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案”对汉武帝有何影响
惠焕章,贾鹏
众所周知,司马迁遭腐刑才愤而著《历记》,而令司马迁罹祸的直接事件就是“李陵案”,那么,这“李陵案”是怎么一回事?此案对汉武帝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长子李当户的遗腹子,羽林军统领李敢的侄子,又是汉武帝当太子时的陪读侍从,字少卿,颇有名将世家的雄武英壮、胆谋过人的遗风,后来因“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被选为建章监,监诸骑,是西汉有名的将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曾经一代威名远播的名将,后来竟投靠匈奴,客死他乡,引来无数世人叹息,为英雄扼腕呀。
关于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还得从汉武帝天汉二年,即公元前99年说起。由于多次的对匈奴作战,至天汉年间汉武帝误以为此刻的匈奴已不堪一击,遂决心在其有生之年彻底地将匈奴击溃,从而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于是,汉武帝就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3万出酒泉与右贤王于天山激战;令因杅将军公孙敖率军出西河,与强弩都尉路博德在涿邪山一带会合,最后安排李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但李陵却请命武帝“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廷”,“母令专乡贰师军”。汉武帝见其请战志坚,且乃名将之后,便应允。但同时,为便于李陵行军方便,特命“强弩都尉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不料路博德“羞为陵后距”,建议暂缓出来,汉武帝知此“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遂而不悦既而大怒。
皇帝的命令哪敢不从,同样,由于汉武帝的固执使得汉军击匈奴一开始就埋有隐患,果然,在后来的战役中,李陵部以步卒5000人力敌匈奴单于与左、右部8万精骑,终因孤立无援而兵败,韩延年战死,李陵身负重伤被生擒,逃回将士仅400余人。对此次战役的详细经过,《汉书》中记载翔实:李陵率部出居延,又北行一月有余,抵达浚稽山后安营扎寨,并绘一路山川地形之图标,呈于武帝,武帝“甚悦,拜步乐为郎”。然而,此时的匈奴单于却率三万骑兵围击李陵部,且“以大车为营”,来势凶猛。值此危急时刻,李陵充分显示了他作为名将之后的风范,“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倒”,从而大败匈奴,杀敌数千。此后,匈奴单于恼羞成怒,又增兵至八万铁骑围攻李陵军,李陵则率壮士力战杀敌,且战且退,至一山谷中,不见援军。李陵乃命众将士中重伤者车战,轻伤者步战,“复战,斩首三千级”,后来又借助山谷林木丛生为掩护,破敌数千余众,万箭齐射单于,“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不料,由于俘虏的告密,本来已缓和的局势又再一次严重起来,“陵军侯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向单于密报了汉军的战略布置及李陵军目前的形势,结果,本欲撤退的匈奴兵,又卷土重来,对李陵军血战。而此刻李陵所率领的军队,仅剩三千余人,且箭矢多已亡尽,无奈下的李陵只好遣散部下,令其各自逃生,自己与副将成安侯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欲精忠报国,舍身取义,不料自己却被生擒,有辱国威。李陵兵败,“群臣皆罪陵”,而司马迁却据理力争,为李陵辩护“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殉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有国土之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入戎马之地,拭数万之师,陵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攻共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然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司马迁这一番辩解,实际上是指出了汉武帝战略布置的失误,而这对于后期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来说,是丝毫不能容忍的,怒不可遏之下赐这一“言逆之臣”腐刑。这就是所谓的“司马迁罹祸李陵案”的真相了,自然此案对汉武帝的震惊也就可想而知了,“李陵案”不仅挫伤了汉军的威严,更是对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汉武帝的政治策略的致命一击,影响能不深远吗?
汉武帝刘彻百谜/惠焕章,贾鹏.—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