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唐代帝王陵墓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壹拾壹 唐宪宗景陵/一 “中兴之主”唐宪宗——李纯

刘向阳


  唐宪宗李纯(778~820),是唐顺宗李诵的长子,庄宪皇后王氏所生。继顺宗为唐代第十二任皇帝。公元805年至820年在位。唐代宗大历十三年二月十四日(778年3月17日)生于长安之东内,初名李淳。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六月封为广陵郡王、开府仪同三司。贞元二十一年三月癸巳(二十四日,805年4月26日)立为皇太子,改名为纯。七月,顺宗病重,始“勾当军国政事”(《旧唐书》卷14《宪宗本纪上》)。八月四日,宦官俱文珍等逼迫顺宗退位禅让,乙巳(初九日,公历9月5日)拥其即位于大明官宣政殿(位于含元殿后,紫宸殿前),时年28岁。次年改年号为“元和”。
  李纯虽为宦官拥立,但年轻气盛,刚明果断,立志削平藩镇割据势力,恢复唐王朝的中央集权和统一。自“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藩镇割据,军阀混战,政令不通。李纯即位初期,即重用主张裁抑藩镇势力的朝臣李吉甫、武元衡、杜黄裳、裴度等人,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先后派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神策兵马使李元奕等人带兵入川,平定了四川刘辟的叛乱;接着镇压了镇海节度使李锜的叛乱,使朝廷的威望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后,招降了河北强大的藩镇——魏博节度使(管辖魏州、博州、相州、贝州、卫州、澶州六州,位于今河南安阳、河北大名一代,属唐河北道,为河北三镇之一)田弘正。元和九年(814)九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卒,其子吴元济匿丧不发,“自总兵权,乃焚劫舞阳等四县。朝廷遣使吊祭,拒而不纳。”(《旧唐书》卷15《宪宗纪下》)元和十二年(817),宪宗接受朝臣裴度的建议,罢监军,重用大将李光颜和青年将领李锜,一举平息了相继割据唐朝廷腹心地带淮西(今安徽、湖北部分、长江北部和河南东南部分地区)、蔡州(今河南汝南)两地达数十年之久的吴少诚、吴少阳兄弟及吴少阳之子吴元济的叛乱。是年冬,名将李愬率军雪夜突袭蔡州,生擒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标志着自唐肃宗以来长达60余年的藩镇割据势力基本结束,唐王朝在宪宗即位初期重新出现了暂时的统一局面。后世史学者对此颇为赞许,称之为“元和中兴”,宪宗李纯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与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相并誉为“唐羡三宗”。
  以河朔三镇(卢龙[或称幽州]、成德、魏博)为代表的地方割据势力初步平定后,唐朝虽然获得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但并未根除藩镇势力。年轻气盛的宪宗皇帝却自以为立下了不朽之功业,开始忘乎所以,并逐步骄傲放纵起来。元和十三年(818),宪宗命六军修葺大明宫麟德殿,疏浚龙首池,营筑承晖殿。右龙武将军张奉国、大将军李文悦以淮西初平,营缮太多,请宰相裴度劝谏宪宗。裴度转奏后,宪宗大怒,将张、李二人贬出京师。次年正月,宪宗派宦官“迎凤翔法门寺(今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佛骨至京师”,供奉三日后,移奎京城诸佛寺中巡回供奉。王公士庶争相瞻奉施舍,至有倾家产供养者。由于宪宗的提倡,京城中形成了一股迎佛骨的热潮,使佛教势力有了很大发展。刑部侍郎韩愈上疏极陈其弊,被贬为潮州刺史(《旧唐书》卷15《宪宗本纪下》)。在虔诚佛教的同时,宪宗又梦想长生不死,竟诏方士柳泌居兴唐观炼长生仙药供他服食。轻信方士,服用“仙丹”,使宪宗性情日加躁怒,变化无常,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引起宦官不满。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日(二十七日,820年2月14日)夜,宦官陈弘志、王守澄潜入大明宫之中和殿,杀害了宪宗李纯,伪称皇帝“误服丹石,毒发暴崩”,并假传遗诏,拥立庸弱无能的太子李恒继位,是为穆宗。从此,唐朝皇帝的废立,都是由内侍宦官操纵的。
  宪宗李纯终年43岁,在位15年。即位伊始,“慨然发愤,志平僭叛,能用忠谋,不惑群议,卒收成功”,唐室始呈中兴之势。“及其晚节,信用非人,不终其业,而身罹不测之祸,则尤甚于德宗”(《新唐书》卷7《宪宗本纪》)。元和十五年四月丁酉(二十六日,820年6月10日),群臣上谥曰“圣神章武孝皇帝”,庙号“宪宗”。五月庚申(十九日,公历7月3日),葬于京兆奉先县(今陕西蒲城县)之金帜山,曰景陵。唐宣宗大中三年(849),追谥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唐代帝王陵墓(修订本)/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