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墓壁画临摹材料与技法研究
李国选
陕西境内从50年代始至今,已先后发掘了2000多座唐代墓葬,其中60余座墓中绘有壁画,这些数量众多的壁画珍宝,是研究唐代文化艺术十分珍贵的资料。笔者从事临摹工作20余年,其中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为了把临摹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现将临摹中经常使用的材料和有关技法等略述如下,希望有关专家、同行指教。
一、材料与制作
临摹材料,大体分为二类。一是载体材料,包括纸、泡沫塑料板材、墙皮等。二是绘画材料,包括笔、墨、颜料等。以载体材料来说,纸(宣纸)以产于安徽的“冰雪宣”、“清水书画宣”、“云母宣”等熟宣为理想佳纸。生宣纸虽也可使用,但要经过胶矾水(桃胶、明矾)处理后才能使用。泡沫塑料板材从80年代初即广泛使用,现在市场上供应的规格多样,一般选择3~8厘米厚度的板材即可。临摹较大型的壁画须使用较厚尺寸的泡沫板,因画幅过大的薄形板材悬挂时易折裂。制作方法是:先将板材用粗面砂纸打磨,直至产生新平面为止。再将大白粉用温水调至稀糊液状,并加入少许乳胶(比例为10:1),最后使用排刷依次刷2~3遍(每遍晾干后再刷),其厚度为1~3毫米即可。壁面做成后,用墨笔在其上作线描试验,以墨色少晕化为佳。
壁画墙皮的制作,宋代建筑家李明仲著《营造法式》述:“画壁之制,先以粗泥搭络毕候稍干,再用泥横被篦一垂,以泥盖平方用中泥细衬,泥上施沙泥候水胀定收,压数遍,令泥面光泽”。明、清时期的制壁法是,先将白灰过筛,然后掺麻类纤维或麦草,在泥灰中搅拌均匀,用抹子铲泥灰上墙,反复赶抹至平坦。晾干后用排笔蘸白浆(俗称土粉子)[其调配法:把白垩倾入盆中加凉水浸之,待块状溶解后加入生豆浆(10:4)]刷于墙面,候干便可使用。目前,我们的制壁方法是,白灰浆掺麻或棉纤维再加入少许乳胶,搅拌均匀,抹壁法同上。其载体是木制网格上装置的胶合板。网格制作方法是,将2.5×2.5厘米的木料做成网格框架(以承墙皮),网格的疏密;以壁画的大小而定。大型壁画网格需略小些,反之要大些。框架上钉置胶合板,其上再用粗麻布刷乳胶贴粘。其上置白灰浆泥的厚度以2~6毫米即可。壁画制作平坦而无光,入墨色适中而不晕化,经久而不龟裂方为佳壁。
以上三种材料,可根据不同要求选择使用。纸本摹品,虽装裱、收藏、展览方便,但壁画质感难以充分表现。泡沫塑料板材,做工佳者很似真壁,如临摹败壁之斑驳残缺效果,以刻刀为之尤如削泥,极易掌握,且材料价廉,不足之处是材料重量过于轻软,稍有碰撞挤压便容易破损。白灰墙皮材料,其质地与真壁近似,是最理想的摹品材料。但幅面过大亦笨重,做工不佳者,墨、色不易渗入,墙皮易干裂脱落。
唐墓壁画所使用的颜料,经化学分析多为矿物质颜料,其中也用植物颜料。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2《论画体工用榻写》记载了当时绘画颜料的名称和产地。如:“武陵(湖南常德)水井之丹,磨嵯(福建建瓯)之砂(朱砂),越巂(四川西昌)之空青,蔚之曾青,武昌之扁青(上品石绿),蜀郡之铅华(黄丹),始兴(广东曲江)之解锡(胡粉),林邑昆仑之黄(雌黄),南海之蚁铆(紫矿,造粉,胭脂),云中(山西)之鹿胶,吴中(江苏)之鳔胶,东阿之牛胶……”这些上品名贵颜料,分布于全国各地,可见当时对于颜料之讲究。
现今文化市场供应的颜料,以北京、上海、天津、江浙等一些大型生产厂家所产的颜料为好。如由中国画研究院监制、姑苏姜思序堂生产的特级颜料,以及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校办的国画颜料工厂生产的矿物色颜料,品类齐全,质量极好。
有些矿物颜料如石青、石绿、朱砂等,加工不精,粉状颗粒大时须使用乳钵(研磨器具)加水反复研磨,直至细如粉面略加胶水(动、植物胶均可)少许方可使用。
临摹壁画经常使用毛笔有四种。一,线描笔,又称“衣纹笔”。以精选狼毫长锋尖挺而柔韧为好笔。大、中、小三种型号,均应齐备。二,“点梅笔”。这种笔经常在设色或勾勒山石、草木等粗放线条时使用。三,渲染笔,包括“白云笔”(兼毫)、“提笔”(羊毫)等,主要用于设色和墨、色的渲染。四,排笔,以纯羊毫长锋3~4寸宽的型号为常用。此笔常在大面积渲染色、水时使用。以上几种画笔,应多备衣纹笔,因该笔使用数次后锋便损坏,应及时更换新笔。毛笔以湖州产者质量较好,“老湖开文”笔店制笔选料精良,为百年老店。另外,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均有好笔出售。
墨,中国绘画历来讲究用墨,有以墨色为主的艺术特色。墨有墨锭(彩墨锭)、墨汁二种,又分“松烟”和“油烟”墨。古代无墨汁制造,书、画用墨均用墨锭在石砚研磨为浓汁液状使用。唐墓壁画用墨大都为油烟墨,而历代书家用墨多为松烟墨。目前,墨汁的种类很多,几乎每个大城市均有墨汁厂。质量较好的如北京的“一得阁”书画墨汁、上海的“曹素功”油烟书画墨汁,西安墨汁厂生产的“华山”书画墨汁也不错。不过,再好的现代墨汁与好墨锭研磨之墨汁,其质量仍相差甚远。细观原壁画墨色,感觉沉着浑厚黑如漆,虽经千年润泽犹存。而现代墨汁轻浮光亮,再浓重之用墨,干后便呈黑灰色。所以,要想使墨色接近原壁效果,必购优质油烟墨锭亲自研磨。或将书画墨汁入砚,用墨锭重新细研也可使用。
二、摹稿方法
传统的摹稿方法,是将麻纸经桐油处理(使纸耐用,并产生透明度)覆在原稿(或壁画)之上直接勾描成为墨稿,使用时用针顺墨线扎成连续小孔后置于素壁之上,用兜着白粉(或红土)的小布兜,沿着线条拍打,粉沫顺针孔漏于壁上,积点成线。所谓“粉本”即指此。这种摹稿方法,现在古建筑的彩绘图案等还一直承袭着。
目前,我们使用透明涤纶纸、皮纸(宣纸类)为摹稿材料。摹稿方法,是将涤纶纸蒙在原壁之上,摹纸应略大于原壁,尤其是摹局部时,由于该纸的透明度好,有置其上视其无之感,稍不留意,墨线便会勾出稿纸外,未等察觉,真壁已被污染。敦煌莫高窟壁画研究所规定,临摹壁画不准蒙壁摹稿,只准对壁写生,可见保护文物规则之严。由于涤纶纸墨稿不能直接摹在白灰墙皮上,所以使用皮纸置于涤纶稿上再次摹稿。皮纸墨稿上壁之前,先将其背面使用红土颜色重勾一遍,成为红稿。红土线描时,应使笔中红土含量浓重些,以红土线描干后易脱落为好。皮纸红稿上新壁之前,需用清水把新壁通刷一遍,潮湿的壁画易于红线复印其上。复印方法,是将红稿贴于壁上用拓袋反复击拓,待红土线脱印在素壁之上显现为止。有使用复写纸(红、蓝二色)为摹稿材料的,但其有局限性,因该纸属油性纸类,而油、水又不相溶,因而在水墨线描时,尤其是表现淡墨线条时,墨线不易覆盖,复写纸稿线痕迹犹显而易见。
三、对壁临摹
面对原壁客观的临摹,大体上可分为线描、墨染、设色、做旧等四道工序。线描是临摹的第一步,关系摹品之成败。所以,要细心观察、体会原作的线描“用笔”艺术特点,尤其是“笔势”的启、承、转、折之运笔变化。关于“线描”,古人曾总结出十八种类型,即“十八描”,其中“高古游丝描”(魏、晋六朝时期线描特点)、“荷叶描”、“兰叶描”、“柳叶描”、“铁线描”等为隋、唐乃至以后逐渐创造的线描样式。这种以物象赋予线描类型的称谓,是中国传统绘画有别于其他画种的显著特征之一。不仅如此,还强调线描方法与书法用笔相互融汇贯通,追求以书法笔意在线描中的实际应用,得到历代画家们的共识。
唐墓壁画在“用笔”、“线描”上的方法和样式,其总体趋势是,唐初期至盛、中、晚期的用笔线描特点,是逐渐变化且丰富多样。表现在初期壁画大都古板而朴拙,以“铁线描”为主体。盛唐以后,线描样式除“铁线描”外又溶入“柳叶描”、“荷叶描”。此外,又强化了用笔的“一波三折”即抑、扬、顿、挫的书法笔意。这种强调并推崇以书法笔意入其画的讲究,是中国传统绘画“用笔”的又一特色。
唐墓壁画是描绘和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情景的随葬品,它不同于敦煌石窟的宗教壁画,所以程式化风格不明显(不包括构图及表现方法上的程式化)。而且,壁画的创作者们,画史均无记载,可能大多出于工匠之手,但有些皇室、显贵的大墓之壁画巨构,其艺术水准非常高超,很有可能出于画家之手。纵观唐以来的众多壁画,可以看出绘画风格、技法差异很大。一般来说,皇室成员的大型陪葬墓壁画,作品艺术水准大都较高超,而多数官秩品位较低的贵族墓葬的壁画作品,其技法比较粗率,艺术表现有较强的随意性,表现在人物造型上是刻画较简单,表现在设色方面是大都单纯而简略。有些小墓的壁画作品,则显得过于草率而急就。所以,此类过于写意性的笔墨最难临摹,书法功底不强者很难掌握。这些特点构成了唐墓壁画艺术较独特的面貌。简略的造型,显现出了古朴典雅的风格;粗率而随意的笔墨,加强了线描用笔的书意性;设色的单纯,使画面色彩显得更加明快而艳丽。以上这些特征不仅显著,而且从本质上有别于宗教壁画和其他绘画。所以,临摹者必须逐步加强认识,并在临摹实践中强化这种艺术风格,才能接近原壁的艺术精神。
古人对线描用笔方法论述很多,其中亦有精湛者,如宋人郭思《论画·论用笔得失》中说:“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笔……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可以意存笔先……又画有三病,皆系用笔。所谓三者,一曰版,二曰刻,三曰结。版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物状平褊,不能圆浑也。刻者运笔中疑,心中相戾,勾画之际,妄生圭角也。结者,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凝碍,不能流畅也。”郭思对用笔使线的三病,论述得准确而实际,如果再加上平、流、浮就全面了。所谓平者,是用笔少变化,平均使用力量;流者,用笔速度快而飘,缺乏沉稳之气;浮者,用笔使墨,轻浮少浑厚质感。以上所论均为用笔线描之忌,应加以克服,方法是在书法的反复练习中熟悉掌握笔性,除此,别无它法。
唐墓壁画的创作情况在史料中也无记载,从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的丰富内容来看,是无“粉本”可依的。由于唐墓特定的形制,壁画在题材的重复以及内容的雷同上,可以从众多墓壁中看得清楚。但具体到每铺壁画,在人物的造型上决无重复雷同之处。这亦是唐墓壁画有别于石窟、寺庙壁画的又一特征。
唐墓壁画中如此众多的人物造型,全凭工匠画师在现实生活中潜心默记,对于社会各层人物,尤其是对上流社会人物们的举止神情,壁画创作者是能够作到心手相应,熟练地掌握各种表现技巧的。古人在论述人物造型起稿时有“九朽一罢”之说,这种反复经营完善,直至完美塑造人物形神的起稿方法,在诸多唐墓壁画上至今稿线痕迹犹存。有些作品在描绘人物造型的准确把握上,落笔勾线极为肯定而流畅。有的数尺长的线条一气呵成,笔笔到位决不重复。有些线描并未勾勒在稿线上,而是根据造型和情节的需要,随时变更以求完美,这种即兴发挥式的创作方法,也是唐墓壁画创作的特点。所以,在落墨线描之前要充分理解原作的艺术特点和具体的表现技法,做到胸有成竹,方可动笔。
墨染,是壁画临摹的第二道工序。所谓墨染即“用墨”,它是中国绘画“笔墨”重要技法之一。关于用墨技法有“墨分五色”之论,即焦、浓、重、淡、清之分。唐墓壁画基本属“工笔重彩”类型,大多数画面不以墨色为主色,墨染一般是对人物的须眉、发髻、衣帽及山林、树石等用墨色加以渲染。许多壁画作品在墨染中的深浅、虚实掌握得恰到好处,有些在发髻上的墨染极其自然微妙,浅淡中见浑厚,用墨层次分明,别有一种水墨韵致的美感。现在许多原壁的缺损部分大都用白灰泥填补修复过,并采用做旧如旧的复原方法,用颜色统一在一种青赭色调之中。但修复手段无论多么高超,仔细观察,还是可以看出与原壁本色有着本质区别。原壁中那种深沉而古朴的墨色效果,在临摹时必须采用数遍积染才能与其接近。在临墨色时,注意用墨不可过浓,先以淡墨起手而后层层积染,要在实处不滞,虚中见灵动才为用墨妙法,否则会出现脏墨、死墨。传统中国画对于墨色的运用,一般是由浅入深,由淡到焦。有些墓的壁画作品,在“笔墨”的运用上极其自由,似有“粗头乱服”之感。对于这类写意性风格的作品,在临摹方法上应有别于精细类型作品。
现在诸多原壁上已经附着一层灰蒙蒙的色调,并统一在灰青或赭黄色调之中,要注意的是,临画中不应过于受画面整体色调的束缚。如对于墨色的临摹,首先应考虑其墨色本来的面目,有意加以强化墨色厚度,因为最后的做旧工序会对那些较弱的笔墨及颜色削弱一尽,达不到所需要的效果。
设色,是在墨染完成后的又一工序。唐墓壁画的设色方法,正如《历代名画记·六法论》中论述六法之一的“随类赋彩”之法。所谓“随类赋彩”是根据物象种类,赋予相应的色彩,如面颊用胭脂,唇用银硃等。其衣纹的转折,则用晕染法来过渡色彩变化。有些为了表现衣服的厚重质感,而层层积染同一色彩的现象常常使用。壁画中经常反复使用的颜色,有红色的朱砂、朱膘、银硃、胭脂;黄色的石黄、滕黄、月黄;绿色的石绿(头绿至四绿);青色的花青、扁青、石青(头青至四青)等等。这些上好的矿物颜料,虽历经千年之久,至今有些色彩仍然如故,如朱砂、朱膘、石黄、石绿等至今仍新鲜而纯正。所以在临摹设色时,除尽量使用优质颜料外,还要尽量注重色彩的饱合度和纯净度,切不可使用西洋颜色或用西洋画处理色调的方法来设色。因为,西洋的水彩、水粉等颜色不能与中国传统的矿物颜料互用,如“洋红”与“朱砂”就有其本质的区别。中国画对设色还有“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要求和讲究,这种色、墨不相侵染的设色方法,在原壁中可以看到墨线与色彩之间略有微弱的间距,这种色墨不碍而“留白”的设色手法,也是摹壁设色的重要技法。
做旧,即临摹壁画整幅画面上所呈现出色调和斑驳残缺的壁画效果。方法是根据原壁面本身和巩固有色调来确定做旧手法。陕西唐墓壁画大都呈现出赭青或赭黄色调。赭黄色调壁面的做旧方法,是以赭石、石黄为主要颜料,广告色也可替代。做旧时应避免脏颜色掺杂,有些摹者误以为愈脏愈旧。其实,脏不等于旧,旧是一种历史积淀的朴拙典雅的色调。
做旧方法,从壁面素壁处起手。一般是使用兼毫蘸赭石加少许黄、花青,在原壁物象轮廓边沿处着色,用羊毫笔蘸清水依次烘染、晕染,用色顺序是由浅入深地反复渲染、积染,以达到单纯中层次丰富,清淡中有浑厚感,要“远势”、“近质”具佳,方为用色高手。有些摹者做旧方法过于简单,往往以一种赭黄水色通染全壁了事,这种平涂的方法不可能把壁画中丰富的色彩变化表现出来,至多为新壁画罩上一层旧色而已,没有达到做旧的目的。
原壁上大都附着许多斑斑点点的黄土,对于这种黄土色的做旧,可使用黄土或广告熟褐色二种方法。黄土做旧,可使用毛笔蘸胶水参照原壁疏密重点甩洒,再用黄土粉沫遍洒全壁之上,待胶水干透后用排刷把浮土掸净,有胶部分便粘上了黄土。褐色做旧,熟褐色本身既接近黄土色,如再加少许花青和墨就更像墓中黄土。做旧时,用拓包沾色(拓包制作,用粗旧毛巾包裹旧棉布或棉花然后绑捆)根据原壁斑驳重点反复拓击壁面,用色应由浅入深,以达到层次分明自然,不显拓痕为要。原壁上如有裂纹缺损现象,摹品也应在做旧时表现出来。方法是根据原壁残损情况在摹品上做标记,用刻刀顺其裂纹走向精雕细刻,如刻印用刀之法;大块残缺败壁则用铲刀为之。对于刻出新残痕,可根据原壁现状,用黄土或褐色勾填。为了固定摹品颜色经久不变,可使用桃胶水加少许滕黄、赭石通刷全壁一二遍,至此全部摹壁工作才算完工。
综上所述,关于唐墓壁画的临摹材料、方法等纯属笔者一孔之见,希望临摹者能在各自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并改进临摹技法,从而使临摹壁画的工作向着更具艺术性、科学性方向发展。
(本文原载《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四辑)
唐墓壁画研究文集/陕西历史博物馆编,周天游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