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 陈云高
在宝鸡市东北的蟠龙塬上,明末清初出了个阁老,名叫党崇雅。在这一带民间,流传着许多党阁老的故事。
党阁老卖棒槌
有一年,党阁老回家来给他母亲祝寿。一天,他身着便服,顺大路闲串。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喊:“老哥,请帮个忙!”他回头一看, 只见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推着一车棒槌;车子推到陡坡上,那人累得满头大汗,可车子硬是推不上坡。
党阁老见此情景,连忙走上前去,帮那人把车子推上了坡。放下车子,那人擦着汗说:“多谢多谢!亏你老哥帮忙!”
党阁老笑道:“这点小事,不算啥!”
党阁老觉得他这么大个官,多年来人们见他不是称阁老,便是叫大人,今天有人称他老哥,觉得怪新鲜,就在这人休息时和他闲聊起 来。原来这人姓赵,家中有个老母亲,靠他养活。因为没有土地,就贩卖棒槌为生。由于家穷,已经四十多岁,还娶不起个媳妇。
党阁老说:“赵老弟,咱们今天认识,算是有些缘分。我要帮你个忙,让你发一笔财。再过三天,就是九月二十三,到了那一天,你 推一车棒槌,到我们村里来。”他用手一指:“看,就是那个有一大堆树的村子。你到了村上,高喊卖棒槌,我就叫人来招呼你,我替你 卖棒槌,保你卖个好价钱,咋样?”
“这是真的吗?”老赵半信半疑。
“嗨,你这老弟,我哄你干啥?”
老赵看党阁老衣帽整洁,不象那胡说乱道的人,就相信了大半。
九月二十三日是党阁老他母亲寿诞之日。这一天,从朝里翰林院、枢密院和六部直到省、州、府、县的几百名大小官员都届时赶来给党阁老的母亲贺寿。
这天,姓赵的推了一车棒槌,来到党阁老的村里。他一进村见村里街道两边摆满了轿子和轿车,热闹非凡,心想老哥说的差不多,兴许能做个好生意。他就推着车子边走边喊:“卖棒槌来,枣木棒槌园又光,买回家去洗衣裳。”他这么一喊,就有人来招呼他进了一家高门大院。老赵一进门,党阁老就赶紧离席,急忙迎了出来:“哈哈,老弟!你才来呀,这儿坐,这儿坐!你老弟一步来迟,罚酒三杯。来,先干这一杯!”说着端了一杯酒。
姓赵的一见党阁老,惊得目瞪口呆。他见党阁老和那天路遇的老哥,大不相同。身上穿大红蟒袍,头上顶戴花翎,帽上大红顶子,是个朝庭里的大官老爷。又只见几百席客人,也都是些穿官服的官儿。他听人说,这地方有一个党阁老,这大慨就是党阁老吧。他也不敢问,也想不到要磕头行礼,就由着党阁老摆布,叫他坐他就坐,叫他喝酒他就喝酒。
那满座的官员,见党阁老那么热情将姓赵的让在他的身边,亲自给斟酒,不知道这是党阁老的什么至亲厚友,都一个个纷纷离座,表示有礼。
等姓赵的喝罢三杯酒,党阁老就向大家大声说道:“诸位有所不知,我们这位老弟姓赵,是一位大孝子,我对他十分尊敬。《论语》有云:孝弟是为人的根本嘛!他家境贫寒,以卖棒槌为生,赡养他的老母,嗯,是个大孝子!”他拿过一个棒槌,高高举起说:“我老弟卖的这是枣木棒槌,洗衣服很适用。谁家都要洗衣服嘛!今天,我向诸位来卖棒槌,也是为了帮我这位老弟的忙。诸位要是肯帮我这个忙,就请一人买一根棒槌,价钱诸位看着办吧!”
你想,来贺寿的大小官员谁能不巴结党阁老?宝鸡县知县首先站出来:“先给我买一把,给,这是十两银子。”其它官员也纷纷站出来说:“给我来一把!” “给我来一把!”一会儿功夫,一车棒槌卖了个精打光。大多数都是十两银子,有的还给了二十两,五十两的元宝。因为人多棒槌少,好多人没抢上,还咳声叹气自认倒霉哩!
党阁老确实帮老赵发了一笔财。
石头换银子
党阁老在朝供职多年,还给康熙皇帝玄烨教过书,所以皇帝给了他几千两银子和绸缎。连同同僚的馈赠,共有一万多两银子。在他告老回乡时,觉得这些银子太少了。他要想法多带些银子回去,让后世子孙也能享受荣华富贵。用啥办法呢?他苦思冥想,想出了个办法。叫木匠给他做了二十四只大木箱,每个木箱可装两个五百两银子。他用四只木箱装了皇上的恩赐和同僚馈赠的银子,其余二十只木箱,全部装满了石头。他的管家奇怪地问:“大人,装这些石头干啥!咱们宝鸡还缺石头?”
党阁老严肃地说:“你那里知道其中的奥妙!听着,任何人问你,只说里边装的是银子,绝对不许说是石头。”
消息很快传进了皇宫。党的同僚听说他有这么多银子,怀疑他受人之贿,是得来的不义之财。就急忙进宫禀明圣上。皇帝听了,立刻派人去党府打听,果然不错。皇帝寻思:党崇雅的年俸不过一千多两,二十四只木箱要装五六万两银子,是他五、六十年的年俸!难道他不花销?不养家?于是当即传旨,宣党阁老进宫,问个明白。
党阁老见了皇帝,行礼过后,皇帝命他坐下,问道:“听说卿家做了二十四只大木箱,里边装的什么东西?”
党阁老答道:“装的是银子!”
“我来问你,你的年俸不过一千多两,那来的五、六万两银子?”
“那都是我主对老臣的恩赐之物。”
皇帝说:“我卿说那里话来,寡人未曾赐爱卿那么多银子呀!”
“就是我主的恩赐之物。”皇帝再问,党阁老翻来复去就那么一句话。
皇帝没法,只得命人把二十四只大木箱抬进宫来。当众统统打开一看,满朝文武目瞪口呆!除四个木箱装着银子外,其余全装的是石头。皇帝问阁老:“爱卿呀,这是何故?”
党阁老连忙跪倒说:“为臣对陛下说了假话犯了欺君之罪,罪该万死!”
皇帝说:“寡人且恕你无罪,你回答,木箱装石头,到底为什么?”
党阁老连连叩头道:“为臣启奏我主,老臣半生在朝供职,官职做到太傅,如今告老还乡,陕西人都以为老臣做官几十年,还给皇上教过书,必然挣回来银子很多。可老臣除我主恩赐之银两外,却是囊空如洗。故此老臣出此下策,用二十只木箱装满石头,若有人问我,我说是我主恩赐老臣的银子,以显示我主皇恩浩荡,功德无边。如今此事被大臣们识破,老臣只好实话启奏我主,望乞恕罪!”
皇帝听了哈哈大笑:“原来如此。这是老爱卿的一片忠心,何罪之有!只是老爱卿用心良苦了。既然如此,就把石头倒出,用国库的银子装满木箱,也算作为寡人赐与爱卿之物,爱卿带回去就是了。”
党阁老连忙叩头,山呼万岁。
巧罢萝卜贡
宝鸡的白萝卜,自古以来名气大,其中又数石坝河的最好。这种萝卜从头至尾一身绿,象翠竹绿玉一般可爱。咬上一口尝尝,水漉漉甜丝丝的,味道和水果一样美。吃了这萝卜,生克热补,清火滋阴,润肺生津,活血止咳,它的别号“小人参”;另外,这萝卜还有个特点:耐保存,放到第二年春,不空心。跨州过县,遐迩闻名。
但是,这么好的白萝卜,给宝鸡老百姓没有造福,却带来痛苦,原来,不知何朝何代,有个县官,为了讨好皇帝,博取高官,用尽心计,搜断枯肠,忽然灵机一动,选了上好的青皮萝止,送到皇宫里去。皇帝一尝,不由暗暗称赞:“想不到穷乡僻壤,竟有这等佳品!”便下了一道圣旨,传谕宝鸡岁岁上贡青皮白萝卜。从此,每年一开春,县官就选派工匠,精雕细刻,油漆彩画,精工制作丝棉暖桥。到了出萝卜的季节,县官又老早带着衙役下乡,逼着百姓把上好的萝卜都挑出来,送到县衙。棉裹轿装,打点仃当,然后命令年青壮丁,各色乐人,鼓乐喧天,花轿锦簇,前去上贡。第一队进北京给皇帝上贡;第二队上西安,送给番王、总督和巡抚;其余县官上下左右,六亲、学友、恩师,个个有份。总之,一个萝卜贡,节外生枝,枝上开花,弄得民不聊生。
传到清朝,宝鸡地方出了个大官,此人姓党,任内阁大学士之职,人称党阁老。他进京做官以来,每年都要接见赴京进贡萝卜的百姓。他得知地方官吏借着上贡萝卜,敲诈勒索,名目繁多,老百姓的负担一天比一天重,于是他暗暗拿定主意,要革除这一弊端。
这一年腊月,宝鸡进萝卜的大队人马,吹吹打打进了京城,党阁老免不了要上朝祝贺一番,贡礼完毕,皇帝正要退朝,可党阁老跪着不肯起来。皇帝问道:“党爱卿还有何事?”党阁老答道:“臣党某谨禀:我皇膺天受命以来,仁布四海,百姓安乐,黎民感载。只是宝鸡百姓岁贡萝卜一事,沿袭归例,但每岁进萝卜贡,正当严冬腊月,百姓顶风冒雪,万里跋涉,……”党阁老话犹未落,皇帝早知道他要夺自己口福,心里老大不高兴,眼珠子一转,说:“现今四海安乐,百姓感恩载德,此乃国家洪福的吉兆,爱卿不必多虑,速快退朝。”说毕,拂袖起驾回宫去了。
党阁老碰了不软不硬的钉子,回得家来,闷闷不乐。正在烦恼之时,忽然门官禀报,贡萝卜的百姓前来告辞。党阁老只好强作笑颜,勉强出来招待众乡党。席间,党阀老多喝了几杯酒,便把自己如何劝谏皇帝,如何被驳回的苦,诉与众人。众百姓你一言,他一语,诉起进萝卜贡的苦情。其中一人叹道:“百姓被萝卜贡害得有的人家连盐也买不起,都得了大脖子病,苦不堪言!”党阁老一听,心中豁然开朗。把几个老年乡党请到密室,如此这般,吩咐了一番。
第二年,觉阁老提前给皇帝上书,说众百姓要求将萝卜抬上宝殿,面谢皇恩,皇帝下诏应允。
那天,皇帝登上御座,诏见上萝卜的百姓,见那抬萝卜的人,一个个,脖子上都长了个大肉疙瘩,皇帝大惊,忙问:“何故?”只见抬萝卜行列中,走出一个长者,来到御阶前,说:“启禀万岁,我们宝鸡萝卜好是好,就是吃的久了,脖子上要长这肉疙瘩,名叫瘿瓜瓜。”皇帝问:“那往年进贡的人为啥没有长那玩意儿?”长者答道:“往年我们专挑些不吃萝卜的人来,如今这些人轮完了,只好挑些吃得少,肉疙瘩小的人来”。皇帝不由得摸了一把自己的脖子,暗道:“宰亏寡人吃得少,要不然……”,从此以后,皇帝大发慈悲,才罢了萝卜贡。
张 宁 陈云高 搜集整理
出处: 《宝鸡民间风物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