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宝鸡>宝鸡市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僧取经在千河的传说

张书俭


  按:千河谷道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开通。西汉使者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均经此道。隋唐时期,千河谷道更为丝绸之路的必经通道。唐僧取经归来是否将经卷失落于千河之中,虽无史据可考,但传说有时往往是历史的裨补和印证。可以肯定地说,这的确是唐僧回归长安途中的经过之处。这篇传说对于我们探讨盛唐佛教文化、历史地理及解读《西游记》的神话故事,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唐僧于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西行,经过20多个国家,历时二年到达天竺(印度)。在天竺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潜心研究佛经,成为佛学大师。公元645年,他带着600多部佛经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等君臣黎民的盛大欢迎。
  唐僧西行取经途经千河,在渡千河时将经卷落水,后在河岸晾晒的故事至今流传。
  在千阳和凤翔交界的彭祖原西南方五里坡脚下,有一窑洞式寺院,名曰“晾经寺”,寺院窑洞前有一小块平地,名叫“晾经台”。冯家山水库修建前,寺庙和平台基本完好。当时,千阳黄里铺是千、凤、宝三县交界处一个比较繁华的小城镇。千凤公路途经此地,交通便利,凤翔柳林、汉封,宝鸡县桥镇、贾村的群众多到黄里铺赶集。晾经寺距黄里铺仅二、三公里,是赶集群众必经之地,加之周围山青水秀,草碧花香,是人们休憩、游览的好地方。冯家山水库蓄水后,晾经寺被淹没。
  晾经寺寺名的来历,据传是唐僧师徒西行取经到千河边,河宽水深流急,正在为渡河犯愁时,河中一修炼千年的老鼋主动要求驮他们过河,并托咐向西天佛祖问一下它几时可脱本壳、得人身。唐僧取经东归到千河边,老鼋又来迎送,驮运师徒至河中间时问起所托之事。唐僧在西天忙于拜佛 求经,未曾询问,老鼋震怒,摇身将师徒及经卷翻落水中,经卷被抢救出来后已湿透,曾在此处晾 晒。
  这一段传说与西游记中渡通天河的情节颇为相似。
  千河是否通天河,千河边的晾经寺是否即西游记中所说的晾经之处,均不好考证。但细想起来,二者有一定的联系。从取经的路线看,他们从长安出发去西域,渭河川道可以走,但进入甘峪、固川地界后,关河紧锁,山险流湍,行走很困难,而其北边的千河川道比较开阔,也可通西域。从晾 经寺的方位看,恰在千河东北岸。符合东归渡河遭劫后晾经的方位。晾经寺附近有一村庄叫陈家庄,《西游记》中有唐僧渡通天河时在陈家庄歇息的记述。在千阳还有猪八戒耙耧八百里“稀屎同”的传说。当时,由于千陇一带地域偏僻,人口稀少,千河川道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林木茂盛,柿子树比较多,柿子成熟后,自落自烂累积若干年,成了臭气冲天的“稀屎同”。唐僧来到这里无法通行,猪八戒用耙耧为其开路。从河流分布和渡河的时间顺序看,唐僧出长安跨越渭水后,西行途中再没有流量超过千河的河流了。按《西游记》中记述的时间顺序,过通天河在取经初期,千阳距西安不到200公里,途经千阳属开始阶段。
  综上所述,唐僧取经经过千河是可能的,通天河的故事在这一带发生也是入情入理的。
  作者简介:
  张书俭,陕西千阳县人,1946年9月生,1966年毕业于陕西省凤翔师范,后又就读于陕西省委党校,现任宝鸡县政协常务副主席。爱好文学、历史、书法、音乐。曾在省市有关书刊发表论文多篇。

出处: 《宝鸡县文史资料》第13辑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