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二节 安陵陵园的勘探及其陪葬墓的发掘
阎崇东
一、安陵陵园的勘探①
汉惠帝安陵,位于今咸阳市东北约17.5公里的白庙村南,距咸阳一道原边的高干渠170米。西邻汉哀帝义陵,东接汉高祖长陵。陵呈长方覆斗形。封土底部东西长163米、南北宽140米。陵顶东西长50米、南北宽29米,陵高28米。
安陵之西,有一座稍呈长方覆斗形的坟墓。封土夯土筑造,高8米、底部东西长70米、南北宽13米。坟顶方形,边长28米,顶部塌陷成一大坑。此墓封土东距安陵封土269米,封土南底边与安陵封土北底边成一条直线。显然,此坟和安陵属于同一陵园。《汉书·外戚传》记载“惠帝即位,吕太后欲为重亲,以公主女配帝为皇后。”吕后崩,张皇后“废除北宫,孝文后元年薨,葬安陵,不起坟”。《史记·外戚世家·集解》引《关中记》曰:“汉帝后同茔,则为合葬,不合陵也。诸陵皆如此。”由此证明,安陵西边的土冢,应是张皇后墓。
为什么张皇后陵在安陵西北,而不在安陵之东?孙铁山认为其原因有三②:其一、孝惠皇后张嫣系鲁元公主之女,吕后外孙女,诸吕被翦,张皇后受其株连被迫退居北宫,皇后之名虽未被废,死后亦合葬安陵,但不起坟丘,可知并未完全按照皇后礼制给以安葬。其二、张嫣死前,惠帝早已安葬,整个安陵的布局早已定位,惠帝的陵墓距陵园东墙仅有287米。间距太小,东墓道是安陵主墓道,不可能将皇后陵设在皇帝陵墓道上。皇帝与皇后共用一个陵园,陵园与陵邑共用一墙(陵园北墙亦为陵邑南墙)。陵园位置恰在陵邑南部正中,如将张嫣陵墓改在惠帝陵东,不在东墓道上,就出陵园范围,这就破坏了安陵的原有布局。其三、安陵东是安陵的陪葬墓区,离其最近亦是最大的陪葬墓是鲁元公主墓。张嫣是皇后,应在陵园内而不应在陵园外,更不能在陪葬区内,加之鲁元公主为皇后张嫣之母,已先入陪葬区占据最近位置,因此皇后张嫣只有埋在帝陵之西才是合理的,陵园内西边空地较大。
以上作者分析的三方面原因有其道理。
关于安陵陵园,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汉安陵调查简报》③中指出:
惠帝安陵的陵园过去未曾发现,此次五陵塬旅游路穿过安陵,路基钻探时发现一处南北向夯土,我们在路基南北两侧进行了小面积试掘,发掘后确认这片夯土应是城墙墙基,又因其方位在安陵西北,怀疑这片夯土为安陵陵园西墙的一段。沿夯土方向朝南北两端进行钻探,夯土长度达840米,惠帝陵墓和张皇后陵墓均在其东,故而确定这段夯土应为安陵陵园的西墙。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安陵陵园的东、南、北其它三墙,寻找出一个完整的安陵陵园。
陵园西墙南北长840米,底宽5米,墙宽2.5米,地表无遗迹,钻探深度0.4—0.7米见夯土。西墙北段时断时续,与北墙连接处不清,西墙的南段亦不清晰。南端有一抽水站,抽水站内地层断面上可见西墙夯土。夯土内含五花土,北段花土含量大,南段花土泛红。
陵园南墙东西长940米,宽约10米,南墙与西墙相交处不清,与东墙衔接处被现代高干渠破坏。惠帝陵墓的正中南有一片夯土宽度超过15米,遗迹已遭破坏,按其方位应为陵园的南门遗址。南墙钻探深度为1.2—1.7米,五花土中夹杂较多红土。
陵园东墙南北长840米,宽5米,南端被高干渠破坏,北端遭生产路破坏。陵园东面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南高北低),保留下来的遗迹较少,北段在五陵路北可探出有30米长一段夯土,南段可见220米长的一段夯土。钻探深度在0.8—1.5米,土色较花。
陵园北墙与陵邑南墙共用一墙。北墙东西长940米,宽5米,时断时续。北墙西端有夯土,但与西墙相交处不清,由西向东210米有夯土,210米处夯土层断,再向东70米后夯土又开始出现。这一段夯土长580米,与东墙连接处又断。北墙钻探未见北门遗址,钻探深度为1.2—1.7米。土质较硬呈黄色,含少量花土。
惠帝安陵位于陵园东南,经实地测量,距东墙287米,距南墙214米。皇后张嫣陵在惠帝陵西北270米,距西墙155米,距北墙450米。
此次安陵的考古调查钻探,发现和确定了安陵陵园及其范围,这是对惠帝安陵及西汉帝陵资料的重要补充。陵园内的另一陵墓应为皇后张嫣之墓,这也证明安陵与长陵一样为皇帝与皇后共用一个陵园。
① 见《考古》1981年第5期,咸阳市博物馆《汉安陵的勘查及其陪葬墓中的彩绘陶俑》。
② 见《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4期,孙铁山《关于西汉定陵的新发现》。
③ 见《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4期。
二、安陵陪葬墓的发掘①
于安陵东850米处,有一座长方形覆斗式冢,旧称鲁元公主墓。咸阳市十三号公路,从其东侧通过,墓道已经暴露。由此墓向东,在一道原边及其原下,即西起跃进村,东至狼家沟沟东塬头,为安陵陪葬墓区。陪葬墓的封土,有的已被削平,现存有封土的16座,由西向东顺序编为1—16号墓。
其11号陪葬墓位于狼家沟东塬头,渭水北岸一道原边,东去长陵约1.5公里,西距安陵约2公里,在狼家沟的东壁断崖边上。该墓西部封土因近断崖,一部分已崩裂掉,封土南半部亦有所破坏。墓冢现残存东西25米、南北18米、高3.6米。在封土下,围绕墓室上口一周,有一方形的砖槽从葬沟。沟南北19米,东西21米,沟距今地表1.2米。上口已被破坏,现存深1.01米。沟内宽0.54米。沟两壁砌砖,各七层。沟底未见铺砖。砖长55厘米、宽15厘米、厚8厘米。沟底部放置陶俑。从葬沟的西北角曾于1950年遭到破坏。这次清理的是南沟中段的一部分,西端已被破坏,东端尚未暴露,故未清理。从断面观察,从葬沟上口似有棚木覆盖。
这次清理已暴露的南沟中段,长9米。沟内陶俑六行,排列情况如下:靠北壁排列一行武士俑,面向东。其他五行排列陶羊、陶牛、陶猪。陶羊居中,每行五只,间有四只者。陶牛居西,陶猪居东。所有的陶羊、陶牛、陶猪排列整齐,头向东。
武士俑共出土84件,保存基本完好。俑高44—46厘米,俑头戴紫色束发帻,两边有风带附系颏下,额前发际有黑、红两色抹带向后结发髻,被冠帻遮住。上身着淡绿色或红色短襦,右衽,外着红和白粉勾划的甲衣,腰束红色带子,腿上有淡绿色或紫色的行膝,上下有系带紧结,足着淡色芒鞋。体形修长,双目平视。
陶牛共46件,高28厘米、长43厘米。可分两种:一种涂黄粉,一种为灰陶,未着色。大部分完整。有的有角,有的无角。
陶羊125件,大部分完好。一种高21厘米、长27厘米。另一种高23厘米、长30厘米。全部灰陶,未着色。
陶猪共23件,高13厘米、长17厘米,未着色。
1950年破坏的西北角,据当事人回忆,沟内也放置彩绘陶俑,排列整齐。西沟北头放舞蹈俑;北沟西头放陶马和武士俑。
安陵陪葬墓出土的彩绘陶俑,是继杨家湾汉墓出土彩绘陶俑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杨家湾汉墓彩绘陶俑发现于墓道南70米处的陪葬坑中,这次发现的彩绘陶俑却在封土下墓室上口周围的从葬沟内。这对西汉陵墓制度的研究,无疑是重要的实物资料。
① 见《考古》1981年第5期《汉安陵的勘查及其陪葬墓中的彩绘陶俑》。
两汉帝陵/阎崇东.—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