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朝鲜置郡 匈奴俯首 羌人归顺
林剑鸣
在我国东北的朝鲜半岛,自古就居住着勤劳勇敢的人民,这里同中原地区的人民来往很密切。自战国以来,齐、燕两地有不少民众为躲避统治阶级的压迫,不断逃往朝鲜。西汉初年,燕人卫满一千余人,渡*(左氵右贝)水(今朝鲜清川江)逃入朝鲜,投靠在此称王的箕准。后来,卫满自立为朝鲜王,建都王险城(今朝鲜平壤市南),统治着朝鲜半岛的西北部。至卫满之孙卫右渠统治时,他又招诱齐、燕两地人到朝鲜,并阻止其它小国与汉朝交往,成为汉王朝东北的边患。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涉何到朝鲜宣诏,令卫右渠入长安朝见汉天子,但卫右渠拒不入朝。涉何在返回途中,至*(左氵右贝)水界,派人刺死为他送行的朝鲜裨王长,以示惩戒。涉何归报朝廷后,受到汉武帝的褒奖。汉武帝拜涉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治辽东郡武次县)。朝鲜发兵袭击汉境,杀死涉何。这年秋,汉武帝派兵分两路出击朝鲜,一路由楼船将军杨仆统兵5万,由今山东渡渤海,径趋王险城;一路由左将军荀彘率辽东兵,出今辽阳以趋*(左氵右贝)水。两军在王险城下会合。因率军的两位将军不相统属,意见不合,将王险城包围数日,竟未能攻下,又遇到卫氏的抵抗,汉军连连失败。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派济南太守公孙遂前往,捕杨仆,令荀彘统率两军。内部矛盾解决,加强了围城的攻势。这年夏天,朝鲜王卫右渠被他的大臣所杀。汉武帝下令将卫氏统治的地区设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朝鲜遂复统一于西汉王朝。
这个时期,匈奴虽然在边境不断有小骚扰,但均被边境将士随时击退。匈奴的主力向遥远的北方迁徙,休养士马,积蓄力量,并不断向汉派出使节请求和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继位不久的乌师庐单于(又称儿单于)暴虐,国人不安,又有天灾,内部矛盾激化。匈奴左大都尉暗中派人与汉联络投降事宜,请汉接应。汉武帝即派将军公孙敖在塞外筑受降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东阴山北),准备接应左大都尉。因受降城距匈奴太远,汉武帝于太初三年(公先前103年)又派将军赵破奴率2万骑兵出朔方西北2000里,到浚稽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阿尔泰山脉中段)接应。不料事未举,左大尉的活动即被匈奴单于发觉而杀害,匈奴又乘机攻杀汉军。此后,匈奴又不断入侵,都被汉军击退。至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决定歼灭匈奴,下诏与匈奴宣战,声称要报汉高祖刘邦和吕后时被匈奴困辱的旧仇。当时,匈奴句犁湖单于已死,其弟左大都尉且*(左革右是)侯单于刚刚继位,不敢同汉较量,即向汉武帝好言求和。他说:“我是儿子辈,汉天子是我的父辈。怎敢与汉天子较量?”并立即将以前扣留的汉使送回,表示对汉王朝俯首。
汉武帝见匈奴表示和好,放弃攻伐计划。为巩固这一友好关系,鼓励匈奴向汉王朝靠拢,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三月,汉武帝特派中郎将苏武护送西汉王朝扣留的匈奴使者回去,并赠送给单于丰厚的财物。
当时,在今天的甘肃、青海一带,即陇南以西、长城以南的河湟地区,居住着部落众多的羌族。这些羌人在秦末、汉初被强大的匈奴控制,与中原的秦、汉王朝为敌。匈奴为切断汉王朝通向西域的道路,对羌严加控制和压迫。在汉景帝时期,曾有部分羌人内迁到狄道、安故、临洮、氏道、羌道等地,与汉人友好相处,共同生活。但多数羌人酋豪则与匈奴勾结呼应,滋扰边境。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军在河套取胜后,置武威等四郡,断绝匈奴与羌往来,并在河西地区驻军屯田,给匈奴和羌酋严重打击。但他们仍不甘心,时时通谋联合反叛。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羌人中的先零羌和封养牢姐种(羌人种族名)联合起来与匈奴勾结,合兵10万,进攻汉王朝统辖的令居、安故(今甘肃临洮),并围攻抱罕(甘肃临夏)。匈奴配合出兵五原,杀太守,气焰嚣张。次年,汉武帝派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军10万讨伐,大部羌人归降。汉武帝对酋豪优礼相加,先零羌杨玉被封为归义侯。部分羌人在战乱中离开河西、湟中,去西海盐池(今青海湖旁)游牧。西汉政府设置“护羌校尉”,专门管理羌人事务。羌人对汉的态度是以匈奴对汉的态度为转移的,所以,当元封二年以后,匈奴向汉王朝俯首,羌人也就自然放下武器,归顺西汉王朝了。
当汉武帝48岁至58岁的时候,他所统治的汉王朝的武功,达到了最高点。有一位诗人这样形容当时的形势:“天兵四临,幽都先加;回戈邪指,南越相夷;靡节西征,羌僰东驰。是以遐方疏俗,殊邻绝党之域,自上仁所不化,茂德所不绥,莫不蹻足抗首,请献厥珍。”这位雄武的皇帝把中国的幅员扩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成为世界东方最大的一个强国。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涉何到朝鲜宣诏,令卫右渠入长安朝见汉天子,但卫右渠拒不入朝。涉何在返回途中,至*(左氵右贝)水界,派人刺死为他送行的朝鲜裨王长,以示惩戒。涉何归报朝廷后,受到汉武帝的褒奖。汉武帝拜涉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治辽东郡武次县)。朝鲜发兵袭击汉境,杀死涉何。这年秋,汉武帝派兵分两路出击朝鲜,一路由楼船将军杨仆统兵5万,由今山东渡渤海,径趋王险城;一路由左将军荀彘率辽东兵,出今辽阳以趋*(左氵右贝)水。两军在王险城下会合。因率军的两位将军不相统属,意见不合,将王险城包围数日,竟未能攻下,又遇到卫氏的抵抗,汉军连连失败。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派济南太守公孙遂前往,捕杨仆,令荀彘统率两军。内部矛盾解决,加强了围城的攻势。这年夏天,朝鲜王卫右渠被他的大臣所杀。汉武帝下令将卫氏统治的地区设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朝鲜遂复统一于西汉王朝。
这个时期,匈奴虽然在边境不断有小骚扰,但均被边境将士随时击退。匈奴的主力向遥远的北方迁徙,休养士马,积蓄力量,并不断向汉派出使节请求和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继位不久的乌师庐单于(又称儿单于)暴虐,国人不安,又有天灾,内部矛盾激化。匈奴左大都尉暗中派人与汉联络投降事宜,请汉接应。汉武帝即派将军公孙敖在塞外筑受降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东阴山北),准备接应左大都尉。因受降城距匈奴太远,汉武帝于太初三年(公先前103年)又派将军赵破奴率2万骑兵出朔方西北2000里,到浚稽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阿尔泰山脉中段)接应。不料事未举,左大尉的活动即被匈奴单于发觉而杀害,匈奴又乘机攻杀汉军。此后,匈奴又不断入侵,都被汉军击退。至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决定歼灭匈奴,下诏与匈奴宣战,声称要报汉高祖刘邦和吕后时被匈奴困辱的旧仇。当时,匈奴句犁湖单于已死,其弟左大都尉且*(左革右是)侯单于刚刚继位,不敢同汉较量,即向汉武帝好言求和。他说:“我是儿子辈,汉天子是我的父辈。怎敢与汉天子较量?”并立即将以前扣留的汉使送回,表示对汉王朝俯首。
汉武帝见匈奴表示和好,放弃攻伐计划。为巩固这一友好关系,鼓励匈奴向汉王朝靠拢,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三月,汉武帝特派中郎将苏武护送西汉王朝扣留的匈奴使者回去,并赠送给单于丰厚的财物。
当时,在今天的甘肃、青海一带,即陇南以西、长城以南的河湟地区,居住着部落众多的羌族。这些羌人在秦末、汉初被强大的匈奴控制,与中原的秦、汉王朝为敌。匈奴为切断汉王朝通向西域的道路,对羌严加控制和压迫。在汉景帝时期,曾有部分羌人内迁到狄道、安故、临洮、氏道、羌道等地,与汉人友好相处,共同生活。但多数羌人酋豪则与匈奴勾结呼应,滋扰边境。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军在河套取胜后,置武威等四郡,断绝匈奴与羌往来,并在河西地区驻军屯田,给匈奴和羌酋严重打击。但他们仍不甘心,时时通谋联合反叛。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羌人中的先零羌和封养牢姐种(羌人种族名)联合起来与匈奴勾结,合兵10万,进攻汉王朝统辖的令居、安故(今甘肃临洮),并围攻抱罕(甘肃临夏)。匈奴配合出兵五原,杀太守,气焰嚣张。次年,汉武帝派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军10万讨伐,大部羌人归降。汉武帝对酋豪优礼相加,先零羌杨玉被封为归义侯。部分羌人在战乱中离开河西、湟中,去西海盐池(今青海湖旁)游牧。西汉政府设置“护羌校尉”,专门管理羌人事务。羌人对汉的态度是以匈奴对汉的态度为转移的,所以,当元封二年以后,匈奴向汉王朝俯首,羌人也就自然放下武器,归顺西汉王朝了。
当汉武帝48岁至58岁的时候,他所统治的汉王朝的武功,达到了最高点。有一位诗人这样形容当时的形势:“天兵四临,幽都先加;回戈邪指,南越相夷;靡节西征,羌僰东驰。是以遐方疏俗,殊邻绝党之域,自上仁所不化,茂德所不绥,莫不蹻足抗首,请献厥珍。”这位雄武的皇帝把中国的幅员扩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成为世界东方最大的一个强国。
汉代雄风汉武帝/林剑鸣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