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汉武帝茂陵 > 汉武帝生平寻踪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4.“晚而改过”

林剑鸣

    农民起义、前线失利,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爆发,促使汉武帝不得不对客观形势和以往的统治政策重新加以认真考虑,这就使这个刚愎自用的国君在垂暮之年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同秦始皇一样,汉武帝也妄想成仙,曾不惜挥霍臣资,愚昧地觅求方士,建造祠堂,举行祭祀,煞有介事地进行各种迷信活动。但经过几十年毫无效果的寻求,客观现实终于使汉武帝开始醒悟。他对求仙、觅长生不死药,由怀疑到摒弃。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追求成仙、迷信方士、妄想长生的汉武帝,竟果敢地在群臣面前承认自己即位以来,做了许多“狂悖”之事,使天下愁苦,并诚恳地表示追悔莫及。同时,明确宣布:从今以后,凡伤害百姓之举,浪费人才之事,一律停止。大鸿胪田千秋随即提出:方士们所鼓吹的神仙之事,毫无效验,请求废业这一切活动。武帝立即肯定田千秋所奏甚“是”,下令将这些靠迷信骗取爵禄、钱财的方士一律罢免。汉武帝还深有感触地对群臣说:自己过去太愚蠢,被方士所欺骗。天下哪有什么神仙?节食服药,注意身体少生病就是最好的办法了。这种认识在当时是极为可贵,是符合科学道理的。比起至死不悔的秦始皇来,他们可说是有天壤之别。
  汉武帝废止方士的迷信活动,是他思想转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开始认识到由于自己的“狂悖”,浪费了人力、物力,使天下愁苦。做为一个皇帝,在众臣面前诚恳地自责,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这种转变并不是偶然的,早在镇压农民起义时,汉武帝就注意到官吏对农民私征太重,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原因。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关东发生饥荒,出现200万“流民”,其中“无名数”(即无户口)的达40万。当时朝廷大臣主张把这40万无名数”的都当作罪人,迁移到边地,丞相也坚持这样做。汉武帝却责斥那些大官僚说:“流民的出现是地方官吏私征太重,使农民挝不下去造成的。”所以作流民法,禁止地方官吏重赋征民。汉武帝还指责丞相石庆说:“农民流亡之时,你居丞相之位,不但不依照流民法绳责地方官,还伙同其它公卿主张把那40万‘无名数’的老幼当成罪人,押送到边地去,实在令人失望。”武帝还要惩罚那些主张徙流民于边的官僚。从此可以看出武帝已经注意到汉王朝出现动乱的原因,只不过还没有后来那种明确的认识而已。
  晚年的汉武帝也有与以前不同的认识和想法。大“巫蛊之祸”以前,他每次出巡离开首都时,都要把朝政交给太子刘据处理。刘据的性格和作风同汉武帝恰恰相反。武帝用法严酷,信任酷吏,而太子性情温厚,执法较宽,常常把武帝处理过的案件平反。这样做虽然得到百姓欢迎,但武帝所信任的执法大臣往往很不高兴。皇后卫夫人怕太子因此使汉武帝生气,曾悄悄劝太子要根据汉武帝的精神办事。然而,汉武帝知道以后,不仅不责备太子,反而认为皇后不应如此劝导太子。很明显,这是鼓励太子避免严刑酷法,而要以宽简为政。他还曾对别人说:“目前‘四夷侵陵中国’,若不出兵打仗,天下不安,所以不得不‘劳民’。使百姓不得安宁,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后世同现在一样,连年用兵,非重蹈亡秦的覆辙不可。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欲把天下治理得太平安乐,像太子这样的人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从这些活动中可以看出武帝对战争的看法。所以,当他晚年,当太子劝其少用兵时,他不仅不反对,不生气,而且笑着说:“我这样做不正是让你安逸一些,少为打仗的事操劳吗?”由此可见,晚年的汉武帝已经认识到只靠刑法、武力是不能治好国家的,开始准备改变政策。所以,当“巫蛊之祸”发生以后,汉武帝对主张为政宽缓的太子刘据之死十分怀念,严惩了有意陷害太子的人,并修建“思子宫”,在太子死地建“归来望思之台”,表达对太子的思念之情。汉武帝对太子刘据的怀念,正反映了他对汉王朝为政基本方针看法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由于形势变化促使汉武帝主观认识的一次飞跃,而认识的飞跃必然会指导行动的转变。
  

汉代雄风汉武帝/林剑鸣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