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唐代帝王陵墓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伍 唐睿宗桥陵/四 陪葬墓

刘向阳


  桥陵陪葬墓集中分布于陵园的东南隅。据《唐会要》(卷21)记载有8座,其中太子墓3座,即惠庄太子李撝、惠文太子李范、惠宣太子李业;公主墓4座,即金仙长公主、凉国公主、鄎国公主、代国公主;大臣墓1座即彭国公云麾将军李思训。考古工作者根据有关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及出土文物,初步断定袝葬和陪葬桥陵的后妃、皇室子女及大臣等约15人。
  肃明皇后刘氏和昭成皇后窦氏
  两《唐书》本传记载,睿宗肃明皇后刘氏,是刑部尚书刘德威之孙,陕州刺史刘延景之女,让皇帝李宪(即宁王李成器)和寿昌、代国二公主的生母。文明元年(684)睿宗即位,册为皇后。长寿二年(693)被武则天遣杀于宫中。景云元年(710),追谥为肃明顺圣皇后,初招魂葬于东都洛阳城南,睿宗死后,迁袝桥陵,墓葬封土今已不存。
  昭成皇后窦氏,是大理卿、莘国公窦诞之孙,润州刺史窦孝谌之女,生玄宗李隆基和金仙、玉真二公主。长寿二年被户婢团儿诬陷,与刘皇后一起被武则天秘密杀害,葬所莫知。后以衣冠招魂葬于洛阳城南。睿宗死后,以帝(玄宗李隆基)母之尊追尊为皇太后,并随睿宗袝葬于桥陵,追谥为昭成顺圣皇后。据文物工作者考证,近年在桥陵袝近出土的两块五方五镇墓精石或与此有关。
  贤妃王芳媚
  睿宗贤妃王芳媚,两《唐书》无传,惟《旧唐书·睿宗诸子传》(卷95)中有简略记载。王芳媚墓位于唐睿宗桥陵东南约9公里、唐宪宗景陵正南稍偏西2公里处,墓碑早失,文献无记载。因此,该无名冢在史学界曾一度被认为是唐宪宗景陵的陪葬墓。此说最早见于宋人王溥所撰《唐会要》中;清乾隆年间编写的《蒲城县志》(卷2)载:“唐宪宗景陵在县西北仪龙村,陪葬有懿安郭太后,孝明郑太后,王贤妃。”著名金石学家、清代陕西巡抚毕沅在他所著的《关中胜迹图志》(卷14)中亦有“宪宗景陵,陪葬后妃三,懿安郭后,孝明郑后,王贤妃”的记载。1975年8月,陕西省文管会和蒲城县文化馆抢救发掘了一座无名氏墓,出土一方青石墓志,才使王贤妃陪葬桥陵而不是景陵成为定论。
  王贤妃墓志现存蒲城县文化馆石刻室。该志用青石凿成,志盖方形,边长76厘米,厚19厘米,四斜刹上下分别阴线雕刻忍冬纹饰,间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图案,盖面四周线雕忍冬花纹,中间竖行右起阴刻篆书四行,题“大唐睿宗大圣真皇帝贤妃王氏墓志铭”16字;志石长宽皆76厘米,厚约25厘米。志文楷书31行,满行32字,凡905字。据志文得知,王贤妃名芳媚,今山西祁县人,北朝梁司徒太尉大司马永宁公王僧辨六世孙,唐朝国子司业、郑州刺史王思泰之孙,司封郎中润州刺史赠益州大都督薛国公王美畅之女。王芳媚“生于上善,育于中和。幼而聪明,长而仁柔。六岁能诵诗,十二通女则。”光宅元年(志文中有“光宅三载,贤妃复有诏征入”句。案:光宅是武则天的年号,光宅元年即684年,此年中,武则天先废中宗,后置睿宗于别殿,自决政事。一年中三改年号,分别为“嗣圣”、“文明”、“光宅”。公元685年又改年号为“垂拱”,说明“光宅”年号只用了一年即光宅元年。志文中所载“光宅三载”显然是光宅元年之误,此当是书丹者或为勒石者疏误所致)被选入宫,“唐隆元年(即景云元年,710)睿宗正位,六月廿八日(710年7月29日),册为贤妃”,“天宝四载(74))秋八月疾丞,……洎旬有八日而薨,春秋七十三。”“至其载十二月七日(746年元月3日),陪葬于桥陵。”王贤妃墓志详细记叙了其生平事迹,志文由谏议大夫王焘撰写,文笔流畅,结构严谨,虽有疏漏之处,仍可弥补文献记载之空阙,为后人研究唐史和王氏家族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惠庄太子李撝
  李撝,初名李成义,是唐睿宗李旦的次子,掖庭宫人柳氏所生,因其母身贱,险被武则天弃之。后武则天示于僧人万回,万回曰:“此儿是西域大树之精,养之宜兄弟。”武则天甚悦,始令列于兄弟之次。后因避唐玄宗之母昭成太后尊称而改名。垂拱三年(687)封为恒王。神龙元年(705),迁为司农少卿,加银青光禄大夫。睿宗时,进封申王,迁右卫大将军。景云元年(710)七月,迁为殿中监兼检校右卫大将军,次年,转为光禄卿、右金吾卫大将军。先天元年(712)八月,行司徒兼益州大都督。开元二年(714),带司徒兼幽州刺史,并历任邓、虢、绛三州刺史。李撝“性弘裕,仪形瓌伟,善于饮啖”(《旧唐书》卷95《睿宗诸子传》)。开元十二年十一月辛巳(二十五日,724年12月15日,《通鉴》卷212;《旧唐书·玄宗本纪》记为庚辰,早一日),申王李撝病卒,册书追赠为惠庄太子,十二月二十七日陪葬桥陵。
  惠庄太子李撝墓,位于今陕西蒲城县坡头乡桥陵村桥陵水泥厂东约500米处,东北300米处即惠文太子李范墓,西北距桥陵约3000米,是距桥陵最近的一座陪葬墓。由于该墓多次被盗,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蒲城县文体广电局共同于1995年10月至1996年5月对该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同时对墓葬周围地面进行了钻探。
  李撝墓现存地面遗址和遗物有封土和墓前石狮一对,其周围地面散落有大量的唐代长方形绳纹、手印、拍印及线刻纹样砖块。墓葬封土堆呈覆斗状,夯土而筑,高7.5米,底部每边长32米,顶部每边长4米。石狮位于封土堆的西南方向,两石狮东西相向,间距17米,均采用圆雕、线刻和阴刻等技法雕刻而成。东边石狮现存地面高1.15米,胸阔0.55米,长0.75米;西边石狮现存地面高1.24米,胸阔0.56米,长0.96米。两石狮均呈后蹲状,面部剥蚀严重。
  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惠庄太子陵,在桥陵东南三里。”似说惠庄太子墓在唐代就称其为“陵”。根据对惠庄太子墓的地面钻探可知:该墓有城墙、角楼、门阙和南门外石仪,且仅南面辟一门,同时门与阙合二为一。其形制、规模与陪葬乾陵的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的地面钻探情况极其相似,说明惠庄太子墓也可能遵从了唐皇室“号墓为陵”的丧葬制度。据发掘可知,惠庄太子墓由长斜坡墓道、过洞、天井、壁龛(或称便房)、前后甬道和砖券穹窿顶墓室等六部分组成,全长53.7米,座北朝南。墓道呈18度斜坡状,宽2.2米,水平长17.5米;过洞3个,与天井间隔;在3个天井的左右两壁基部,开有6个壁龛,存放各类随葬器物,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龛内底部近似于方形,四壁微弧,顶呈穹窿状,四角各立一柱,柱上架板,大量的骑马俑置于板上(在出土的马的踏板底部有残存的板痕,可证之)。甬道以石门为界,分为前后两段,前段长2.7米,宽1.4米,高2.7米,两壁及顶部均用砖砌券,顶呈拱形,底部呈斜坡状;后段从石门始至墓室南壁,长14米,宽1.45米,高2.25米,除地面近似水平状外,其它结构与前甬道相同。整个甬道的地面以砖铺两层,底层以长方形砖垫之,上层以方砖铺压。墓室为单室穹窿顶,平面呈弧方形,宽4.4~4.8米,进深4.4~4.76米,壁高3米处起券,通高6米,底部铺垫方法与甬道相同。棺床置于墓室西部,由于被盗扰已失去原状。经考古工作者整理复原,棺床长约3.56米,宽1.82米,高0.55米,由18块不同形状的青石拼成。棺床周围的护边石上部和外侧立面均线雕花纹,间以天马、天狮和其它瑞兽形象。葬式不明,仅在棺床西侧与墓室西壁之夹缝处发现一段残肢骨。
  惠庄太子墓虽被盗多次,仍出土陶、铜、瓷、玉及石质文物约1300件。尤以陶骑马俑、风帽立俑、倭堕髻形女俑、汉白玉哀册、陶畜禽等著名。另外,在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发现有大面积壁画,内容包括人物、列戟、建筑、车骑、山水、树木及星象图等各个方面,可惜大部分已脱落。其中以第一过洞东、西两壁的文吏持笏进谒图保存较好,人物形象逼真、自然,其冠、帻、簪导、缨緌附蝉饰貂的图像,为唐代壁画所罕见,为研究唐代的服饰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惠文太子李范
  李范,睿宗李旦第四子,本名李隆范,母崔孺人。其兄李隆基称帝后,避名讳单称范。初封郑王,寻改封卫王。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徙封巴陵郡王,累授尚食奉御。神龙元年(705),迁太仆员外少卿。景龙年间,兼陇州别驾。景云元年(710)进封岐王,拜太常卿,兼左羽林大将军、并州大都督。先天二年(713)从玄宗诛太平公主、窦怀贞、萧至忠等,以功加实封满五千户,并下制褒美。
  李范一生工学好书,雅爱文人学士,不分贵贱,皆尽礼接待。时诗人杜甫、乐师李龟年等皆系岐王府常客。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曰:“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殿中监崔涤)堂前几度闻。正是(一作值)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全唐诗》卷232—37)其伯父章怀太子李贤的墓志(墓在陕西乾县城东北金岭东村南)就是他书丹的。开元十四年四月丁卯(十九日,726年5月25日),太子太傅岐王李范病薨(《通鉴》卷213唐纪二十九),玄宗恸哭不止,并停朝三日,为之追福,特命工部尚书、摄太尉卢从愿册赠为“惠文太子”,陪葬桥陵(《旧唐书》卷95《睿宗诸子传》)。
  李范墓位于桥陵南2公里处(惠庄太子墓之西),墓未发掘,现存封土高8米,基本完好。墓前百余米处存石虎1对。
  惠宣太子李业
  李业,本名李隆业,睿宗第五子,因避玄宗名讳,后单名称业。垂拱三年(687)封赵王,开府置官属。长寿二年(693)改封彭城郡王。睿宗即位后,进封薛王,并以李业好学而授秘书监,兼右羽林大将军,俄转宗正卿。景云元年随玄宗李隆基诛萧至忠、岑羲等,以翊从之功,加实封满五千户。
  李业生母早终,睿宗贤妃王芳媚亲鞠养之。至是,李业迎贤妃出居外宅,事之甚谨,李业同母妹淮阳、凉国二公主早卒,李业抚爱其子胜逾已子。玄宗以李业宽仁孝友,聪明伶俐而特别亲爱。李业尝患病,玄宗亲为祈祷,及李业病愈,亲幸其第,置酒宴乐,通宵达旦,并为之赋诗曰:“昔见漳滨卧,言将人事违。今逢诞庆日,犹谓学仙归。棠棣花重满,鸰原鸟再飞。”足见其兄弟亲情之淳厚。薛逢诗曰:“忆昔明皇初御天,玉舆频此驻神仙。云外笙歌薛王醉,月中台榭贵妃眼。”可见薛王在当时不仅与玄宗关系密切,而且是一个风流倜傥的俊雅人物。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已巳(初十日,734年8月13日),司徒、薛王李业卒,玄宗追谥为“惠宣太子”(《旧唐书》卷8《玄宗本纪上》),陪葬桥陵。
  李业墓位于桥陵东南约3公里处(今蒲城县三合乡仪龙村南),未发掘,现存封土残高6米。
  代国公主李华
  代国公主名李华(686~734),字华婉,睿宗第四女,肃明刘皇后所生,与让皇帝李宪为同胞兄妹,唐玄宗李隆基的二妹,下嫁郑万均。开元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九日(734年8月2日)卒于洛阳修业里,年48岁,同年十二月三日(735年元月1日)陪葬桥陵。
  代国公主墓位于蒲城县城西北5公里处的三合乡双庙村西南,是桥陵陪葬墓最东边的一座,距桥陵陵园7公里。今存墓碑完好,碑高约4米,螭首,碑额题“大唐代国长公主碑”(据钱泳《覆园丛话》和《词源》解释:公主之称始于战国时代。汉时帝女称公主,帝之姑姊妹称长公主。唐时帝之姊妹称长公主,帝之姑姊妹称大长公主。代国公主与其它几位陪葬桥陵的公主墓碑上的“长”字,系玄宗李隆基从与他们姊妹的血缘关系上采用的)8字,玄宗李隆基御笔隶书。碑文为其夫驸马都尉郑万均亲撰,其子驸马都尉、左赞善大夫郑聪书丹,计31行,每行约60字,全文约1800字,大部分清晰,保存较好。郑万均为唐代文豪兼书法家,《金石萃编》跋言:“张说、郑万均深艺之士也,学有专癖,书成草圣,挥洒手翰,镌刻心经。”郑聪书法源于家学,在其父之上。此碑行楷兼备,“笔法婉丽,极似河南(褚遂良)”(王昶《金石萃编》),惟骨力稍逊。行字距较大,给人疏朗空灵的清新之感。因而成为陕西省公布保护的名碑之一。
  特别有趣的是,该碑一洗前人歌功颂德的官样文风,记叙了武则天当皇帝时举行的一次宫廷戏剧演出。据碑文记载: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则天改唐为周,自立为大周圣神皇帝。登基典礼结束后,于洛阳明堂大宴群臣。武则天的孙子孙女们演出歌舞戏曲助兴。时年仅5岁的卫王李范(后封为岐王,陪葬桥陵时追赠为“惠文太子”)是助兴演出的负责人,他头戴面饰,手执兵器登场,并按当时演出的礼仪,说了一段开场白:“卫王入场,祝愿神皇万岁,孙子成行。”说完演了一出《兰陵王》,他的演出使在坐的群臣笑语满堂,喝彩声不断。接着出场的是楚王李隆基,当时只有6岁,他男扮女装,舞了一曲《长命女》,后被戏曲界奉为梨园祖师的唐明皇(玄宗)即是。最年长的宋王李成器,当时12岁,演出歌舞戏《安公子》;代国公主最年幼,只有4岁,她与寿昌公主(唐睿宗长女)对舞了一出《西凉》。演出结束后,“殿上群臣,咸呼万岁”,女皇武则天更是眉彩飞动,笑逐颜开。这段文字真实地记录了武则天登基时的一次宫廷歌舞宴会的盛况,清新细腻,耐人寻味。同时,对研究唐代书法艺术及中国戏剧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金仙公主
  金仙公主,讳无上道,睿宗第八女,玄宗李隆基的胞妹,窦皇后所生。始封西城县主,睿宗登基,进册金仙公主。太极元年(712)与玉真公主同上华山大上方修行,后筑观京师,以方士史崇玄为师,号三景法师。玄宗即位后,进封长公主,加食封一千四百户。开元二十年五月辛亥(初九日,734年6月6日)薨于洛阳之开元观(《旧唐书》卷8《玄宗本纪》),年44岁,初葬洛阳。开元二十四年七月已卯(初二日,736年8月12日),启旧坟自洛阳陪葬桥陵。
  金仙公主墓位于桥陵东南1.5公里处即今蒲城县三合乡武家村北,墓葬封土已夷为平地,1974年发掘,是陕西发掘唐桥陵陪葬墓中的首座。墓碑尚存,徐峤奉敕撰文,唐玄宗行书碑额。玄宗工于隶书,后又习行书,颇有法度,为人喜爱。
  墓内出土之《大唐故金仙长公主志石之铭》(现存蒲城县博物馆石刻室),长宽各1.2米,开国公徐峤奉敕撰文,其妹玉真公主楷书,共33行,行33字,全文约1100字,字迹端庄清秀,恭柔婉媚,风韵洒脱。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卷83)载:玉真公主,字持盈,始封崇昌县主,与金仙公主同上华山修道,号“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师”。天宝三载(744)上书曰:“先帝(睿宗)许妾舍家,今仍叨(居)主第,食租赋,诚愿去公主号,罢邑司”,玄宗不许。又言“妾高宗之孙,睿宗之女,陛下之女弟,于天下不为贱,何必名系主号,资汤沐,然后为贵?请人数百家之产,延十年之命。”“帝(玄宗)知至意,乃许之,薨宝应时。”唐代是我国书法艺术的大成时期,欧、柳、颜、褚无不名垂千古,但由女子书丹的碑志并不多见,遗存下来的更少,尤其是作为金枝玉叶的皇家公主,能有这样的书法造诣,更为罕见。因而,玉真公主书写的这方墓志,成为唐代墓志中的珍品。
  凉国公主李苑
  凉国公主李苑,字华庄,睿宗第六女,生母不详。始封仙源公主,下嫁晋国公薛稷之子薛伯阳(《旧唐书》卷73《薛收传附薛稷传》),后改封凉国公主。卒于开元十二年(724)。其墓位于桥陵东南约4.5公里处今蒲城县三合乡井家村北,封土尚存,高约7米。现存墓碑,开元十二年刻,苏颋撰文,唐玄宗隶书,书法敦厚,点画间自有异趣。可惜碑身上半部已残失,下半部残存,高约2.4米。
  鄎国公主
  鄎国公主,睿宗第七女,崔贵妃所生,始封荆山公主。3岁时母薨,公主哭泣三日不食。初下嫁薛儆,又嫁郑孝义。开元初封邑至一千四百户。后改封鄎国公主。开元十三年(725)卒。其墓位于桥陵东南约5公里处今蒲城县三合乡东贾村,墓葬封土基本完好,高7米。现存墓碑高约4米,开元十三年刻,燕国公张说撰文,玄宗隶书。碑文23行,每行52字,上部字迹较清晰,下部多漫漶。
  云麾将军李思训
  李思训,字建,唐高祖李渊从父弟长平王李叔良之孙,其父李孝斌,官至原州都督府长史。高宗时,思训官任江都令。武则天时,宗室多被构陷戕害,思训遂弃官潜匿。中宗李显复位后,以宗室旧齿擢迁宗正卿,封陇西郡公,历益州都督府长史。开元初,进左羽林大将军,封彭国公,加实封满四百户,寻转右武卫大将军。开元六年(718)卒,赠云麾将军、秦州都督,并与夫人窦氏合窆陪葬桥陵。李思训文武兼长,尤擅丹青山水树石,为唐代著名画家。其作品清秀洒脱,为时人所推崇,称“李将军山水”。
  李思训墓位于今蒲城县三合乡北刘村东北约200米处,慕葬封土已不存,惟余墓碑高耸挺立。该碑立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唐代大书法家李邕(北海)撰文并行书。碑额高1.3米,顶雕螭龙六条,篆题“唐故右府卫大将军李府君碑”,碑身高2.8米,宽1.3米,厚0.5米。碑文上半部清晰,下半部被琢漫漶。据宋赵明诚《金石录》记载,宋时该碑下部已残,仅存上部1000余宇(今蒲城县博物馆所藏拓本字数较多)。书丹者李邕(657~747),字泰和,唐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少时以“词高行直”知名。武则天长安初年,因内史李峤及监察御史张延珪并荐,召拜左拾遗。时逢御史中丞宋璟弹劾武后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武则天欲降罪宋璟,满朝文武,无人敢言。惟李邕出班,历数“二张”之罪,并言“宋璟之言,事关社稷。”武则天始允宋璟所请。从此李邕为时人推重。中宗即位后,以妖人郑普思为秘书监,李邕上书劝谏,“自古称圣……故在人事,敦睦九族,平章百姓,不闻以鬼神之道理天下。”中宗不纳,出为南和令,贬富州司户参军。开元三年,擢为户部郎中,后任陈州刺史时,遭人构陷,罪当死,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孔璋,与李邕素昧平生,上书朝廷,“愿(以)六尺之躯,甘受膏斧,以代邕死。”“然臣与邕,生平不款,臣知有邕,邕不知有臣。”可见李邕受人尊敬一斑。天宝初年,李邕为汲郡、北海郡二太守,故人称李北海。天宝五载(746),才华出众,性格刚直的李邕,终于被奸相李林甫(李思训弟李思诲之子)、酷吏吉温等罗织罪名,派人决杀于北海郡,享年73岁。
  李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一生书碑众多,虽有滥美故人之文,但书法艺术绝不可掩。所书云麾将军碑,共二通,为云麾将军李秀书的碑在河北,而世人论说誉驰海内外者,为云麾将军李思训碑。此碑为李邕书法精品,笔法瘦劲,刚柔并济,浑厚有力,端庄大方。唐人吕总称其“如同华岳三峰,黄河一曲”,“如蛟龙出海,猛虎下山,倚侧处有安定之势,妍丽中具雄强之气”,可见其书法艺术之精。
  建国后,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受到政府和人民的重视和保护。蒲城县人民政府于1953年建立了碑楼,陕西省人民政府于1956年将其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帝王陵墓(修订本)/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