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文史资料》
《县志》载:“汉(此处可能掉一“江”字)在县治南城外,洲浮水面,为估客维舟之次,下设有官渡。南而北,北而南者呼渡不休。惟当夕阳西下,岸静沙平,舟子披蓑把舵,咿哑之声若赓。(赓)若歌,一碧万顷,微波如鳞。野航恰受两三人,此非其画乎”?
县城汉江渡口原有三处,一在西关尾,古称西渡,又谓上渡;一在南门外,古称中渡:一在长安坝,古称东渡,又谓下渡。关于“汉江晚渡”,是指西渡或中渡,其说不一。人们误以为西渡;因曾有趸船车渡与人渡并存,盛及一时。然此况,仅系汉白公路修建之后方有之。何况中渡古已有之,当时上、下渡并无中渡之繁忙。因中渡系南来北往之捷径。古代从长安坝到汉中,系沿子午道经饶峰关而西,走汉江北岸,经子午镇及洋县而到达汉中。此系一条缘山避水不渡江之陆路,故东、西两渡远不及中波的重要。《县志》上明确指出汉江晚渡“在县治南城外”。城的范围,以城墙为准,东至东门,西抵西门。“南城外”即指南门外的中渡。故最早的“汉江晚渡”之景,系指中渡而言。固然有公路后,设有趸船,曾两岸停车待渡者,多达50余辆,蔚为壮观。尤在七十年代修建水电站和汉江大桥时,以数十只木船搭成浮桥,更增添景色。然一九七二年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西渡则完成历史使命,不复存在。
关于晚渡,《县志》载:“惟当夕阳西下……一碧万顷,微波如鳞……”。此景系欣尝夕阳晚照水面渡口之景色。《县志》韵汉江晚渡诗云:
春柳如丝依岸黄, 招之舟子渡人忙,
轻云一片黄昏雨, 蓑笠归来竹里庄。
今日此处渡口,依然存在,有木船一只,船工二人。一直行使其渡运任务,尤其于一九七二年后汉江北岸已通火车,此对渡运赶乘火车之旅客更为有利。
出处: 《石泉县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