石,至今还留有小脚女人的足迹。
  绣花楼沟
  英平公主来到青峰山,觉得山好水好林木好,比起那个枯燥乏味的宫庭环境来,不知要好多少。她见草草鲜,看花花艳,就是树上欢跳歌唱的鸟儿,她也十分羡慕。她想起自己这一家子:父亲李渊昏庸,放纵大哥建成,娇惯三哥元霸和四哥元吉,谁知三位哥哥竟要谋害父王,夺取皇位。二哥世民处水果断,一举诛杀兄弟,夺了龙庭。这下本该天下太平了吧,其实不然。二哥睡觉,总要梦见大哥四弟纠缠不休,无法安息。万般无奈,便叫敬德秦琼把门防守,才得安睡。朝庭里,还有那些向着大哥四弟的人,也想谋反。二哥世民时时防范。唉!这么骨肉相杀,何时到头?红尘,她算是看透了,不如趁早遁入空门,逃出是非之地,也好图个清静。
  英平公主这么想着,便拿定了主意,她先禀告皇母,而后启奏皇兄。皇母皇兄本不同意,但见她态度坚决,没法拒绝。又想到公主出家,一来可报佛门之恩,二来可以体现圣上崇敬佛教之意,所以也就恩准了。
  英平公主出家为尼,自然是栖真禅院的一大軎事。敬德又在西寺北首的一面山沟建了座绣花楼,专供公主居住。所以那面山沟,就叫绣花楼沟。
  鸭 石 滩
  在绣花楼沟的南端,有一片窄长的河滩,上面长满了碗来粗的柳树,形成一片林子。林子里芳草铺地,溪水汩汩。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在地上投下碎银似的光斑。经常有山鸟在林间翔跃,鸣啭。
  英平公主非常喜爱这个地方。她养了一群鸭子,总是赶到这里放牧。鸭子们戛戛欢叫,觅虫戏水,很是活跃。公主望着这幅生龙活虎的情景,心中不由地悲叹起来:“人啊!竟连鸭子都不如!它们还能和睦相处,快乐地生活,我要是能变成鸭子就好了。”
  那些鸭子也好象知道她的心事,一齐“格偎”到她的身旁,戛戛安慰的样子。有两只身高体壮的竟然开口说话:“公主莫要伤心!我们愿意陪伴公主游玩。”“公主需什么,就请吩咐吧。” 
  公主和鸭们相处惯了,对此毫无惊怪之意,反而更加高兴,她连连点头,并且亲昵地把那两只大鸭子揽在怀里。
  从此,这些鸭子就成了公主生活的伴侣了。
  鸭子们非常温顺,也很机灵。就象公主的贴身侍女一般。往往当她瞅一眼山花的时候,就有鸭子给她就采了来,让她闻香。当她想吃野果子的时候,鸭子们就用那扁扁的黄嘴巴衔了核桃、栗子等来了,有时公主高兴,想吟诗唱曲,那两只大鸭又不知从什么地方送来宫乐词曲,正好这些诗曲全是她最喜欢的。
  公主是一时一刻也不愿离开鸭子们了。
  多年以后,当公主已经不在人世的时侯,这群鸭子们突然间化成石鸭子了,或站,或卧,或伸颈,或啄食,散在柳林里和溪水河畔。这就是鸭石滩了。现在,人们还能在那里看见一些石头鸭子哩。
  西 寺 沟
  和鸭石滩相通,有个平缓而开阔的山沟,向西延伸。这就是西寺沟。沟中有一条小河,河水清幽幽地流动。这是当年的尼姑们洗衣衫的地方。
  自然,那时的女尼是不少的。常常是顺着小河两边一排两绺,黑衣黑帽,好像两条黑色的堤坝一般。虽是女人们成堆的地方,却没有欢笑,没有歌声,显得死气沉沉。可怜的妇女们象些有生命的机器一样,一个个低头揉搓,挥棒槌打,劈啪作响。然而这声响却是那么沉闷。
  英平公主常常到这里走动,有时还洗些衣服。来的次数多了,她就了解了不少情况:这些女尼,十之六七都是年轻的姑娘娃,他们有的是因病而来,有的是还愿出家,大多数是生活所迫,不得不把自己的青春葬送在深幽的山沟里。
  英平公主还发现,一些很漂亮的姑娘突然间就不见了。问问大家,她们只是摇头叹气,象个哑巴似的。她也问过尼姑师父,她说怕是让虎豹叼去吃了也未可知。公主见她说的含糊,漫不经心的样子,又想到这几年也没见过一只老虎豹子,那些俊气的怎么能被吃掉?而且野兽们怎么专挑美貌的吃呢?公主心中十分纳闷。
  衣架岭
  在西寺和东寺中间,有一架山岭,从南到北,把两座寺院隔了开来。东寺的和尚不得越岭去尼姑们居住的西寺,西寺的尼姑不得越岭上和尚们居住的东寺。但和尚们的衣衫脏了,可以拿去放在岭上,让尼姑们带去洗净,而后又放回岭上,让主人来取。这道岭,他们就叫做衣架岭。
  一天晚上,英平公主把自己洗净的衣衫送到衣架岭,转身就走。突然从林丛中跳出两个胖太和尚,将她拦腰一抱,吓得她惊叫一声,差点昏死过去。就在这时,只听“刷”地一声,从林中蹿出两只猛虎来,一下就咬住了胖大和尚的脖子,公主这才得救。公主喘息一会,要问那两个胖大和尚,猛虎这才松了口。公主问这两个和尚:“你们为何这般作恶?过去失去的俊气姑娘哪去了?”两个恶僧只好如实相告:他们也是受禅师指派,将那些夜间送衣的美貌尼姑捉去,供他们享乐。满足丁他们的兽性的需要乏后,便将女尼们丢进一只深水潭里,不久连骨头也就化掉了。这就是化骨潭。不少尼姑在衣架岭上遭到了不幸。
  英平公主听后,悲愤交加。本想带着这两个凶手人证前去质问禅师,可想到自己势孤力单,去也枉然。无奈,她一 挥手,只是想让那两个恶僧滚蛋,不料那两只猛虎见公主挥手,以为是让它们吃掉的意思,竟然将那两位恶僧吃掉了。而后,就地一滚,变作两只鸭子。这正是公主跟前那两只高大肥壮的鸭子。
  公主感激鸭子救命之恩,爱抚地将它们抱在臂弯,回到绣花楼上,却无法入睡。
  她原以为寺院是个平静的、只有慈悲没有凶杀的世外桃源,现在看来,她是大错而特错了。实际上,这里已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而真知禅师就是披着佛教外衣的阎罗王啊。
  她现在该怎么办?忍气吞声吗?说不定在哪一天,自己也要被他们糟践后扔进化骨潭里。向朝庭告发吗?长安距此路途迢迢,远水救不了近火呢。
  她忽然记起那个有求必应的呱佛爷来。自己被陷于虎穴,何不求救于他。可呱佛庙在大佛殿之后,她根本不能去。
  她就这么思思想想,忽觉眼前一亮,只见呱佛爷就站在她的面前,对她说:“这里不是久留之地,我也要走了。请公主保重。”
  英平公主求他把自己带走,呱佛爷却不理不睬,径自走去。公主跌跌撞撞地追上前去,眼看就要拽住他的后衣襟了,可一眨眼,呱佛爷却不见了踪影。仔影看时,她已走到悬崖边沿。那悬崖上架着一根独木桥,呱佛爷已在对面峰顶向她招手。她颤颤微微,一步三挪地走上独木桥,那桥忽地变作一条毒蛇,张牙瞪眼,吓得她惊叫一声。睁眼看时,自己还在屋里,原来是做了一梦。这场恶梦吓得她心跳了好几天。
  太 子 峰
  一天,太子李德率领人马来到青峰山。说是游玩,实际上是按照父王李世民的安排进行明察暗访。
  茶饭后,太子李德带领常侍们,在真知禅师的陪同下,到处游转起来。
  那太子自幼生在京城,在温柔富丽的皇宫里长大,哪里见过这等高山密林?所以,他对满山的青松感到新鲜,折松枝,摘松塔,赏玩不够。又对那无边的林海之中的红桦觉得惊奇,又吩咐人役挖上几株回去,栽在御花园的石山之上,便于长期观赏。行走之间,他又看见路旁有一石对路,台上有个小小的水池。他问真知禅师做何使用。禅师说这是天池,如需下雨,只要搅动池水即可。太子不大相信,随即挽袖上台,伸手去搅天池之水。说来也怪,只有几下,山中便呜呜地刮起了冷风,半空里呼呼地布满了乌云。眨眼之间,那雨哗哗而下,好似天河决了口子,淋得一行人马全象落汤鸡。禅师似有不乐,但又不好发作。太子却是拍掌大笑。
  这雨只下了一会儿,便云散天睛,半空中重又挂上了红艳艳的太阳。
  常侍给太子换上了干燥柔软的宫服。禅师借口去更衣,就走了。太子暗暗高兴,他是要用雨将禅师浇走,自己也好随便而行。
  刚才他在山上采摘松塔时,隐隐地听到什么地方似有锤打铁器之声。他辨清了方向,就向那个山沟走去。
  这个山沟在大佛殿的西北侧,深长而狭窄,加上林木蔽日,实在是个避背之处。太子装作摘吃酸葡萄,两只眼睛却扫视着沟中的动静。这时,沟里静悄悄的,可在沟脑的一眼石洞前,似有僧人进出,而且一个个怀抱兵器,正向洞内慌张藏匿。太子心中一惊,急忙下山,装作什么也没发现的样子。这也是父亲教给他的,不然,一旦被禅师察觉,怕是出不了青峰山了。但是,他的行踪还是被暗中跟踪的和尚发现了。
  太子继续西行。他翻过衣架岭,来到绣花楼沟,前去探望他的的皇姑英平公主。英平公主一见皇侄,惊喜异常,拉住太子之手,问寒问暖,而后哭诉了自己的遭遇、呱佛爷托梦以及自己准备离开此地的打算。太子一听大怒,也悄声谈了自己的发现。姑侄俩商定明日起程返京。
  他俩的密谈被禅师派来的和尚窃听了去。禅师冷笑一声,一个恶毒的计划在皱眉之间生了出来。
  第二天,在为太子李德送行的宴会上,禅师用鸠酒毒死了太子,将他的尸体丢进化骨潭里,并立即派人在潭上造了座尖顶石塔。他们以为这样可以消脏灭证,神鬼难知。
  这座竖着石塔的小山峰,就是太子沟。
  舍 身 崖
  英平公主在绣花楼上等侯太子接迎自己回宫,几天过去了,也不见动静。她只觉心慌意乱,坐卧不宁,不知出了什么事。她想冒险去大佛殿看个究竟。
  走到路上,只见乌云罩空,烟雾迷濛。风不吹,树不摇,鸟敛声,兽匿迹,一片沉闷肃杀的气氛。她心中焦急,加快了步伐。忽然,那两只鸭子飞落面前,禀告说:“公主不好了,太子被恶僧害死了,已经扔进化骨潭,还用石塔镇着。”
  公主一听,惊吓得瘫坐在地,放声大哭。她只恨自己无能为力,救不得皇侄。她想这不顶用,还是跑到太子峰下,对着化骨潭哭诉吧。她跌跌撞撞来到石塔之下,一头撞将过去,想将那座石塔撞倒,望一眼皇侄的骨头也好啊。但那里可能!正哭间,又听鸭子说:“公主莫哭了,禅师又来害你了,快逃命吧!”公主扭头一看,果见禅师领着一群秃驴恶恨恨地向自己扑来。公主爬起就逃。她拼命向山上爬,鞋子爬丢了,双手磨出了血,衣裳也被树枝挂的稀烂。她咬住牙还是爬呀爬!好不容易爬到山顶了,可面前却是万丈深渊,别无去路。身后,那些秃贼越来越近,眼看就要落在他们的脏手中了。公主着急。尾随的鸭子要变化成虎,和他们搏斗。公主拦住说:“他们人多,手有兵器,虎也要丧生,你俩还是快快飞去,向圣上如实禀报,为我和太子报仇!”两只鸭子哗地展翅飞上蓝天,匆忙向东去了。这时,公主欣慰了,她轻蔑地怒视了身后禅师们一眼,纵身向前一跃,血洒深渊。
  这个地方,人们称作舍身崖。
  舍身崖半腰,有一块长方形的黑白相间的花石纹,她像一块头帕,人们说:“这是当年公主的头帕,被挂在半崖上了。”那崖壁上,还有一道细细的流水,呈血红色,人们说,这是公主的鲜血在流淌哩。
  结 局
  那两只鸭子含悲忍愤,一鼓作气飞到长安城,变为太子李德的两名贴身常侍。见了太宗,将太子和公主遇难一事,奏明圣上。太宗听后,悲愤难耐,当即降旨,命那敬德带领精兵强将前去剿捕。
  敬德虽然已是八十高龄,勇猛却不减当年。他想这个真知禅师好不歹毒,朝庭如此对待寺院,已是偏宠于你了,你就本该诚心念佛,一心事主。谁知这贼秃居然以仇报德,图谋反叛,又加害太子和公主。实是罪大恶极,天地难容!这么思思想想,几日就到了青峰山。敬德下令包围了栖真禅院,单单索要真知禅师的脑袋。那秃贼居然出动叛军顽抗,气得敬德性发,恕吼一声,命令士兵放起火来,一举焚化了所有寺殿,可怜那数千名无辜僧尼也作了真知禅师反叛的殉葬品了。
  从此,盛极一时的栖真禅院便烟消火灭,不复存在了。
  讲 述 者:陈雪有 男 41岁 初小 汉族 农民 天王镇八庙村
  搜集整理者:田 溪
  流 传 地区:天王镇 
  搜 集 时间:1981年5月5日

出处: 《宝鸡县民间故事集成》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