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马的癖好
林剑鸣
汉武帝是个非常爱马的人,当时的人都知道汉武帝的这一特殊癖好。西域产骏马,乌孙为表示对汉王朝友好,先后两次赠送给汉武帝一千匹好马。汉武帝很高兴,亲自在长安上林苑中打猎试马,爬山越涧,健步如飞,把乌孙马称为“天马”。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有人在古渥洼地(今敦煌市西南)得到一匹好马献给武帝,他高兴地写了一支歌,大意是:太一神赐给我一匹天马,跑起来流着赤色的汗和唾沫。放开驰骋,可以超越万里。只有腾云驾雾的龙才配和他做朋友。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又有人给汉武帝献了一匹西域好马,他还在诏书中提到此事时说:“渥洼水出马,朕其御焉。”可见汉武帝对马的迷爱程度了。
后来,从出使西域归来的汉使那里,武帝得知产在大宛的“汗血马”比乌孙马更好,于是就又把大宛的汗血马称为“天马”,而把乌孙马称为“西极马”。
自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西汉军队俘虏了楼兰王后,西域各国纷纷与汉通好,各国使节把本地特产奉给汉武帝,如安息的鸵鸟蛋、黎轩的魔术、杂技演员等等都送到长安。其中使汉武帝特别感兴趣的还是出使大宛的汉使带回了当地特产葡萄和苜蓿。汉武帝把“天马”爱吃的苜蓿种在宫殿旁,又派人去大宛求好马,却被拒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使报告大宛的好马藏在贰师城(今乌勒塔白)、汉武帝即派壮士车令等持金马和千金交换大宛马。然而大宛王和多数大臣倾向匈奴,认为汉距他们很远,仍不答应汉使的要求。汉使见大宛如此傲慢,大怒,将所带的金马砸碎,忿忿而返。
大宛贵族见汉使拂袖而去。又令人在途中拦截,抢去汉使的所有财物。在长安皇宫一心等待汗血马的武帝,见到被劫一空的汉使,勃然大怒,立刻命宠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6000骑兵及郡国恶少数万人出征大宛。这次出兵的目的十分明确,是要取好马。
汉武帝对这次军事行动的困难估计不足,他以为大宛是个弱国,汉国一到即可征服。没料到,当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李广利率部西征途中,越过一望无际的盐泽,已疲惫不堪,又碰到被匈奴控制的北道各地君长的敌视。这些小国,不开城门,不供给饮食。汉军一路死伤惨重,至大宛边境郁成城时,只剩下几千士卒。以这样的军队攻郁成,其结果是一战即败。李广利只得率残兵仓皇逃回,至敦煌时,所余士卒已不到十分之一了。汉武帝派李广利征大宛,原想给他立功的机会,以使宠姬李夫人高兴,谁知他却大败而归。武帝怒不可遏,派人至玉门关向李广利败兵宣布:敢有入关者格杀勿论!吓得李广利不敢进关,只得留在敦煌待命。
李广利征大宛失败后,朝廷公卿多主张放弃大宛,主攻匈奴。但汉武帝认为:大宛这样一个小国都不能攻下,不但得不到大宛马,且会被外国耻笑。大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武帝下令再次攻大宛。征伐声势极为浩大,发骑兵、囚徒及恶少年6万人,还有敦煌私从的士兵不计在内;牛10万,马3万,驴、骆驼成千上万,随军运输粮食、兵器。又发十几万人为预备队,准备接应;还有水工随队而行,准备断绝大宛城内水源。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汉军在沿途小国迎送下,顺利进军。惟有轮台(在今新疆轮台东南)拒不放行,汉军将轮台城攻下,继续前进。至大宛时,尚有3万人,围城40余日,终于迫使其举城投降。汉军取大宛良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结盟而还。为庆贺胜利,汉武帝封李广利为海西侯,又以4万钱劳军,随行军士皆有赏赐。
汉武帝前后两次伐大宛,“损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其结果仅仅是取回数十匹良马、三千匹中等马,似乎得不偿失。实际他决心不惜代价征服大宛,主要在于增强西汉王朝在西域的威望。若大宛不能征服,其它小国也会倾向匈奴,从而脱离汉朝。大宛降后,不仅附近诸国都主动与汉通好,愿为臣属,巩固了统一。征大宛的直接目的在于取良马,此举虽然与汉武帝个人癖好有关,但在当时的战争中,马是军队里的重要装备,它与战争胜负有密切关系。做为军队统帅,对于马有偏爱是十分自然的。汉武帝伐大宛取良马种,以大宛马与中原马交配“既杂胡种,马乃益壮”,改良了中原马的体质。汉武帝又命将西域传来的苜蓿遍植于北方各地,供马食用,从而防止了马的退化,这是我国畜牧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历史事件。1982年,在陕西茂陵汉武帝和霍去病墓附近出土的鎏金铜马,可能是大宛马的模型。考古发现证明了汉武帝征大宛,并不是心血来潮的偶然动怒,也不是迷信思想作怪,把大宛的“天马”真的视为神物,而是有其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的。
后来,从出使西域归来的汉使那里,武帝得知产在大宛的“汗血马”比乌孙马更好,于是就又把大宛的汗血马称为“天马”,而把乌孙马称为“西极马”。
自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西汉军队俘虏了楼兰王后,西域各国纷纷与汉通好,各国使节把本地特产奉给汉武帝,如安息的鸵鸟蛋、黎轩的魔术、杂技演员等等都送到长安。其中使汉武帝特别感兴趣的还是出使大宛的汉使带回了当地特产葡萄和苜蓿。汉武帝把“天马”爱吃的苜蓿种在宫殿旁,又派人去大宛求好马,却被拒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使报告大宛的好马藏在贰师城(今乌勒塔白)、汉武帝即派壮士车令等持金马和千金交换大宛马。然而大宛王和多数大臣倾向匈奴,认为汉距他们很远,仍不答应汉使的要求。汉使见大宛如此傲慢,大怒,将所带的金马砸碎,忿忿而返。
大宛贵族见汉使拂袖而去。又令人在途中拦截,抢去汉使的所有财物。在长安皇宫一心等待汗血马的武帝,见到被劫一空的汉使,勃然大怒,立刻命宠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6000骑兵及郡国恶少数万人出征大宛。这次出兵的目的十分明确,是要取好马。
汉武帝对这次军事行动的困难估计不足,他以为大宛是个弱国,汉国一到即可征服。没料到,当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李广利率部西征途中,越过一望无际的盐泽,已疲惫不堪,又碰到被匈奴控制的北道各地君长的敌视。这些小国,不开城门,不供给饮食。汉军一路死伤惨重,至大宛边境郁成城时,只剩下几千士卒。以这样的军队攻郁成,其结果是一战即败。李广利只得率残兵仓皇逃回,至敦煌时,所余士卒已不到十分之一了。汉武帝派李广利征大宛,原想给他立功的机会,以使宠姬李夫人高兴,谁知他却大败而归。武帝怒不可遏,派人至玉门关向李广利败兵宣布:敢有入关者格杀勿论!吓得李广利不敢进关,只得留在敦煌待命。
李广利征大宛失败后,朝廷公卿多主张放弃大宛,主攻匈奴。但汉武帝认为:大宛这样一个小国都不能攻下,不但得不到大宛马,且会被外国耻笑。大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武帝下令再次攻大宛。征伐声势极为浩大,发骑兵、囚徒及恶少年6万人,还有敦煌私从的士兵不计在内;牛10万,马3万,驴、骆驼成千上万,随军运输粮食、兵器。又发十几万人为预备队,准备接应;还有水工随队而行,准备断绝大宛城内水源。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汉军在沿途小国迎送下,顺利进军。惟有轮台(在今新疆轮台东南)拒不放行,汉军将轮台城攻下,继续前进。至大宛时,尚有3万人,围城40余日,终于迫使其举城投降。汉军取大宛良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结盟而还。为庆贺胜利,汉武帝封李广利为海西侯,又以4万钱劳军,随行军士皆有赏赐。
汉武帝前后两次伐大宛,“损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其结果仅仅是取回数十匹良马、三千匹中等马,似乎得不偿失。实际他决心不惜代价征服大宛,主要在于增强西汉王朝在西域的威望。若大宛不能征服,其它小国也会倾向匈奴,从而脱离汉朝。大宛降后,不仅附近诸国都主动与汉通好,愿为臣属,巩固了统一。征大宛的直接目的在于取良马,此举虽然与汉武帝个人癖好有关,但在当时的战争中,马是军队里的重要装备,它与战争胜负有密切关系。做为军队统帅,对于马有偏爱是十分自然的。汉武帝伐大宛取良马种,以大宛马与中原马交配“既杂胡种,马乃益壮”,改良了中原马的体质。汉武帝又命将西域传来的苜蓿遍植于北方各地,供马食用,从而防止了马的退化,这是我国畜牧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历史事件。1982年,在陕西茂陵汉武帝和霍去病墓附近出土的鎏金铜马,可能是大宛马的模型。考古发现证明了汉武帝征大宛,并不是心血来潮的偶然动怒,也不是迷信思想作怪,把大宛的“天马”真的视为神物,而是有其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的。
汉代雄风汉武帝/林剑鸣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