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汉武帝茂陵 > 汉武帝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中地位如何

惠焕章,贾鹏


  汉武帝一生功绩颇多,被世人称之为“雄才大略”的一代伟君。然而,他一生的“多欲”又给自己的光辉形象增添了非言,留下个“穷兵黩武”的骂名。因此,关于汉武帝的历史地位问题,即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应该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历来评价不一,众说纷纭。
  较早的一种说法,是西汉年间的史官及诸士族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汉武帝是西汉统治时期中三个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其分别是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汉高祖刘邦崩于长乐宫,埋葬于长陵。对于他的评价,史书载:“帝起细微,拨乱反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汉文帝崩于未央宫,葬于霸陵。被称为“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高皇帝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孝文皇帝宜为帝者太宗之庙。天子宜世世献祖宗之庙,郡国诸侯宜各为孝文皇帝立太宗之庙。”汉武帝崩于五柞宫,葬茂陵。在后来的立宗庙一事上,由于有人认为汉武帝过失较大,不主张立宗庙,后来又经刘歆等人的驳陈武帝之功过,复才行立“世宗之庙,建之万世”。这是一种将汉武帝放于西汉来评价的观点。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以汉武帝之丰功伟绩,仅局限于西汉历史来看,是不妥当的。东汉的应劭是最早提出这一看法的学者,他认为“高祖践祚(皇位),四海乂(治)安。世宗(汉武帝)攘夷辟境,崇演礼学,制度文章,冠于百王矣。”也就是说,汉高祖经过秦末起义,楚汉争霸后,终于一统天下,使民众得以安乐。而汉武帝的功劳则“冠于百王”,即在黄帝之后,历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至秦汉,汉武帝的功绩为各帝王之首。事实上是这样的吗?学者杨生民对应劭的这一评价持肯定态度。他从“攘夷辟境”、“崇演礼学”、“制度文章”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现摘录部分观点如下:
  一、从“攘夷辟境”方面来看,汉武帝不仅制止了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平定了南越、东越、西南夷,臣服了西域十六国,而且打败了从商代起就威胁着北方的匈奴,导致宣元时期匈奴臣服于汉,开拓的疆土当然是历史上任何帝王都无法相比的。
  二、从“崇演礼学”方面讲,汉武帝制礼作乐,像以前一切帝王一样祭天、祭祖宗、祭名山大川。他之前的秦始皇到泰山封禅去过一次,他却封禅六次,以告成功于天;又在甘泉祭三一,在汾阴祭后土;他之前的郊祀不用乐舞,他用了乐舞等等,都表明“崇演礼学”超过了以往的帝王。
  三、从“制度文章”方面看,汉武帝尊儒术而悉延百端;发展乐府歌诗,订立采诗夜诵收集民歌的制度;为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改革选举制度、监察制度,设立内朝,改革军制,设置官营农业、盐铁官营等等;他在实行德治的同时,又重视法治;他重视知识分子,在哲学、文学、史学以至天文历法诸方面的成就都闻名后世,也说明了“制度文章”亦超越了之前的帝王。
  因此可以说,应劭的评价是客观中肯的,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即是说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应该是“冠于百王”。
  另外,三国时期的曹植也有类似于应劭的评价:“世宗光光,文武是攘,威震百蛮,恢拓土疆,简定律历,辨修旧章,封天禅土,功越百王。”而明代的李贽则认为汉武帝乃“千古大圣,不可轻议”。近代人夏曾佑在其所著《中国古代史》中认为:“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即是说汉武帝是与秦始皇并称的著名君王。然而,对汉武帝评价较为客观地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毛泽东一生酷爱读史,在阅读汉史的过程中,他对汉武帝作了如下评价:“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可见,他对汉武帝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当然,也提出了“奢侈、黩武、方士之弊”几点批评意见。同时,毛泽东在其名作《沁园春·雪》中又认为汉武帝略输文采,表示了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批评与讥讽。总之,毛泽东对汉武帝的评价是在充分使用了唯物辩证法方法论的基础上,表述了对汉武帝历史地位的看法和观点,是颇为客观的。
  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对汉武帝做了这样那样的评价,但均不外乎于以上观点,故此不一一列举。但总的来说,对汉武帝的历史评价确实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故不可轻下定论。 

汉武帝刘彻百谜/惠焕章,贾鹏.—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