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安康>旬阳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禹穴传说

《三秦采风》


  三皇五帝末世,世界发生过一次特大水患,民无安宿之所,物无萌生之地。天帝派鲧平治洪水。鲧救助生民心切,悄悄偷了天帝的宝物“息壤”——一种能生长不息的土壤。他埋头苦干,终日不闲。洪水跑哪里,他就在哪里填塞。大家说这种堵法是“围棋盘里下象棋——不对路”,鲧就是听不进去,结果治水未成功。天帝大发雷霆,令火神祝融去把鲧杀死在羽山的郊野。谁知他“死三岁而不腐烂”,有人用锋利无比的“吴刀”割开鲧的肚子,取出了禹。
  天帝又派禹治水。禹继承鲧的遗志,继续奋战,平水土定九州。他在会稽山开会时,防风神最后才到,为整顿纪律,禹便把他杀了,自此,大家齐心协力,同舟共济。
  打蛇打七寸。水神共工是头号敌人,因为它把洪水鼓荡起来,洪水滔天,势不可当,淹没了九州方圆,人民不得安生。
  被推为酋长的大禹,群策群力,战胜并赶走了共工,为大众除去一匹害群之马。人们在庆功会上一面庆祝战功,一面主动当月下老人,劝他快30岁的人了,还迟迟不取妻纳室,过着单身生活。他淡淡一笑,说:“单身汉,单身汉,草鞋一穿连根挖。无牵无挂好治水,治了洪水把婚谈。” 
  后来,在众人一再搓和下,才接了一位才貌双全的妻子。新婚刚刚4天,便又风尘仆仆地奔向治水工地。他一边出谋划策指挥治水,一面身先士卒,端畚箕,挥铁铲,顶风冒雨,走在前面。他在外干了整整十三年,三次路过自己老家——石纽,都没能回去看一看。他的手上脚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指甲磨光了,小腿上的汗毛全被碱水腐蚀掉了。他积劳成疾得了风瘫。仍一瘸一拐地来回在工地上指挥。
  禹汲取父亲单用堙塞而失败的惨痛教训,改用疏导方法。
  大禹为民除害造福,得到众神帮助。第一个是应龙即黄龙,经常曳着尾巴走在前面,应龙尾巴所指的地方,禹开导的河川就朝着那个地方走。又有一只大乌龟,背上驮着青泥,即息壤,跟随在后面,遇上还有小河泛滥的地方,禹就取乌龟背上一小块息壤投去,眨眼间积成山、堆成堤,这样就把不可一世的洪水平抑住了。
  过去,陕南一带并无峡谷,秦岭、巴山紧紧相连,汉江所到之处都被大山挡住,便四野奔流,横冲直闯。大禹到此后,首先仔仔细细考察水势山貌,调查研究后决定从汉江源头的宁强蟠冢山开始,凿开秦巴相接处。只有这样洪水才能疏通。凿开的这条峡谷,便成了汉江河道。如明·薛渲《汉江源》一诗所述:
  巨峡自天开,峨峨蟠冢盘。 
  迥还幽谷底,清浅汉江源。
  大禹在百米高的汉水源头——蟠冢山石牛洞的“石牛”背和臀部,雕刻了八个古字,故称“禹王碑”。
  碑上的字,形如蝌蚪,光怪陆离,至今还未确切辨认出来。有人揣磨为“蟠冢导漾,东流为汉。”使汉江蜿蜒曲折地穿流在秦岭与巴山之间,成为联结陕南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黄金水道”。
  禹带领民夫凿山开河,日夜奋战。当凿到旬阳县城东60公里外的关口镇,山势更复杂了,连曳尾指路的应龙也左右为难了。民夫便在山崖上凿出三米见方的岩洞,作为指挥办公室和居住之所。站在洞口,高瞻远瞩,远近工程尽收眼底。从此,禹王也改善了办公和住宿条件,不再风餐露宿。世人缅怀禹王为民造福的功德,便在此洞刻了“禹穴”二字。是竖行篆书,字框高80厘米,宽40厘米,是大禹治水的宝贵遗迹。
  禹穴包括两个石洞,两洞相距约2米,洞口高出汉江50米左右,两洞内供有佛龛。东洞外侧镌刻“禹穴”二字;相传西洞刻有一幅对联,经千年风雨浸蚀,字迹剥落无遗,联曰:
  与水不争能, 苦战八年惟注海。 
  清时思俭德, 目穷千里更登穴。 
  此处,不仅大禹的忘我精神光照后人,而且依山临江,景色秀丽,成为旬阳旧八景之一——禹穴遗踪。清人郭炎昌游览此处后,这样赋诗赞颂:
  八年风雨遍神州,尚有遗迹汉上留。
  篆走龙蛇余两字,功成山水奠千秋。 
  不关石纽钟灵异,曾会舟车暂憩休。
  明德几经凭眺处,斜阳无语照汉流。
  如今,禹穴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此,既饱览汉水丽景,琢磨摩崖篆书,又能吟诵禹穴诗文,追念治水英雄。 

出处: 《三秦采风》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