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汉武帝茂陵 > 汉武帝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汉武帝为何难封李广和冯唐

惠焕章,贾鹏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借“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来喻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那么,冯唐、李广又是什么人物呢?
  据《史记》载:“冯唐者……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可知,武帝诏举郡国方正贤良有为之士时,人称道冯唐至孝,而偏冯唐老迈无力事国,当是“冯唐易老”的来源了。
  李广,据载为秦朝著名将领李信的后代,其家族多受帝王重用。李广在汉文帝朝为侍卫,辖京城御林军中:汉景帝朝先后司职陇西、上谷、上郡、北地、雁门等太守等职,戍守边塞重镇。李广善用奇兵,匈奴称之为“飞将军”。《资治通鉴·汉纪》载:“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可见,李广用兵的奇、险多适合骑射战术,比较机动灵活,近似于游击战术。而文、景、武三朝乃是守成及至扩张阶段,这种适宜创业期的战斗方法多少有些不合时宜,故只能为将才、先锋,但却难为主帅,统正兵,无怪乎文帝曾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或许这就是“李广难封”的一个缘由吧。另外,在吴楚联军、“七国之乱”时,李广私自“受梁王印”,令汉武帝刘彻心中有所顾忌,因此,尽管李广与匈奴作战大小百余次,屡建奇功,却未曾封侯,这也应是一主要原因了。
  除此之外,关于李广至死未能封侯的原因,历史上还出现了种种说法,比较常见的便是“数奇说”,即持此论者认为李广命该如此。据历史记载,李广自己也曾感慨万千,对望气先生王朔说:“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一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事实上,这一事件的确令人费解,如李广与弟李蔡同朝为官,出身相同,一同出击匈奴,战功相当,李蔡被封为乐安侯,及相位,李广却未获此待遇,赏赐平平。再如,李广的儿子李敢以校尉的身份跟随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夺左贤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甚至李广的部属军吏、士兵,也有不少以军功封侯,偏自己不曾封侯。这究竟是何因由呢?在封建社会,如此莫名其妙的终生“倒霉”,怎么能不被人们理解为“数奇”现象呢?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杀霸陵卫”是其难以封侯的原因。史载,李广被贬为庶人时,有一日夜过霸陵,被霸陵守卫阻挡不得前行。于是,李广身边的随从便说此人乃前任将军李广大人,望守卫识趣放行。谁知守卫不买账,说“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乃故也?”结果李广将此人记在心中,在官复原职之后,将其杀掉以泄羞辱之愤。后人据此认为“广不能忘一尉之人憾,乃知功名不成,非特杀降也,亦浅中少大度耳,其不侯故宜”。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李广难以封侯是由于其“治军不严”之过。宋人何去非认为:“自汉师之加匈奴,广未尝不任其事,而广每至败蛆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广之治军,欲其人人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弛略,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的确,李广领兵作战不讲“战阵”,较为散涣。但据史记载,李广用兵还是比较厉害的,如宋代人叶适就认为李广用兵为他人难以匹敌,清人王夫之更是认为李广与同时代将军程不识,“治军不一术”,前者乃“攻城拔寨”之将,后者为“守城拒敌”之将,均为良才,不能依此来认为李广“治军不严”,更不能成为李广难以封侯的原因。
  李广终生未能封侯,既是他个人的人生悲剧,又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悲剧。其原因归结起来是多方面的,单一的一个方向下结论,显然是不科学的,但具体是何因由,仍待商榷,总而言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能因此而怨声载道,李广的神秘终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汉武帝刘彻百谜/惠焕章,贾鹏.—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