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汉武帝茂陵 > 汉武帝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汉武帝时代农业发展如何

惠焕章,贾鹏


  农业是一国之基础,国之命脉,汉代社会就是这种以农业立国的典范之一,尤其是汉武帝统治的年代,对农业的重视更是如此。然而,汉武帝时代为了增强国力,又提出了重点发展国有工商矿业的繁荣经济的政策,那么,这矛盾的两方面是如何实现“双赢”的,汉武帝时代的农业又是怎样一番景况呢?
  对此,汉武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战略调整与准备。
  第一,大力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耕作方式、技术。比如说,铁制农具的推广和使用,在汉武帝时代就进行的非常好。据考古资料显示,在今甘肃居延大湾城堡、辽宁三道壕西汉村、伊犁河流域一带均发现了汉武帝时期的新式农具,如铁口犁铧、铁镬、楼铧、铁耙等等。《盐铁论·禁耕》一文中就描述了铁器农具在当时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铁器者,农夫之死生也”;“铁器失其宜,而农夫生其便。器用不便,则农夫罢于野,而草莱不辟。”此外,随着铁农具的推广和使用的普遍化,牛耕技术也被推广至边境一带广为采用,《汉书·食货志》就记载说,汉武帝命搜粟都尉赵过在关中、河南、河北、甘肃、江苏一线推广牛耕技术,结果“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晦(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又《政论》中也记载了此事,云:“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自此以后,汉代的农业生产力得以大大提高。
  第二,限制土地兼并及“编户齐民”经商。汉武帝任用酷吏,严厉打击土豪劣绅、富户大贾对广大农民土地的霸占和豪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生存问题,降低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冲突,有利于发展农业。另外,禁止“编户”内的农民放弃务农而改从经商的现象发生,亦可以保证从事农业生产的总劳动力数量,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稳定了农民的心态。《史记·平淮书》可予以证明:“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于是公卿言:‘郡国颇被菑害,贫民无产业者,募徙广饶之地。……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僮’”。
  第三,兴修水利,大力发展灌溉事业。水利乃农业之命脉,水浇地与旱地所占之比例孰轻孰重,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汉武帝时代的兴农于水利实乃汉朝之冠。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指挥修筑的水利工程就有漕渠、白渠、成国渠、洛水渠、龙首渠等诸多工程。还有,汉武帝对黄河决口的治理也为农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利益。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阳南)决口,给当地居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于是汉武帝便于元封二年,征调周边数十万人在瓠子东郡治理决口,又开偏渠引导黄河水,才免除了黄河下游的水灾,保障了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稳定,结果“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它小渠及陂山通道者,不可胜言也。”
  第四,设置田官,移民屯垦,发展屯田制度。采用这种措施,汉武帝不仅缓解了关中内地人多地少,土地兼并的紧张现状,而且加大了边境荒地的开垦,又加强了边郡戍守力量,减轻了边防之需对内郡的压力,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汉武帝时代还采用发展漕运、仓储、蓄粮备荒的措施来加快农业的发展,重视荒政,抚恤灾区,安辑流民等手段来保障农业劳动力等。经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应用,汉代的农业在汉武帝时代达到了鼎盛局面。 

汉武帝刘彻百谜/惠焕章,贾鹏.—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