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汉武帝茂陵 > 汉武帝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汉武帝时期“儒道互黜”是怎么回事

惠焕章,贾鹏


  “儒道互黜”指的是代表积极入世的儒家学说与代表无为而治的道家学说的思想交锋。汉初的政治、经济状况比较衰微,且开国军功之臣多不读书,因此代表道家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也就不足为怪了。到了汉武帝时期,刘彻深感“黄老之学”已不适应汉帝国的发展需要了,于是准备采用“新儒学”来治国安邦,结果引发了又一次“儒道互黜”。
  这一次“儒道互黜”,实际上是由汉武帝推行“新政”引发的。汉以孝治天下,而儒学则重视言孝,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语,为了表示对儒学的看重,汉武帝于建元元年四月,即公元前140年颁布了《尊老诏》。《汉书·武帝纪》有载:“古之立教,乡里以齿,朝延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然则于乡里先耆(六十曰耆)艾(五十日艾),奉年高,古之道也。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外迫公事,内乏资财,是以孝心阙焉。朕甚哀之。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鬻法》,为复子若孙(复子,无子复孙),令得身帅妻妾遂其供养之事。”这只是武帝用儒迈出的第一步,接下来,汉武帝又下诏令举国举荐德才孝廉之士,以备国用。《汉书·武帝纪》有载:“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案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史记》中也有相关记载:“元年,汉兴已六十余岁矣,天下又安,荐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贤良文学之士。”“魏其武安俱好儒术,推毂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迎鲁申公,欲设明堂,令列侯就国,除关,以礼为服制,以兴太平。”可见,汉武帝刘彻为了能励精图治,创立伟业,加强皇权,的确是满足了这批亟亟入仕者的需要。
  但是,皇帝要加强皇权,则势必有一部分人要丧失掉其特权或利益,事实也确是如此。汉室皇权构成主要为:宗室集团、外戚势力、军功集团。特别是窦氏外戚及一些军功臣侯及各诸侯王,归结来讲就是以窦太后为首的守旧集团,这部分人多攻伐出身,胸无点墨,竭力排斥儒者入仕,其则尚“黄老之学”,清静无为。史载,“窦太后尝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武安等”。但也仅是不满,不高兴而已,真正将此次“儒道互黜”推向高潮的则是御史大夫赵绾对汉武帝的建议——“无奏事东宫”。这一建议直接触动了窦氏外戚的利益,结果窦氏集团立即对汉武帝的“新政”做出了反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以柏至侯许昌为丞相、武强侯庄青翟为御史大夫。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又载:“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用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刚开始的“新政”即遭扼杀,看来少年天子汉武帝仍处于架空状态,作为守旧势力的窦氏仍牢牢掌握着国家政权这部庞大的机器。
  “儒道互黜”的结果是儒家的失败,赵绾、王臧不仅免职而且飞身横祸,“新政”举措亦被废除,汉武帝征召而至的诸儒皆遣返乡里不得任用。名义上的思想交锋实质上是王权政治的交锋乃至争夺,尊儒的汉武帝刘彻与尚道的窦氏外戚的皇权争夺才是“儒道互黜”的本质,统治思想交锋仅是表面文章而已。 

汉武帝刘彻百谜/惠焕章,贾鹏.—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