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维的《过香积寺》诗,是很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篇。诗中情境令人心向往之: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还被日本选入学生课本,所以很多日本人都能背诵。人们被诗的意境打动,期盼能来到香积寺,并从香积寺进入诗的境界。
当今天的人们来到香积寺,企图寻觅王维诗意的时候,这里却既看不到“古木无人径”,也听不清“泉声咽危石”,难免有一点怅然若失。有人解释说这是历史变迁造成的。当然,历史会改变很多东西,何况是一首诗。但这首诗在诗题上就写明是“过”,王维的目的地当是终南山。因而这首诗写的应该是香积寺的大环境。王维大概是第一次到香积寺,所以开首就用了“不知”二字,香积寺原来离终南山是如此之近!今天在终南山上,仍然可以听到香积寺的悠扬钟声。
香积寺距终南很近,真的是只有“数里”就可“入云峰”。从香积寺沿新修的子午大道进入子午峪,车行只需要几分钟。
终南山又名中南山,以其居天下之中,都城之南而得名。又称太乙山,因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在山口建太乙宫而得名。在《诗经》中被称为“南山”,其中有很多优美的诗篇:“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小雅·节南山》),“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国风·秦风·终南》),“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小雅·信南山》)。王维还有一首《终南山》诗,写尽了终南山的无限风光:
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王维是和终南山有缘的诗人和画家,他长年居住在终南山蓝田的辋峪;王维也是和佛有缘的居士,他的名和字连起来是“维摩诘”,而维摩洁是皈依佛陀而精通佛法的著名居士,香积寺的得名奇妙的与此息息相关。
古人说:“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这里被佛家赞为“修行胜地”;道家称为“天下第一福地”和“洞天之冠”;历代皇家在这里大修“上林苑”;显贵们争相构筑园林别业;诗家们写下了数不清的诗篇,令后人去追寻梦一般的“周秦汉唐”: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祖咏:《终南望余雪》
楼依霜树外,
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
——杜牧:《长安秋望》
香积寺位于长安区的终南山脚,离这里最近也最负盛名的即是子午古道,这条路还称之为“荔枝道”。子午道从子午峪入山。古代称北方为子,南方为午。北门在西安市长安区,叫子峪口;南门在洋县,叫午峪口,从长安出发翻越秦岭,经宁陕、石泉、西乡到洋县,全长420公里。宋敏求《长安志》载:“子午谷长六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在府南百里,南口曰午,在汉中府洋县东一百六十里。此汉、魏旧道也”。子午峪是南北交通的要塞,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魏延曾经向诸葛亮提出想以骑兵五千,由子午谷北进,不需十日即可到达长安的作战计划,在谨慎的诸葛亮眼里这无疑是天方夜谭,最终没有采纳,其实单从军事角度而言,魏延的方案还是有可操作性的。虽然历史无法假设,但子午谷道的要害性由此可见一斑。及至盛唐,这里更是玄宗皇帝派人为杨玉环运输荔枝的古通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绝烟的风尘,给这条军事道路平添了一些温情色彩。
香积寺在神禾原西端。西京长安跟前有不少原。“原”通“塬”,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其中白鹿原,乐游原,少陵原,神禾原等最为著名。白鹿原在帝京稍东,因为陈忠实的著名小说而蜚声中外,少陵原在樊川北面,则因为杜甫在此居住而留下美名。乐游原位于少陵原以北,李商隐曾经赞叹道: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越过乐游原,就是千古帝京长安。神禾原,也称“神和塬”。位于古城东南,根据宋敏求的《长安志》记载,“自咸宁太乙山北麓,西北至幸驾坡入县界,又西过香积寺,又北绝潏水,为*(左水右皂)河西岸,又北至第五桥,又西经永安故渠。”基本呈东南——西北走向。大致位于潏水、滈水之间。从今天行政区划看,它南起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办北江兆村,北至韦曲街办何家营,贾里村等村。其范围包括西安市长安区的太乙宫街办、杜曲街办、王曲街办、韦曲街办、郭杜街办部分地区。
传说远古时炎帝神农氏治天下,教稼百谷,有仙鹤衔谷穗降于此地,后人传称为神鹤原。《剧谈录》中说:后晋天福六年(941)生禾一穗重六斤,故号为神禾原。清《咸宁县志》说是“唐贞观元年,太宗皇帝出游原上,见禾生双穗,曰神禾。”从唐开元十二年(724)刊刻的《大唐龙兴大德香积寺主净业法师灵塔铭》我们可以看到“神禾原”之名,可见,《咸宁县志》的记载似乎还是有些道理。香积寺就位于此原西南角的制高点。
神禾原历史久远。与香积寺遥望的是神禾原王曲东段,这里古称绝龙岭。传说是《封神榜》中太师闻仲战败,自刎而死的所在。后人哀其忠烈,在此修太师洞,这大概只是传说。但是确凿的是西周宣王时,大将军仲山甫平殷商后人樊国之乱有功,周宣王封仲山甫采邑于樊,且迁古樊国民于此地。据说,这些古代民族是尧的子孙。
秦时称神禾原北坡以下,香积寺以东的这片土地为樊川。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始皇祖母、庄襄王母夏太后薨,独葬于杜东(今天贾里村东神禾西北部原头上,与香积寺东邻)。汉高祖刘邦入关中,大将樊哙也是兵出蓝田取秦樊川。汉建立后,高祖刘邦以功封樊哙为舞阳侯,赐食邑于此。汉武帝时期扩建上林南苑,将樊川尽括其内。形成了规模浩大的皇家园林,无疑,香积寺的周边风貌就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
唐太宗为其母祈福而修建的常宁宫,正与香积寺东西相对。其故址是在神禾原南坡首滈河岸畔(今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办高湾村北),民国时期,蒋介石多次来此驻跸。其次子蒋纬国则是在这里度过新婚的。此地远望秦岭诸峰竞秀,前俯古樊川四时美景,滈河清流缓缓逝于脚前,极目神禾原上风物几变。
解放后,离香积寺不远的神禾原罗家湾村(今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办罗家湾村),迎来了著名文学家柳青先生,他奔波于神禾原上下14年,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谱写成反映当时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发展进程的优秀篇章《创业史》、《恨透铁》、《皇甫村三年》等作品,热情的讴歌了农村的新气象,使得神禾原衣冠文物上更添文学华章。柳青病逝后安葬在神禾原上,长眠在他为之讴歌的这一片厚土福地。
城南之胜,不可胜计。文人雅士,高僧大德,登临咏颂,美文佳篇不绝于世。诗人道出了当时的香积寺到终南山这一地域的风貌:
公主当年欲占春,
故将台榭压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
直到南山不属人。
——韩愈:《游太平公主山庄》
韦曲城南锦绣堆,
千金不惜买花栽。
谁知豪贵多羁束,
落尽春红不见来。
——罗邺:《春日偶题城南韦曲》
从北面看,香积寺依帝京长安,属郭杜街道办事处,自是交通便利。
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先后有l3个王朝于此建都。《史记·娄敬叔孙通列传》娄敬曾经告诉汉高祖刘邦长安作为帝都的优势:
“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安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在长期的陆地帝国时代,长安位于帝国之中心,一向风调雨顺,自然是再适合不过的帝都所在。唐太宗就骄傲地说:“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飞烟出绮疏。”
今天的香积寺位于长安区郭杜街道办事处境内,略偏东南。郭杜系长安中部重地,春秋时这里为秦国腹地,称之秦川。一直属于关中平原的京畿之地,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今日郭杜北接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南为西部大学城,拥有十余所全国著名高校,可谓“智慧城市”、“希望之乡”。它的中心广场“樱花广场”,就是来自于香积寺净土宗通好日本的历史典故。今日陕西师范大学的新校区内也有一条南北主干道名为“香积大道”,正在于代表西部大学城崭新面貌的高校产科研群体与香积寺遥遥相对,近在咫尺。
香积寺前为滈水和潏水相绕,独自占尽了西安八水中的两水的精华。有诗歌云“都城大国实堪观,八水周流绕四山。多少帝王兴此处,古来天下说长安。”西汉的司马相如《上林赋》曾经说:“终始灞浐,出入泾渭,沣滈潏涝,纤余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八水中的滈水和潏水都流经郭杜,而且奇妙的交会在香积寺西南角,会合后的河流称之为交河,北宋张礼《游城南记》中有:“复相率济潏水,陟神禾塬,西望香积寺塔。原下有樊川、御宿之水交流,谓之交水。西和于沣,北入于渭。……潏水上原,西北流,而和御宿川水,是名交水,在香积寺之西南。”明赵崡《游城南》中也说:“西南过神禾塬,十里过香积寺。樊川御宿之水,交流齐下,谓之交水,西和于渭,亦一胜地。”可见,交水这一名称至少在北宋就已经有了。
其中,古滈河,也称福水,湘子河,发源于秦岭石鳖峪耍钱场,峪内长25.3公里,左岸支沟有北四岔,后沟等十条,右岸有仙人岔,大小瓢沟等九条,出峪后向北流9公里,折而向西,经五台,王庄,王曲街办,黄甫乡至郭杜香积寺西南与潏水相汇,全长约41.6公里,流域面积238.4平方公里。
潏水,古称泬水,又叫演水或者沈水,源自于长安境内秦岭大峪的罗家坪以上的甘花溪,峪内约长16.3公里,出峪后流经大峪,正莽,杜曲,樊村,申店等乡镇,因唐朝的丞相杜正伦建议凿杜以通水利,所以,其水便西经水磨村旁的碌碡堰,崔家营,温国堡,居安坊,由此折而向南,过香积寺,与滈河汇流,遂成交河,全长约73.6公里,流域面积接近687平方公里,交河先向西北最后注入渭河。
香积寺就雄踞两水交汇之地,正将水之灵性尽为吸纳。
有人曾经这样描绘香积寺的地胜:远望是和云伴月的巍巍苍山,近看是细浪翻激的滈潏二河;背后,樊川飞红堆翠,冈原层叠起伏;既紧靠皇家的行宫御园,又离繁华的帝京不远;附近的滈潏津渡更是北连帝京,南通蜀汉,为出入子午谷的必由之路,寺院幽而不僻,静而不寂,既便于僧人专意念佛,行愿修持,也不费善男信女们朝拜时的远步跋涉。
香积寺的周边环境如此优美迷人,这无疑是高僧大德看重它灵秀之气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