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唐陵的布局与空间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参考文献

沈睿文著


  (以汉语拼音序)
  一 历史文献
  《八琼室金石补正》,(清)陆增祥,北京:文物出版社据浙江图书馆藏吴兴刘氏希古楼刻版重印本,1981年。
  《白虎通疏证》,(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白居易集》,(唐)白居易著,顾学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宝刻丛编》,(宋)陈思纂次,《丛书集成初编》据十万卷楼丛书本排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册1601—1605。
  《宝刻丛编》,陈思纂次,《丛书集成初编》据十万卷楼丛书本排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册1601。
  《博物志校正》,(晋)张华撰,范宁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博异志·集异记》,(唐)谷神子,(唐)薛用弱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等编,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6月。
  《茶香室丛钞》,(清)俞樾撰,贞凡、顾馨、徐敏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2月。
  《长安志·长安志图》,(宋)宋敏求,(元)李好文编绘,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宋元方志丛刊》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5月。
  《朝野佥载》,(唐)张鷟撰,赵守俨点校,《隋唐嘉话·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0月。
  《崇文总目》,(宋)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丛书集成初编》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册0021—0024。
  《初学记》,(唐)徐坚等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月。
  《大汉原陵秘葬经》,收录于《永乐大典》卷八一九九,十九庚、陵字内,见《永乐大典》,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6月,页3816—3832。
  《大唐郊祀录》,(唐)王泾,《大唐开元礼,附大唐郊祀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5月。
  《大唐西域记校注》,(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大唐新语》,(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6月。
  《东汉会要》,(宋)徐天麟撰,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7月。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杜诗详注》,(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0月。
  《封氏闻见记校注》,(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1月。
  《佛祖历代通载》,(元)释念常,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纂修,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大正新修大藏经》(修订版),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1月,第49册,No.2036。
  《伏侯古今注》,〔东汉〕伏无忌撰,峁泮林辑,《丛书集成初编》据十种古逸书本排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册0811。
  《福建通志》,(清)郝玉麟等监修,谢道承等编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册527—530。
  《古今图书集成》,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年10月。
  《古今注》,(晋)崔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关中金石记》,(清)毕沅,《丛书集成初编》据经训堂丛书本排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册1524—1525。
  《广弘明集》,(唐)道宣,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纂修,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大正新修大藏经》(修订版),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1月,第52册,No.2103。
  《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
  《海录碎事》,(宋)叶廷珪撰,李之亮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5月。
  《汉旧仪补遗》,(汉)卫宏撰,(清)孙星衍校注,《丛书集成初编》据平津本排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册0811。
  《汉书》,(汉)班固,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年6月。
  《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唐)杨筠松撰,王云五主编《四库全书珍本·一二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册552。
  《黑鞑事略》,(宋)彭大雅撰,王国维笺证《蒙鞑备录·黑鞑事略笺证》,北京:文殿阁书庄,1936年。
  《后汉书》,(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年5月。
  《寰宇访碑录》,(清)孙星衍、邢澍,《丛书集成初编》据平津馆丛书本排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册1583—1587。
  《挥尘录》,(宋)王明清,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校碑随笔》,(清)方若撰,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民国铅印本影印,1997年。
  《建康实录》,(唐)许嵩撰,张枕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0月。
  《金石萃编》,(清)王昶,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据扫叶山房民国十年(1921)石印本影印,1990年12月。
  《金石录校证》,(宋)赵明诚撰,金文明校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11月。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5月。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5月。
  《剧谈录》,(唐)康骈,收于《唐宋笔记小说三种》,徐凌云、许善述点校,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
  《来斋金石刻考略》,(清)林侗,收于《石刻史料新编》第2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6月,册8。
  《礼含文嘉》,〔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中),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礼记集解》,(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著,俞剑华注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月。
  《柳宗元集》,(唐)柳宗元,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9月。
  《六朝事迹编类》,(宋)张敦颐著,张忱石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月。
  《龙岗秦简》,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研究所编,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论衡校释》,黄晖撰,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2月。
  《洛阳伽蓝记校释》,(魏)杨衒之著,周祖谟校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4月。
  《洛阳伽蓝记校注》,(魏)杨衒之著,范祥雍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新1版。
  《南部新书》,(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6月。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2年。
  《蒲城县新志》,(清)李体仁重修,王学礼编纂,收于《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249号,据光绪三十一年(1905)蒲城县署重雕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
  《蒲城县志》,(清)张心镜纂修,王学礼编纂,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光绪三十一年(1905)蒲城县署重刻本。
  《潜夫论校正》,(汉)王符著,汪继培笺,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求古录》,(清)顾炎武撰,王云五主编《四库全书珍本十一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册398。
  《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4月。
  《全唐文》,(清)董诰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
  《全唐文补遗》第1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5月。
  《全唐文补遗》第3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5月。
  《全唐文补遗》第5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5月。
  《日知录集释》,(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秦克诚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
  《三辅黄图校释》,何清谷撰,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6月。
  《三国志》,(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陈乃乾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2月。
  《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
  《陕西金石志》,武树善编,《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12月,册22。
  《诗经补笺》,(汉)郑玄笺,王闿运补笺,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刻湘绮楼全书本。
  《石墨镌华》,(明)赵崡,《丛书集成初编》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排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册1607。
  《史记》,(汉)司马迁,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9月。
  《事物纪原》,(宋)高承撰,金圆、许沛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4月。
  《水经注校证》,(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7月。
  《睡虎地秦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顺宗实录》,(唐)韩愈著,《丛书集成初编》据海山仙馆丛书本排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册3832。
  《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
  《司马氏书仪》,(宋)司马光,《丛书集成初编》据学津讨原本排印,北京:中华书局,1985,册1040。
  《宋朝事实》,(宋)李攸,《丛书集成初编》据聚珍版丛书排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册0833—0835。
  《宋会要辑稿》,(清)徐松辑,上海:中华书局,1957年11月。
  《宋史》,(元)脱脱等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5年6月。
  《宋书》,(梁)沈约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10月。
  《苏轼诗集》,(清)王文浩辑注,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2月。
  《隋书》,(唐)魏征等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8月。
  《隋唐嘉话》,(唐)刘餗撰,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0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江苏山东卷》,王思礼、印志华、徐良玉、赖非、萧梦龙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太平广记》,(宋)李昉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
  《太平御览》,(宋)李昉等撰,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2月。
  《太平御览》,(宋)李昉等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册893—901。
  《唐大诏令集》,(宋)宋敏求,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4月。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周绍良、赵超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唐会要》,(宋)王溥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月。
  《唐鉴》,(宋)范祖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唐六典》,(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月。
  《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
  《唐阙史》,(唐)高彦休,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页1323—1366。
  《唐语林》,(宋)王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唐昭陵石碛考略(附谒唐昭陵记)》,(清)林侗,《丛书集成初编》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上海:商务印书馆,1960年5月,册1609。
  《唐摭言校注》,(五代)王定保撰,姜汉椿校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通典》,(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12月。
  《通雅》,(明)方以智,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2月。
  《通志》,(宋)郑樵,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图解校正地理新书》,(宋)王洙等,台北:集文书局据“张本”影印,1985年。
  《魏书》,〔北齐〕魏收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9月。
  《文选》,(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文苑英华》,(宋)李昉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5月。
  《问字堂集·岱南阁集》,(清)孙星衍撰,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五代会要》,(宋)王溥撰,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1月。
  《五行大义》,(隋)萧吉著,钱杭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西京杂记》,(晋)葛洪,《燕丹子·西京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月。
  《西域水道记》,(清)徐松撰,朱玉麒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7月。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2月。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12月。
  《宣室志》,(唐)张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页983—1082。
  《玄怪录·续玄怪录》,(唐)牛僧孺、(唐)李复言编,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9月。
  《颜氏家训集解》,王利器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颜真卿集》,(唐)颜真卿撰,(清)黄本骥编订,凌家民点校,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姚合诗集校考》,(唐)姚合撰,刘衍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5月。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绎史》,(清)马骕撰,王利器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月。
  《渔洋精华录集注》,(明)王士祯著,(清)惠栋、金荣注,伍铭点校整理,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1月。
  《阴阳书》,(唐)吕才撰,(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册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雍录》,(宋)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6月。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2月。
  《玉海》,(宋)王应麟,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90年。
  《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6月。
  《云麓漫钞》,(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8月。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昭陵碑考》,(清)孙三锡,《石刻史料新编》第2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6月,册15。
  《昭陵碑录三卷校录杂记》,(民国)罗振玉校录,收于《石刻史料新编》第2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6月,册15。
  《昭陵碑石》,张沛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年12月。
  《贞观政要》,(唐)吴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
  《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陈振孙,《丛书集成初编》排印聚珍版丛书本,长沙:商务印务馆,1937年,册0044—0048。
  《炙毂子杂录》,(唐)王献撰,(明)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页700下栏—703下栏。
  《中庸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宋)朱熹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
  《周礼正义》,(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2月。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黄侃句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1年11月。
  《朱子语类》,(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3月。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著,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
  二 考古资料
  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安徽淮南市蔡家岗赵家孤堆战国墓》,《考古》1963年第4期,页204—212。
  安峥地《唐房陵大长公主墓清理简报》,《文博》1990年第1期,页2—6。
  白建钢《关中程咬金墓发掘出珍贵文物,长篇墓志披露重要史实,精美壁画再现初唐气象》,《光明日报》1988年7月10日第1版。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西郊发现汉代石阙清理简报》,《文物》1964年第11期,页13—22。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丰台史思明墓》,《文物》1991年第9期,页28—39。
  〔日〕常盘大定、关野贞《中国文化史迹·9(陕西)》,京都:法藏馆,1976年7月。
  成都市文物管理处《后蜀孟知祥墓与福庆长公主墓志铭》,《文物》1982年第3期,页15—20。
  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4期,页1—9。
  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北魏方山思远佛寺遗址发掘报告》,《文物》2007年第4期,页4—26。
  大同市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大同方山北魏永固陵》,《文物》1978年第7期,页29—35。
  戴应新《隋丰宁公主与韦圆照合葬墓》,《故宫文物月刊》1998年第6期,页76—93。
  法门寺考古队《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2期,页94—106。
  冯汉骥《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年6月。
  富平县文化馆、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李凤墓发掘简报》,《考古》1977年第5期,页313—326。
  高仲达《唐嗣濮王李欣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0年第2期,页91—92。
  巩启明《唐永康陵调查记》,《文博》1998年第5期,页3—46、57。
  ——,《唐献陵踏查记》,《文博》1999年第1期,页47—55。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7期,页4—25。
  郭洪涛《唐恭陵哀皇后墓部分出土文物》,《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4期,页9—18。
  郭湖生、戚德耀、李容淦《河南巩县宋陵调查》,《考古》1964年第11期,页564—577。
  郭建邦《洛阳北魏长陵遗址调查》,《考古》1966年第3期,页155—158。
  韩国河《东汉陵墓踏查记》,《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3期,页13—21。
  ——,《东汉帝陵有关问题的探讨》,《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5期,页10—17。
  韩伟《维修乾陵地面建筑获重大发现》,《中国文物报》1995年12月24日第1版。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期,页1—31。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洛阳北魏长陵遗址调查》,《考古》1966年第3期,页155—15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北宋皇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
  河南信阳地区文管会、光山县文管会《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发掘报告》,《考古》1984年第4期,页302—332。
  胡平、谢廷琦、焦强《大同思远佛寺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斐然》,《中国文物报》2004年10月1日第2版。
  呼延思正、朱旨昂《昭陵考古有新进展 唐代皇陵寝宫气势宏大》,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5/2005-03-09。
  湖北省博物馆、郧县博物馆《湖北郧县唐李徽、阎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8期,页30—42、51。
  黄明兰《洛阳北魏景陵位置的确定和静陵位置的推测》,《文物》1978年第7期,页36—41、22。
  惠毅《西安新发现大唐睿宗黄天真文镇墓刻石》,《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1期,页47,封三。
  泾阳县文教局调查组《唐贞陵调查记》,《文博》1986年第6期,页16—20。
  井增利、王小蒙《富平县新发现的唐墓壁画》,《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4期,页8—11。
  黎瑶渤《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文物》1973年第3期,页2—28。
  李宏涛、王丕忠《汉元帝渭陵调查记》,《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1期,页38—41。
  李建宁、樊英峰《陕西保护性发掘首座唐帝王陵》,《文汇报》1995年4月8日第4版。
  李健超《被遗忘了的古迹:汉成帝昌陵、汉傅太后陵、汉霸陵城初步调查记》,《人文杂志》1981年第3期,页113—118。
  李俊清《北魏金陵地理位置的初步考察》,《文物季刊》1990年第1期,页67—74、38。
  李兰珂《隆尧唐陵、〈光业寺碑〉与李唐祖籍》,《文物》1988年第4期,页55—65。
  李浪涛《唐肃宗建陵出土石生肖俑》,《文物》2003年第1期,页95—96。
  ——,《昭陵六骏考古新发现》,西安碑林博物馆编《碑林集刊》第9集,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2月,页289—290。
  ——,《唐昭陵发现欧阳询书〈昭陵刻石文碑〉》,西安碑林博物馆编《碑林集刊》第10集,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页89—91。
  ——,《唐肃宗建陵出土一件兽面脊头瓦》,《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5期,页112。
  李子春《新拓唐昭陵宇文士及碑》,《考古》1960年第7期,页62。
  廖君《湖北:唐太宗之子李泰之墓首次发现东、南围墙》,http://www.hb.xinhuanet.com/cwh/2008-01/23/content_12305007. htm.
  刘洪淼、孙角云《巩义市出土唐代九品宫人墓志》,《文物》1997年第2期,页94、54。
  刘庆柱、李毓芳《陕西唐陵调查报告》,考古编辑部编《考古学集刊·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页216—263。
  刘庆柱、李毓芳《西汉十一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页143—149。
  ——,《西汉诸陵调查研究》,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资料丛刊》第6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页1—15;此据所撰《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页207—226。
  刘随群《唐崇陵调查简报》,《文博》1997年第4期,页11—15。
  刘玉新《山东省东阿县曹植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99年第1期,页7—17。
  罗宗真《南京西善桥油坊村南朝大墓的发掘》,《考古》1963年第6期,页291—300、290。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北魏孝文帝长陵的调查和钻探——“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工作报告》,《文物》2005年第7期,页50—62;后收入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编《洛阳考古集成·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3月,页1136—1148。
  ——,《洛阳邙山陵墓群的文物普查》,《文物》2007年第10期,页43—59。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偃师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偃师白草坡东汉帝陵陵园遗址》,《文物》2007年第10期,页60—73。
  ——,《偃师阎楼东汉陪葬墓园》,《文物》2007年第10期,页74—78。
  雒忠如等《唐桥陵调查简报》,《文物》1966年第1期,页43—45。
  马忠理《磁县北朝墓群——东魏北齐陵墓兆域考》,《文物》1994年第11期,页56—67。
  美茵兹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唐睿宗桥陵》,达尔马斯德特,2002年。
  南京博物院《江苏丹阳胡桥南朝大墓及其砖刻壁画》,《文物》1974年第2期,页44—56。
  ——,《江苏丹阳胡桥、建山两座南朝墓》,《文物》1980年第2期,页1—17。
  南京博物院、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及其砖刻壁画》,《文物》1960年第8、9期合刊,页37—42。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及其附近的古迹调查报告》,《文物参考资料》(1951年)2卷第7期,页101—128。
  秦建明、甄广全《唐代帝陵中第一次发现双重城垣——航拍显示乾陵外城 跨山越谷 气势恢宏》,《中国文物报》2000年4月5日第1版。
  人民政协报《唐代先祖李虎墓》,《人民政协报》1997年10月29日第4版。
  若是《唐恭陵调查纪要》,《文物》1985年第3期,页43—45、47。
  (陕西省博物馆、礼泉县文教局)唐墓发掘组《唐郑仁泰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7期,页33—44。
  (陕西省博物馆、乾陵文教局)唐墓发掘组《唐章怀太子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7期,页13—25。
  ——,《唐懿德太子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7期,页26—32。
  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9期,页71—88、61。
  ——,《唐李重润墓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年12月。
  陕西省法门寺考古队《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0期,页1—26。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富平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唐节愍太子墓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蒲城县文体广电局《唐惠庄太子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2期,页2—22。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历史博物馆、礼泉县昭陵博物馆《唐新城长公主墓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咸阳市考古研究所《北周武帝孝陵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2期,页8—28。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昭陵博物馆《2002年度唐昭陵北司马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6期,页3—16。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顺陵勘查记》,《文物》1964年第1期,页34—48。
  ——,《唐高力士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6期,页21—32。
  ——,《唐惠庄太子李*(左扌右为)墓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
  ——,《唐节愍太子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4期,页13—25。
  ——,《唐李宪墓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
  ——,《西汉长陵、阳陵GPS测量简报》,《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6期,页23—28。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陕西新出土唐墓壁画》,重庆出版社,1998年11月。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编著《唐惠庄太子李*(左扌右为)墓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法门寺博物馆、宝鸡市文物局、扶风县博物馆《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4月。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历史博物馆、昭陵博物馆《唐昭陵新城长公主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3期,页50—55。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新出土唐墓壁画》,重庆出版社,1998年。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礼泉县昭陵文管所《唐阿史那忠墓发掘简报》,《考古》1977年第2期,页132—138、80。
  ——,《陕西礼泉唐张士贵墓》,《考古》1978年第3期,页168—178。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乾陵勘查记》,《文物》1960年第4期,页53—60。
  ——,《唐永泰公主墓发掘简报》,《文物》1964年第1期,页7—18。
  ——,《唐建陵探测工作简报》,《文物》1965年第7期,页31—34。
  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2期,页1—29。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发现周初甲骨文》,《文物》1979年第10期,页38—43。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0期,页29—37。
  〔日〕水野清一《方山永固陵と万年堂》,《东洋史研究》第4卷第4、5号,1939年,页93。
  〔日〕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大同近傍调查记》,载所撰《云冈石窟》第16卷,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1956年。
  宋德闻、姚思汗、秋维道《昭陵古墓葬遥感解译和定位的研究》,《文物》1992年第7期,页87—92、74。
  宿白《白沙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57年。
  孙迟《唐姜遐碑——昭陵新发现碑刻介绍之一》,《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1期,页49—54。
  ——,《唐豆卢仁业碑——昭陵新发现碑刻介绍之二》,《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1期,页117—122。
  ——,《唐周护碑——昭陵新发现碑石介绍之三》,《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2期,页28—31。
  ——,《唐李孟常碑——昭陵新发现碑刻介绍之四》,《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5期,页56—60。
  孙东位《昭陵出土唐代铜钱》,《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1期,页111。
  ——,《昭陵发现陪葬宫人墓》,《文物》1987年第1期,页83—95。
  孙欢《武则天墓下宫遗址布局逐步展露真容》,http://www.sn.xinhua-net.com/misc/2007-08/09/content_10817876.htm。
  唐墓发掘组《唐懿德太子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7期,页26—32。
  王丕忠、张子波、孙德润《汉景帝阳陵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1期,页34—37。
  王世和、楼宇栋《唐桥陵勘查记》,《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页54—61、69。
  王兆麟《唐昭陵发掘一批陪葬墓》,《中国文物报》1992年6月14日第1版。
  王仲谋、陶仲云《唐让皇帝惠陵》,《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2期,页107—108。
  王自力、孙福喜编著《唐金乡县主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11月。
  咸阳市博物馆《唐兴宁陵调查记》,《文物》1985年第3期,页46—47。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汉昭帝平陵钻探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5期,页3—5。
  〔日〕小林知生《大同北方方山に於けゐ北魏时代の遗迹》,《考古学杂志》第29卷第8号,1939年,页50。
  ——,《东亚考古学会北魏平城址调查概报》,《考古学杂志》第29卷第10号,1939年,页74—75。
  信阳地区文管会、光山县文管会《河南光山春秋黄寄佗父墓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1期,页26—32。
  杨正兴《唐薛元超墓的三幅壁画介绍》,《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6期,页104—105。
  ——,《唐乾陵勘查记》,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
  殷宪《北魏灵泉宫池寻访记》,《中国文物报》2007年2月23日第4版。
  贠安志编著《中国北周珍贵文物》,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9月。
  允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陵》,《文物》1977年第10期,页60。
  张崇德《唐代建陵及其石刻》,《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3期,页41—44、20。
  张永祥《乾陵<无字碑>》,《文博》1988年第1期,页59。
  ——,《乾陵陪葬墓的两个有关问题》,《文博》1989年第2期,页59—61。
  张郁《内蒙古大青山后东汉北魏古城遗址调查记》,《考古通讯》1958年第3期,页20—21。
  昭陵博物馆《唐临川公主墓出土的墓志和诏书》,《文物》1977年第10期,页50—59。
  ——,《昭陵陪葬墓调查记》,《文物》1977年第10期,页33—44、49。
  ——,《唐越王李贞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第10期,页41—49。
  ——,《唐尉迟敬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5期,页20—25。
  ——,《唐昭陵长乐公主墓》,《文博》1988年第3期,页10—30。
  ——,《唐安元寿夫妇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2期,页37—49。
  ——,《唐李承乾墓发掘简报》,《文博》1989年第3期,页17—21。
  ——,《唐昭陵段*(上艹下间)璧墓清理简报》,《文博》1989年第6期,页3—12。
  ——,《唐昭陵李勋(徐懋公)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3期,页3—14。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唐长安大明宫》,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11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省偃师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恭陵实测纪要》,《考古》1986年第5期,页458—46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发掘队《秦汉栎阳城遗址的勘探和试掘》,《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页375—37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洛阳古墓博物馆《北魏宣武帝景陵发掘报告》,《考古》1994年第9期,页801—814;后收入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编《洛阳考古集成·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3月,页1094—1109。
  三 研究论著
  Segalen,Victor,Mission archéologique en Chine(1914),Paris:Librairie Orientaliste Paul Geuthner,1923-24.
  ——,Chine,la grande Statuaire suivi de les origins de la statuaire de Chine, Paris:Flammarion,1996.
  包亚明主编,严锋译《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编《商周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
  岑仲勉《岑仲勉著作集·唐史余渖(外一种)》,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4月。
  ——,《隋唐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日〕长广敏雄《阎立德と阎立本について》,《东方学报》第29册(1959年3月),页1—50。
  陈安利《唐十八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5月。
  陈长安《简述帝王陵墓的殉葬、俑坑与石刻》,《中原文物》1985年第4期,页72—77。
  ——,《唐恭陵及其石刻》,《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3期,页32—36。
  陈国灿《唐乾陵石人像及其衔名的研究》,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集刊·2》,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页189—203。
  陈全方《从昭陵吐蕃赞府石刻像谈唐与吐蕃的关系》,《考古与文物丛刊》3号,1983年,页229—235。
  陈戍国《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
  陈诵睢《昭陵六骏名实考》,西安碑林博物馆编《碑林集刊》第8集,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9月,页246—254。
  陈寅恪《陈寅恪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4月。
  ——,《陈寅恪集·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4月,页326—327。
  ——,《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载所撰《陈寅恪集·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页321—355。
  ——,《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页33—51;此据所撰《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6月,页266—295。
  ——,《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页243—265。
  ——,《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7月,页335—337。
  〔日〕村元健一《北魏永固陵の造营》,《古代文化》第52卷第2号,2000年,页18—28。
  〔日〕大谷光男《日本古代の具注暦と大唐阴阳书》,《二松学舍大学东洋学研究所集刊》22集,1992年,页1—17。
  ——,《麟德具注暦(正仓院)と宣明具注厝(敦煌):各断简(残暦)间の暦注について》,《二松学舍大学东洋学研究所集刊》31集,2001年,页1—18。
  ——,《贞享厝法の具注厝(阴阳书)について》,《东洋研究》第155号,2005年,页33—97。
  大河《中原第一陵遭遇盗墓》,《北京青年报》1998年4月22日第24版。
  〔日〕稻田奈津子《奈良时代天皇丧葬仪礼——大唐元陵仪注の检讨を通して》,《东方学》第104辑,2007年7月,页18—30。
  丁士选《圹砖琐言》,《考古学社社刊》(1937年)第六期,页43—60。
  杜葆仁《西汉诸陵位置考》,《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1期,页29—33。
  樊英民《王芳媚墓志录文勘误》,《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5期,页57、62。
  冯继仁《论阴阳勘(堪)舆对北宋皇陵的全面影响》,《文物》1984年第8期,页65—68。
  ——,《巩县宋陵献殿的复原构想》,《文物》1992年第6期,页63—71。
  ——,《北宋皇陵建筑构成分析》,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页230—243。
  傅熹年《唐代隧道型墓的形制构造和所反映的地上宫室》,《文物与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页322—343。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9月。
  ——,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12月。
  傅永魁、杨瑞甫《北宋徽、钦二帝陵墓考》,《中原文物》1992年第4期,页88—91。
  甘怀真《唐代家庙礼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年11月。
  〔日〕冈村秀典、向井佑介编《北魏方山永固陵の研究——东亚考古学会1939年收集品を中心として——》,《东方学报》(京都)第80册(2007):150—69。
  〔日〕高田时雄《五姓说在敦煌藏族》,载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编《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页756—767。
  ——,《五姓を說く敦煌资料》,《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研究报告别册》14号,1991年3月,页249—268;此据钟翀译文《五姓说之敦煌资料》,载所撰《敦煌·民族·语言》,钟翀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2月,页328—358。
  葛承雍《唐昭陵六骏与突厥葬俗研究》,钱伯城、李国章主编《中华文史论丛》第60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页182—209;后收入所撰《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5月,页158—179。
  ——,《唐昭陵、乾陵蕃人石像与“突厥化”问题》,余太山主编《欧亚学刊》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4月,页150—162;后收入所撰《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页180—197。
  葛兆光《盛世的平庸——八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知识与思想状况》,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页1—33;后收入所撰《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宫大中《九朝兴衰古帝都——洛阳》,载阎崇年主编《中国历代都城宫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页70—100。
  〔日〕关野贞《支那の建筑と艺术》,东京:岩波书店,1938年9月。
  ——,傅抱石译《汉魏六朝之墓砖》,《文艺月刊》(1931年)卷一〇第二期,页4—5。
  韩国河《论秦汉魏晋时期的家族墓地制度》,《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2期,页58—64、74。
  韩伟《马家庄秦宗庙建筑制度研究》,《文物》1985年第2期,页30—38;后收入所撰《磨砚书稿——韩伟考古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页17—28。
  ——,《秦公朝寝钻探图考释》,《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2期,页53—56;后收入所撰《磨砚书稿——韩伟考古文集》,页29—33。
  ——,《<乾陵神道鸵鸟为射侯说>驳正》,《文博》2007年第2期,页35—37;又刊于樊英峰主编《乾陵文化研究》(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12月,页117—120。
  何德章《北魏初年的汉化制度与天赐二年的倒退》,《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页30—39。
  胡戟《陈寅恪与中国中古史研究》,《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页155—156。
  胡平生《云梦龙岗秦简“禁苑律”中的“耎”(壖)字及相关制度》,《江汉考古》1991年第2期,页61—63;后收入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研究所编《龙岗秦简》,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页170—172。
  黄心川《唐孝敬皇帝之死与印度顺世论的关系》,周绍良先生欣开九秩庆寿文集编集委员会《周绍良先生欣开九秩庆寿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页59—63。
  黄永年《唐史史料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12月。
  黄展岳《中国西安、洛阳汉唐陵墓的调查与发掘》,《考古》1981年第6期,页531—538。
  ——,《西汉陵墓研究中的两个问题》,原载《古代文明研究通讯》(2003年)第19期,页4—7;后又刊于《文物》2005年第4期,页70—74。
  黄正建《日本保存的唐代占卜典籍》,载所撰《敦煌占卜文书与唐五代占卜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页242—246。
  ——,《占卜与唐代政治》,原载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页477—479;后收入所撰《敦煌占卜文书与唐五代占卜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页220—241。
  ——,《试论唐人的丧葬择日——以敦煌文书为中心》,载刘进宝、高田时雄《转型期的敦煌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页241—252。
  惠焕章、张劲辉编著《陕西历史百谜》,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
  〔日〕加地有定《中国唐代镇墓石の研究:死者の再生と昆仑山への升仙》,大阪:株式会社,2005年5月。
  贾二强《唐李谨行墓周围环状壕沟蠡测——也谈“乾陵怪圈”》,《“古都长安与隋唐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西安,2008年7月,页259—264。
  姜宝莲《试论唐代帝陵的陪葬墓》,《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6期,页74—80。
  姜伯勤《唐贞元、元和间礼的变迁——兼论唐礼的变迁与敦煌元和书仪文书》,载所撰《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1月,页442—458。
  姜捷《关于定陵陵制的几个新因素》,《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1期,页69—74、82。
  焦南峰、马永嬴《西汉帝陵无昭穆制度论》,《文博》1999年第5期,页51—58。
  金身佳编著《敦煌写本宅经葬书校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1月。
  〔日〕金子修一、江川式部《从唐代礼仪制度看〈大唐元陵仪注〉研究的意义》,云南大学:中国唐史学会报告,2004年7月,页1—11。
  〔日〕金子修一等《大唐元陵仪注试释(1)》,《山梨大学教育人间科学部纪要》3卷2号,2002年,页1—16。
  ——,《大唐元陵仪注试释(2)》,《山梨大学教育人间科学部纪要》4卷2号,2002年,页1—18。
  ——,《大唐元陵仪注试释(3)》,《山梨大学教育人间科学部纪要》5卷2号,2003年,页1—23。
  ——,《大唐元陵仪注试释(4)》,《山梨大学教育人间科学部纪要》6卷2号,2005年,页1—13。
  ——,《大唐元陵仪注试释(5)》,《山梨大学教育人间科学部纪要》7卷1号,2005年,页1—17。
  康乐《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台北:稻禾出版社,1995年1月。
  〔日〕来村多加史《唐代皇帝陵の研究》,东京:学生社,2001年11月。
  雷百景、李雯《西汉帝陵昭穆制度再探讨》,《文博》2008年第2期,页48—51。
  雷依群《论西汉帝陵制度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6期,页63—65、49。
  李岗《浅议汉阳陵的营建规划》,《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6期,页29—33。
  李衡眉《唐朝庙制及其昭穆次序述评》,《人文杂志》1993年第1期,页88—93;后收入所撰《昭穆制度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页224—236。
  ——,《宋代宗庙中的昭穆制度问题》,原载《河南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页8—15;后收入所撰《昭穆制度研究》,页236—253。
  ——,《历代昭穆制度中“始祖”称呼之误厘正》,原载《求是学刊》1995年第3期,页95—100;后收入所撰《昭穆制度研究》,页253—265。
  ——,《昭穆制度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李举纲《<昭陵六骏碑>研究》,西安碑林博物馆编《碑林集刊》第8集,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9月,页255—256。
  李浪涛《“昭陵六骏”群雕赏析》,《文物世界》2002年第4期,页65—66。
  李蔚然《论南京地区六朝墓的葬地选择和排葬方法》,《考古》1983年第4期,页343—346。
  ——,《东晋帝陵有无石刻考》,《东南文化》1987年第3期,页83—86。
  李向群《唐室与代北窦姓的联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4期,页95。
  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画研究》,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0月。
  李毓芳《西汉帝陵分布的考察——兼谈西汉帝陵的昭穆制度》,《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3期,页28—35。
  ——,《唐陵石刻简论》,《文博》1994年第3期,页32—42。
  梁丰《三彩马之“飞风”铭考》,《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6期,页41—45。
  廖彩樑《乾陵稽古》,合肥:黄山书社,1988年。
  林剑鸣《秦俑发式和阴阳五行》,《文博》1984年第3期,页54—56。
  林通雁《初唐陵园雕刻与汉制及北朝模式》,《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4期,页80—85。
  〔日〕铃木宗男《中国と朝鲜半岛におけゐ王陵石人の变迁》,《古代文化》52卷第10号,2000年10月,页40—48。
  刘丹龙、孙平燕《汉霍去病墓石雕艺术探微》,《文博》2004年第6期,页88—91。
  刘敦桢《大壮室笔记(西汉陵寝·东汉陵寝)》,《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年12月)第3卷第4期,页111—122。
  刘凤君《东汉南朝陵墓前石兽造型初探》,《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3期,页86—90。
  刘向阳《唐代帝王陵墓》,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9月。
  刘向阳、郭勇《唐顺陵石雕群及其组合研究》,樊英峰主编《乾陵文化研究》(二),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9月,页195—205。
  刘绪《春秋时期丧葬制度中的葬月与葬日》,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页189—200。
  刘毅《宋代皇陵制度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1期,页67—82。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9月。
  罗宏才《昭陵六骏蓝本、仿绘、仿刻、拓本、模制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西安碑林博物馆编《碑林集刊》第9集,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2月,页255—270。
  罗宗真《六朝陵墓埋葬制度综述》,中国考古学会编辑《中国考古学第一次年会论文集》(1979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页358—366。
  ——,《魏晋南北朝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马成功《昭陵六骏中“青骓”和“什伐赤”的定名》,西安碑林博物馆编《碑林集刊》第8集,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9月,页241—245。
  〔法〕茅甘(Marole Morgan)《敦煌写本中的“五姓堪舆”法》,载〔法〕谢和耐等著,耿升译《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页249—256。
  McMullen,David L.,“The Death Rites of Tang Daizong”,in State and Court Ritual in China,edited by Joseph P.McDermott,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pp.150-196.
  〔日〕妹尾达彦《长安の都市计画》,东京:讲谈社,2001年10月。
  齐东方《略论西安地区发现的唐代双室砖墓》,《考古》1990年第9期,页858—862,789。
  ——,《唐代金银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隋唐环岛文化的形成与展开——以朝阳隋唐墓研究为中心》,载王小甫主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页133—160。
  ——,《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考古学报》2006年第1期,页59—82。
  秦大树《宋元明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0月。
  ——,《宋代丧葬习俗的变革及其体现的社会意义》,邓小南、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1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页313—336。
  秦浩《隋唐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
  秦建明、姜宝莲《西汉帝陵昭穆与陵位探》,《文博》2001年第3期,页31—37。
  邱博舜、蔡明志《敦煌阳宅风水文献初探》,《文资学报》第1期,2005年1月,页109—158。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载所撰《瞿同祖法学论著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全锦云《试论郧县唐李泰家族墓地》,《江汉考古》1986年第3期,页76—78。
  权东计、赵荣《唐顺陵遗址现状与规划营建探讨》,《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1期,页93—96。
  〔法〕色伽兰著,冯承钧译《中国西部考古记》,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11月。
  〔日〕山下克明《阴阳道関连史料の伝存状況》,《东洋研究》第169号,2006年,页69—116。
  尚民杰《长安城郊唐皇室墓及相关问题》,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9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页403—426。
  ——,《汉成帝昌陵相关问题探讨》,《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2期,页61—66、75。
  邵文海《死刑,在帝王陵前执行》,《中国文物报》1998年3月25日第2版。
  申秦雁《唐代列戟制探析》,《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页60—66。
  神目《神秘地宫,有此一说》,《各界特刊》2000年9月28日第1版。
  沈睿文《章怀太子墓与李守礼》,中山大学艺术史研究中心编《艺术史研究》第6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页293—308。
  ——,《唐陵研究缘起》,樊英峰主编《乾陵文化研究》(二),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5月,页335—355。
  ——,《夷俗并从——安伽墓和北朝烧物葬》,《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4期,页4—17。
  ——,《从宴居、出行到升天——汉唐墓葬的象征结构及分类》,待刊。
  〔法〕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老子中经>初探》,原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6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4月;后收入所撰《中国文化基因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页101—116。
  石兴邦、马建熙、孙德润《长陵建制及其有关问题》,《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2期,页32—45。
  宿白《三国——宋元考古》(上),北京大学考古系试用讲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74年。
  ——,《北魏洛阳城和北邙陵墓——鲜卑遗迹辑录之三》,《文物》1978年第7期,页42—52。
  ——,《西安地区的唐墓形制》,《文物》1995年第12期,页41—49。
  ——,《关于河北四处古墓的札记》,《文物》1996年第9期,页58—62;
  ——,《东汉魏晋南北朝佛寺布局初探》,《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页31—49。
  孙迟《略论唐帝陵的制度、规模及文物》,载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陕西省文博考古科研成果汇报会论文选集·1981》,华阳县印刷厂,1982年,页336—338;又题为《略论唐帝陵的制度、规模及文物——兼谈昭陵“因山为陵”对唐帝陵制度的影响》,收入人文杂志丛刊编辑委员会编辑《唐太宗与昭陵》,西安:陕西省社科院印刷厂,1985年5月,页82—107。
  ——,《昭陵十四国君长石像考》,《文博》1984年第2期,页56—63、5。
  孙怀彦、李百福《唐桥陵陪葬墓睿宗贤妃王芳媚墓志考略》,《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3期,页61—62、68。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
  陶喻之《卢芹斋其人其事》,西安碑林博物馆编《碑林集刊》第9集,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2月,页273—281。
  陶仲云等《陕西蒲城县发现高力士残碑》,《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2期,页36—38。
  〔日〕田村孝弘《阎立德と阎立本について》,《东洋史苑》39号,1992年,页49—74。
  田余庆《拓跋史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2月。
  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文物出版社编辑部编《文物与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页17—43。
  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王建新《前汉“后四陵”についての考察》,《考古学の基础研究——茨城大学考古学研究室20周年纪念文集》,茨城大学,2001年3月;此据所撰《西汉后四陵名位考察》,《古代文明》第2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页304—327。
  王静《大明宫的内廷空间布局与唐代后期宦官专权的关系》,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5月。
  ——,《节愍太子墓“升仙太子图”考——兼谈薛稷画鹤的时代背景》,《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4期,页110—118。
  ——,王静《唐墓石室规制及相关丧葬制度研究——复原唐(丧葬令)第25条令文释证》,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1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页439—464。
  王静、沈睿文《一个古史传说的嫁接——东魏邺城形制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3期,页86—91。
  王麟昌《宋刻唐代功臣赞像及游师雄题诗碑》,《文物》1987年第3期,页79—81。
  王仁波《试论乾陵陵园石刻题材》,《文博》1985年第3期,页46—55。
  ——,《唐代陵墓》,《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8月,页516—518。
  王世平《昭陵六骏被盗经过调查》,《四川文物》2008年第5期,页119—126。
  王双怀《唐陵<地宫>初探》,《故宫文物月刊》15卷12期,1998年,页128—133。
  ——,《荒冢残阳——唐代帝陵研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关中唐陵的地理分布及其特征》,《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页63—66。
  王维坤《唐代乾陵陵寝制度的初步探讨》,《东方学报》第77册,京都,2005年3月,页377—440。
  王永平《道教与唐代社会》,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王昱东《唐靖陵壁画中的“戟”与相关问题》,陕西历史博物馆编《唐墓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页285—290。
  王育龙《唐惠庄太子李墓哀册简论》,《文博》2001年第6期,页44—48。
  王子云《也谈唐陵石雕艺术兼述中国陵墓雕刻中的瑞兽——附:唐陵名称及陵前石雕刻类别简记》,《美术》1989年第4期,页61—64。
  王竹林、赵振华《东汉南兆域皇陵初步研究》,《古代文明》第4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11月,页183—206。
  伍伯常《从窆昭陵:论唐太宗的陪陵之制及其陪葬功臣》,《九州学林》2005年第4期,页2—53。
  巫鸿《五岳的冲突:历史与政治的纪念碑》;载所撰《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下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7月,页634—641。
  吴丽娱《唐代的皇帝丧葬与山陵使》,《国际东方学者会议纪要》第51册,2006年,页27—39。
  ——,《唐丧葬令复原研究》,载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校证《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页675—717。
  夏晓臻《唐代綮戟制度考述》,《东南文化》1994年第6期,页28—30。
  〔日〕小林春树编《东アジアの天文·暦学に関する多角的研究》4—2,东京:大东文化大学东洋研究所,2001年3月。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徐苹芳《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与“墓仪”制度——读〈大汉原陵秘葬经〉札记》,《考古》1963年第2期,页87—106;后收入所撰《中国历史考古学论丛》,台北: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95年7月,页277—280。
  ——,《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陵园和茔域》,《考古》1981年第6期,页526—527;后以《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陵园和茔域》为名收入所撰《中国历史考古学论丛》,页271—272。
  阎文儒《关中汉唐陵墓石刻题材及其风格》,《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3期,页91—96。
  杨泓《法门寺塔基墓发掘与中国古代舍利瘗埋制度》,《文物》1988年第10期,页30—32。
  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杨华山、李峻《郧县唐濮王李泰家族墓研究》,《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页66—69。
  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
  杨晓春《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渊源研究》,《考古》2006年第8期,页74—82。
  杨新《对昭陵六骏的追摹与神往——金赵霖<昭陵六骏图卷>》,《文物天地》2002年第2期,页54—57。
  杨哲峰《曲村秦汉墓葬分期》,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考古学研究》(四),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页238—265。
  叶文宪《西汉帝陵的朝向及其相关问题》,《文博》1988年第4期,页41—42。
  俞伟超《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形制分析——兼论“周制”、“汉制”与“晋制”的三阶段性》,中国考古学会编辑《中国考古学第一次年会论文集(1979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页332—337。
  原建军《唐玄宗长子墓出土文物两千余件 发现汉白玉谥宝》,http://www.guoxue.com/www/xsxx/txt.asp?id=3042。
  岳起、刘卫鹏《由平陵建制谈西汉帝陵制度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5期,页6—9。
  岳维宗《清水李虎墓非唐公李虎墓辨》,《文博》1999年第2期,页35—36。
  张焯《北魏金陵考索》,《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2期,页59—61。
  张崇德《唐顺陵营建初探》,《泾渭稽古》(总2期),1993年7月,页53—54、39。
  张德臣《顺陵碑与嘉靖地震》,《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页49—52。
  张建林、史考《唐昭陵十四国蕃君长石像及题名石像座疏证》,西安碑林博物馆编《碑林集刊》第10集,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页82—88。
  张建林、王小蒙《对唐昭陵北司马门遗址考古新发现的几点认识》,《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6期,页17—22。
  张建林《唐昭陵考古的重要收获及几点认识》,黄留珠、魏全瑞主编《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3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11月,页254—258。
  ——,《唐昭陵考古的重要收获及几点认识》,樊英峰主编《乾陵文化研究》(一),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5月,页224—229。
  ——,《昭陵石室初探》,樊英峰主编《乾陵文化研究》(二),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9月,页38—41。
  张庆捷《北魏永固陵的考察与探讨》,《古代文明研究通讯》(2003年)第19期,页16—29。
  张勋燎《川西宋墓和陕西、河南唐墓出土镇墓文石刻之研究》,《南方民族考古》(1992)5辑,页119—148。
  张蕴《关于李宪墓随葬陶俑的等级讨论》,《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1期,页60—63。
  章群《唐代蕃将研究续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9月。
  赵克礼《天禄、獬豸、麒麟考辨——从永陵石兽为天禄谈起》,《文博》2003年第4期,页38—42、48。
  赵强《昭陵墓址的选择》,《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页35—37、15。
  赵荣、权东计《唐顺陵遗址现状与形制探讨》,《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4期,页68—71。
  赵振华、王竹林《东都唐陵研究》,《古代文明》第4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12月,页223—244。
  〔日〕中村璋八《日本阴阳道书研究》(增补版),东京:汲古书院,2000年。
  周明《陕西关中唐十八陵陵寝建筑形制初探》,《文博》1994年第1期,页64—77、63。
  周秀琴《昭陵两骏流失始末》,西安碑林博物馆编《碑林集刊》第8集,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9月,页225—240。
  朱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
  朱希祖《神道碑碣考》,载中央文物保管委员会编辑委员会编辑《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中央文物保管委员会调查报告第一辑),中央图书馆筹备处印刷所,1935年,页201—212。

唐陵的布局:空间与秩序/沈睿文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9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