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发展农业生产 安抚少数民族
林剑鸣
汉武帝统治人民的方法,除依靠暴力镇压以外,还常常使用“怀柔”政策,以“德”化民。所以,他也注意察看民情,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的措施,收揽民心。
汉初以来,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兼并剥削,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贫无立锥之地”。汉武帝当政后,一面打击对农民压榨得太过分的豪强地主,延缓兼并过程;一面又大力稳固小农经济,鼓励、扶持家耕。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他下诏奖励全国“孝弟力田”的人(即努力耕种的农民),慰问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的人,赐帛絮,赐米粮。这虽然都是表面文章,却也表示汉武帝“兴太平”和“与民更始”。早在他即位之初,曾下令把供皇帝养马的苑囿开放,准百姓进入里面放牧、采樵。后来他还多次令各地将无主荒地租给缺少土地的农民耕种。这样做固然是为了从农民那里收取“假税”,压榨农民的血汗,但多少也解决了一点无地农民的困难,缓和了矛盾。
水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汉武帝对水利建设特别注意。元朔三年(公元前132年)春,黄河从下游顿丘决口,是年夏,又在濮阳瓠子(今河南濮阳南)决口,东南由巨野泽通于淮、泗、梁、楚等16郡,皆成一片汪洋,人心惶惶、怨声载道。汉武帝得知此灾情后,立即派汲黯、郑当时两位大臣率10万士兵修堤抢险救灾。虽然当时因灾情太重,一时未能将河治好,但毕竟表现了武帝对灾情的关心。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批准了大司农郑当时的建议,派数万人修建引渭水入黄河的工程。这条水渠三年修成,不仅关东的粮食可通过这条长达三百里的渠道运至关中,而且可灌田万余顷。不久武帝又发士卒数万人引汾水入黄河,作渠田,可灌溉五千顷土地。又批准张汤的建议,发兵数万人,修引褒入沔与引斜入渭的渠道。在以后的年代里,汉武帝还下令采用穿井的方法(井各十余丈,其下井井相通,可以引水),修建引路渠(此渠名龙首渠)。穿井法是当时的一项重大发明,使地势高低不平的地方,也可以凿渠灌田。这个工程用了十余万士卒的力量,经十余午时间才建成。以上这些水利工程均是汉武帝亲自批准动工的,而且每一程都是动员万人至数万人力。在当时边塞烽火连天的情况下,能这样兴建水利工程,说明他并没有只顾打仗,而忘记发展生产。他比那些一味压榨,不顾人民死活的君主要好多了。
对于周边的少数民族,汉武帝采用了不同的政策。对北部边境的破坏汉王朝统一的匈奴,使用武力征服;而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则采取安抚政策。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大行王恢击南越时,王恢的属下番阳令唐蒙在南越吃到一种蜀(今四川境内)地特产枸酱,感到奇怪,向当地人打听,据说有一条牂柯江可以从蜀地直至番禺尹州城下,他又了解到牂柯河上游是夜郎国,由水道出奇兵,就可制服南越。汉武帝当即命唐蒙去完成这个任务。
夜郎旧址在今天的贵州境内。在当时“西南夷”十几个少数民族中;它虽是个大国,但比起中原西汉王朝统治的地区来说,毕竟小得多,大约相当内地的一个大县。汉武帝派中郎将唐蒙率千人为护从,又有万余人负责运送粮食财物,从巴、蜀直入夜郎。唐蒙奉武帝的旨意进夜郎,不是用武力征伐,而是以和平友好的方式将运去的大批粮食和财物等赠送给当地人民。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唐蒙率队伍到达夜郎,向夜郎侯多同宣扬汉王朝的“威德”,并给他及周围小国赠送大批财物,使这些闭塞的小国对西汉王朝十分仰慕。从前,夜郎国的国王自以为是天下最大的国家,见到汉使唐蒙时还不自量地问:是汉帝国大,还是夜郎大?及至得知西汉王朝统治的地区辽阔,特产丰富,才心悦诚服地表示愿意归附。
夜郎归附后,汉武帝便下令在秦“五尺道”的基础上修建从宜宾通往牂柯江的道路,以加强中原同西南的联系。同时,在今四川南部和云南东北部建立犍为郡,统一了这里的行政区划。
西南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对汉朝疑惧,甚至抱敌对态度,许多人以逃亡来摆脱汉朝的统治。于是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向当地人民和各族首领宣传汉王朝对他们的政策,说明汉武帝不是要用武力镇压他们,并赠给他们财币和物资,用“招抚”的政策使这里的少数民族诚心附汉(邛、莋等部落也主动归附)。汉武帝在那里设置了一些郡县,并派都尉统管,并下令修路运粮,加强西南地区与中原的联系。
从汉武帝对西南夷的政策中,可看到这样“怀柔”策略,是根据当时形势决定的,首先是因为当时主要敌人是匈奴,其次是因为西南这些众多的民族大部分愿意同汉王朝通好,所以不必采用武力征服即可解决。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年轻的皇帝为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适时地运用暴力和怀柔两手,从而促进了社会发展,就不能不令人对他的这种统治策略表示赞叹了。
汉初以来,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兼并剥削,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贫无立锥之地”。汉武帝当政后,一面打击对农民压榨得太过分的豪强地主,延缓兼并过程;一面又大力稳固小农经济,鼓励、扶持家耕。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他下诏奖励全国“孝弟力田”的人(即努力耕种的农民),慰问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的人,赐帛絮,赐米粮。这虽然都是表面文章,却也表示汉武帝“兴太平”和“与民更始”。早在他即位之初,曾下令把供皇帝养马的苑囿开放,准百姓进入里面放牧、采樵。后来他还多次令各地将无主荒地租给缺少土地的农民耕种。这样做固然是为了从农民那里收取“假税”,压榨农民的血汗,但多少也解决了一点无地农民的困难,缓和了矛盾。
水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汉武帝对水利建设特别注意。元朔三年(公元前132年)春,黄河从下游顿丘决口,是年夏,又在濮阳瓠子(今河南濮阳南)决口,东南由巨野泽通于淮、泗、梁、楚等16郡,皆成一片汪洋,人心惶惶、怨声载道。汉武帝得知此灾情后,立即派汲黯、郑当时两位大臣率10万士兵修堤抢险救灾。虽然当时因灾情太重,一时未能将河治好,但毕竟表现了武帝对灾情的关心。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批准了大司农郑当时的建议,派数万人修建引渭水入黄河的工程。这条水渠三年修成,不仅关东的粮食可通过这条长达三百里的渠道运至关中,而且可灌田万余顷。不久武帝又发士卒数万人引汾水入黄河,作渠田,可灌溉五千顷土地。又批准张汤的建议,发兵数万人,修引褒入沔与引斜入渭的渠道。在以后的年代里,汉武帝还下令采用穿井的方法(井各十余丈,其下井井相通,可以引水),修建引路渠(此渠名龙首渠)。穿井法是当时的一项重大发明,使地势高低不平的地方,也可以凿渠灌田。这个工程用了十余万士卒的力量,经十余午时间才建成。以上这些水利工程均是汉武帝亲自批准动工的,而且每一程都是动员万人至数万人力。在当时边塞烽火连天的情况下,能这样兴建水利工程,说明他并没有只顾打仗,而忘记发展生产。他比那些一味压榨,不顾人民死活的君主要好多了。
对于周边的少数民族,汉武帝采用了不同的政策。对北部边境的破坏汉王朝统一的匈奴,使用武力征服;而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则采取安抚政策。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大行王恢击南越时,王恢的属下番阳令唐蒙在南越吃到一种蜀(今四川境内)地特产枸酱,感到奇怪,向当地人打听,据说有一条牂柯江可以从蜀地直至番禺尹州城下,他又了解到牂柯河上游是夜郎国,由水道出奇兵,就可制服南越。汉武帝当即命唐蒙去完成这个任务。
夜郎旧址在今天的贵州境内。在当时“西南夷”十几个少数民族中;它虽是个大国,但比起中原西汉王朝统治的地区来说,毕竟小得多,大约相当内地的一个大县。汉武帝派中郎将唐蒙率千人为护从,又有万余人负责运送粮食财物,从巴、蜀直入夜郎。唐蒙奉武帝的旨意进夜郎,不是用武力征伐,而是以和平友好的方式将运去的大批粮食和财物等赠送给当地人民。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唐蒙率队伍到达夜郎,向夜郎侯多同宣扬汉王朝的“威德”,并给他及周围小国赠送大批财物,使这些闭塞的小国对西汉王朝十分仰慕。从前,夜郎国的国王自以为是天下最大的国家,见到汉使唐蒙时还不自量地问:是汉帝国大,还是夜郎大?及至得知西汉王朝统治的地区辽阔,特产丰富,才心悦诚服地表示愿意归附。
夜郎归附后,汉武帝便下令在秦“五尺道”的基础上修建从宜宾通往牂柯江的道路,以加强中原同西南的联系。同时,在今四川南部和云南东北部建立犍为郡,统一了这里的行政区划。
西南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对汉朝疑惧,甚至抱敌对态度,许多人以逃亡来摆脱汉朝的统治。于是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向当地人民和各族首领宣传汉王朝对他们的政策,说明汉武帝不是要用武力镇压他们,并赠给他们财币和物资,用“招抚”的政策使这里的少数民族诚心附汉(邛、莋等部落也主动归附)。汉武帝在那里设置了一些郡县,并派都尉统管,并下令修路运粮,加强西南地区与中原的联系。
从汉武帝对西南夷的政策中,可看到这样“怀柔”策略,是根据当时形势决定的,首先是因为当时主要敌人是匈奴,其次是因为西南这些众多的民族大部分愿意同汉王朝通好,所以不必采用武力征服即可解决。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年轻的皇帝为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适时地运用暴力和怀柔两手,从而促进了社会发展,就不能不令人对他的这种统治策略表示赞叹了。
汉代雄风汉武帝/林剑鸣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