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乾陵文化研究(一)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从《李虎墓志》看李唐皇室对其氏族与先世事迹的杜撰

杨希义 刘向阳

                           
  李唐皇室曾对其氏族和先世事迹进行过杜撰。对此,过去有些学者曾进行过一些研究。本文拟从《李虎墓志》入手,再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地探讨。
  一 《李虎墓志》与两《唐书》相关内容的差异
  《大隋使持节骡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慎政公上州刺史李府君(虎)之墓志铭》(以下简称《李虎墓志》)拓本出自甘肃省清水县之李虎墓。拓本长、宽均38厘米,志文共23行,满行23字,除去空格共有字475个。兹据拓本录全文如下(标点为录者所加):
  公讳虎,字威猛,陇西成纪人也。昔高阳氏之苗、秦将军之后矣。厥生树下,而因李姓焉。徙自陇西,遂称□(大)族。固知长河,带地津泽,于是流派高枝,拂汉垂阴,以之布叶。公即魏陇西行台爵之孙、周陇东太守宝之世子也。公乃童年挺秀,风警异伦。弱冠英声,绰有不群之誉。为生敬让,仁恕表于家邦;立行弘慈,令闻彰于朝野。起家征授仪同三司,兼除秦州清水本郡太守。公实涉猎经史,未骨淳儒;奇略异端,不独专武。既其跨蹑行阵,按剑盱衡,乘机振檄,规谟抵掌。寻迁授开府,开封慎政县开国公、上州诸军事、上州刺史。此地营樔崄岨(险阻),蛮左杂居,汉蜀交川(汇),民情麁(粗)犷。公乃德行竝(并)设,风教始行,威义俱申,大扬流俗。尔乃方应毗讚(赞),翼亮王猷。岂谓兰桂早凋,琼枝先折。公春秋七十有二,以建德六年十月八日奄薨于京第。以大业二年岁次丙寅正月朔十八日癸酉,葬于秦州清水县内莎乡(空二格)里之原。昔武侯亡蜀,仲达忧惧遗风;管氏襄齐,小伯(白)请其付国。呜呼哀哉,将恐山颓谷徙,海变桑田,刊此玄铭。其辞云尔:汪波万顷,洪基千刃(仞)。帝子之苗,公侯之胤。琼枝玉叶,桂薨兰*(上艹下聚)。家传芬馥,世播芳风。乃祖乃父,蝉联弈叶。唯子唯孙,轩车相接。匡家佐国,剑佩连辉。褰帷作牧,震鹭于飞。五福不征,三灵仙逝。俄然风烛,奄从人世。神魂渺邈,有去无归。百年长住,千载何追。
  李虎历仕北魏、西魏和北周三朝,身居显位。又为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祖父,门第高贵。但考诸《魏书》、《周书》以及《北史》等正史著作均未为李虎立传,其事迹仅散见于上述诸书的有关纪、传之中。另外,新旧《唐书·高祖本纪》中亦有简要叙述,但都存在许多疏误。故该墓志的发掘与问世,不仅可补正史之阙失,亦可纠正正史之错谬,并为研究李唐皇室的家世等问题提供弥足珍贵的重要资料。
  考诸新旧《唐书·高祖本纪》、《唐会要》等书,对李唐皇室之籍贯与家世的叙述与本墓志多有歧异。今将新纪所载李渊籍贯、家世及其祖李虎事迹摘抄于后: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字叔德,姓李氏,陇西成纪人也。其七世祖暠,当晋末,据秦、凉以自王,是为凉武昭王。暠生歆,歆为沮渠蒙逊所灭。歆生重耳,魏弘农太守,重耳生熙,金门镇将,戍于武川,因留家焉。熙生天锡,为幢主,天锡生虎,西魏时,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与李弼等八人佐周代魏有功,皆为柱国,号“八柱国家”。周闵帝受魏禅,虎已卒,乃追录其功,封唐国公,谥曰襄。襄公生昞,袭封唐公,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卒,谥曰仁。
  旧纪所记李渊家世与李虎事迹,大致与新纪相近,只是将李渊籍贯写成“陇西狄道人”。
  二 关于李唐氏族与世系
  对现存有关史书文献根据李唐皇室自撰谱牒所载李唐的氏族与世系提出大胆质疑,大致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期。刘盼遂和王桐龄二先生经过一再考证,认为李氏出自鲜卑拓跋族[1]。
  唐史泰斗陈寅恪先生在他的学术专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中对李唐氏族及世系作了专题研究。继而陈先生又接连发表了《李唐氏族的推测》[2]、《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3]和《三论李唐氏族问题》[4]、《李唐武周先世事迹杂考》[5]等4篇学术论文,对此又进行了专题研究。在这些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中,陈先生一直抱着“有误必改,无证不从”[6]和“不敢固执,亦不敢轻改,惟偏蔽之务去,真理之是从”[7]的严谨态度,经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钩稽梳理和对金石文字(此指载《畿辅通志》174《古迹略》中的《唐光业寺碑》等)的旁资考证,得出结论说:“总而言之,据可信之材料,依常识之判断,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至于有唐一代之官书,其纪述皇室渊源,间亦保存原来真实之事迹,但其大部分尽属后人讳饰夸诞之语,治史者自不应漫无辨别,遽尔全部信从也”[8]。他又在另一篇论文中对上述结论作了进一步发挥,说道:“李唐先世本为汉族,或为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户”,或为邻邑广阿庶姓李氏之“假冒牌”,既非华盛之宗门,故渐染胡俗,名不雅驯。于北朝太平真君、南朝元嘉之世,曾参与弘农之战,其后并无移镇及家于武川之事。适李虎入关,东西分立之局既定,始改赵郡之姓望而为陇西,因李抗父子事迹与其先世类似之故,遂由改讬陇西更进一步,而伪称西凉嫡裔。又因宇文氏之故,复诡言家于武川,其初之血统亦未与外族混杂。总之,李唐氏族若仅就其男系论,固一纯粹之汉人也。”[9]
  陈先生经过反复考证,不但有力地驳斥了刘、王二先生的李唐先世胡族说这一观点,而且还把李唐先世定为赵郡李氏之“破落户”或“假冒牌”。至于现在有关史籍文献所载李唐先世为“陇西成纪人”或“陇西狄道人”,以及李渊高祖李重耳时“留家”武川云云,都是在李渊祖父李虎随北魏孝武帝入关以后,为了适应西魏执政者宇文泰所实行的“关中本位政策”的需要,于是便在“别撰谱牒”之时,便将自己的“山东郡望”改易为“关陇郡望”,并“附会其家世与六镇有关”。而且这些“改易”和“附会”都“当在西魏恭帝元年(554)复魏孝文所改鲜卑人之胡姓及赐诸汉将有功者以胡姓之前”[10]。
  笔者认为,陈先生上述结论由于考证精密,论据翔实,思路清晰,且态度严谨,为学执著,不但表现了一个治史者深厚扎实的为学功底,而且更体现了一个学界泰斗高深远邃的创新精神。上述论著让人读后如饮甘醇,身心受到极大震撼,不能不为之倾倒而首肯折服。而《李虎墓志》记载其氏族“徙自陇西,遂称□(大)族”,更加证明了陈先生的上述推论,精确无误。因为此碑立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5)李虎葬于秦州清水县内莎乡之时,早于李唐建国称帝十多年以前。说明李唐的氏族郡望早在西魏恭帝元年(554)之前即已改定,后来李唐皇室所撰“谱牒”中之“陇西成纪”或“陇西狄道”,当自有所本。
  关于李唐的世系当以《新唐书》卷七十上《宗室世系表》所载最为评备。其表云:“(李)歆字士业,西凉后主。八子:勗、绍、重耳、弘之、崇明、崇产、崇庸、崇祐。重耳字景顺,以国亡奔宋,为汝南太守。后魏克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农太守。复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生献祖宣皇帝熙,字孟良,后魏金门镇将。生懿祖光皇帝,讳天锡,字德真。三子:长曰起头,长安侯,生达摩,后周羽林监太子洗马、长安县伯,其后元闻;次曰太祖(虎);次乞豆。”
  综合其他史书所载李唐先世,可列表于下:李暠—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锡—李虎—李昞。对于上述根据李唐自撰世系所载唐宗室世系,陈寅恪先生亦曾条列七事,进行质疑驳证。其第一事即为“其氏为李”。但陈氏并未列举唐宗室李姓之渊源。
  查林宝所撰《元和姓纂》卷一“李”姓条下有云:“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莘,女莘生咎繇,为尧理官。子孙因姓理氏”,“裔孙理微得罪于纣,其子利贞逃难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因变姓李氏”,“利贞十一代孙老君,名耳,字伯阳,居苦县赖乡曲仁里。曾孙昙,生二子:崇、玑。崇子孙居陇西,玑子孙居赵郡”,“崇五代孙仲翔,生伯考,伯考生尚,尚生李广。广以后生唐高祖李渊。”又据《李虎墓志》云:“昔高阳氏之苗、秦将军之后矣。厥生树下,而因李姓焉。”以上有关唐室李姓渊源之说,异同并存,不知孰是,录此仅补陈氏之阙。
  其余六事如“父(指李重耳)为宋汝南守”,“后魏克豫州。父以地归之”;“父为后魏恒农太守”;“父为宋将薛安都所陷”;“父为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子(指李熙)为后魏金门镇将”等。陈氏经逐条考证,最后以《宋书》、《魏书》等有关纪传所载为据,认定《册府》等书所载李唐先世李重耳、李熙父子事实,“皆与李初古拔父子事实适合”。因此,“故疑李唐为李初古拔之后裔,或不至甚穿凿武断也。”[11]进而又说:“李唐先世疑为边荒杂类,必非华夏世家’,“知此,而后李唐一代三百年,其政治社会制度风气变迁兴革所以然之故,始可得而推论。”[12]
  对于陈寅恪先生针对李唐自撰世系所持质疑驳证之求实精神,笔者深感钦佩,但对先生所做推论却不敢苟同。因为据《李虎墓志》所云:“公即魏陇西行台爵之孙、周陇东太守宝之世子也”,说明李虎祖父为北魏陇西行台李爵,其父为北周陇东太守李宝。”查《魏书》卷三九《李宝传》所载李宝生平大致如下:“李宝,字怀素,小字衍孙,陇西狄道人。私署凉王暠之孙也。父翻,字士举,小字武强,私署骁骑将军,祁连、酒泉、晋昌三郡太守。宝沉雅有度量,骁勇善抚接。伯父歆为沮渠蒙逊所灭,宝徙于姑臧。岁余,随舅唐契北奔伊吾,臣于蠕蠕。其遗民归附者稍至二千……(北魏世祖时李)宝自伊吾南归敦煌,遂修缮城府,规复先业。(中略)(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444),因入朝,遂留京师,拜外都大官。(中略)高宗初,代司马文思镇怀荒,改授镇北将军。(魏文成帝)太安五年(459)薨,年五十三。诏赐命服一袭,赠以本官,谥曰宣。有六子:承、茂、辅、佐、公业、冲。”该书又云:李宝长子李承生有三子,第三子李虔又生二子:暖、昞。李昞生平如下:“暖弟昞,字仁曜。起家高阳王雍常侍,员外散骑侍郎、太尉录事参军。孝庄初,与兄暖同时遇害,年三十八。”
  今依《魏书·李宝传》及唐室自撰之世系,综合推计,列表如下:
  —歆—重耳—熙—天锡—虎—昞
  李暠—
  —翻—宝—承—虔—昞
  依《李虎墓志》及唐室自撰之世系,综合推计,又可列表如下:
  —歆—重耳—熙—天锡—虎—昞
  李暠—
  —爵—宝—虎—昞—渊—世民
  由此可知,《李虎墓志》所载李虎祖父“魏陇西行台(李)爵”,当为《魏书·李宝传》所载李宝之父“(李)翻”,“爵”当为“翻”之讳字。
  但对照上列二表和墓志及诸书所载内容,使人疑窦丛生,颇多歧异牴物牿。如按《墓志》所载,李虎真为李宝之子,那么《魏书·李宝传》记载李宝卒于北魏文成帝太安五年(459),年五十三。而《墓志》记载李虎卒于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享年七十有二。以此推算,李虎当生于北魏孝武帝正始三年(506)。而此时李宝已卒48年有余,二人何以能够成为父子?此其一。又如按《魏书·李宝传》所载,李宝曾孙有叫李昞者,且与唐室自撰谱牒中的李虎同辈,何以李虎之子又能与其从父同取一名呢?复如按《新唐书·高俭传》载:“后魏太和中定四海望族,以(陇西李)宝等为冠。”《魏书·李宝传》和《李冲传》等均有相同记载。那么,后来李唐在自撰谱牒中何以不把李宝、李冲父子作为嫡系,而偏要把“丰沛旧门”的李重耳、李熙父子作为先世呢?最后,还有陈寅恪先生考订之“李初古拔和李买得父子”,究竟与李重耳、李熙父子以及与李翻、李宝父子是何关系,究竟谁是李唐皇室的真正先世?李唐皇室在自撰谱牒时究竟都作过哪些篡改和附会,原因何在?
  凡此种种,笔者由于受到资料和水平所限,对上述疑窦和歧异不能作出深入考订,仅能录此待考,以请博洽君子予以教海。但有以下几点似可作出定论:
  首先,经过陈寅恪先生的精心考证和《李虎墓志》的发现并公诸于此,惟一可以肯定的是现存史书所载李唐氏族和世系肯定有误,而此误来源于李唐皇室在其自撰谱牒时的篡改和附会。对此,我们治唐史者应以陈寅恪先生的治学精神为楷模,对其进行逐一考订,剥去其蒙在李唐氏族和先世上的迷雾,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其次,《李虎墓志》修撰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李虎下葬之时,此距李唐建国十三年之前,所载李唐氏族与先世较李唐自撰谱牒更为可信,因为未经后人篡改附会,故对其史料价值不可低估。
  三 关于李虎生平事迹
  查《魏书》、《周书》、《北史》等正史诸书均未为李虎立传,其生平事迹仅散见于新旧《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卷七○上《宗室世系表》及《册府元龟》卷一《帝王部·帝系门》等书,其中《册府》一书所载最详,现摘抄如下:
  太祖景皇帝虎,少倜傥,有大志,好读书而不存章句,尤善骑射。轻财重义,雅尚名节,深为太保贺拔岳所重。元颢之入洛也,从岳击平之,以功封晋寿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拜宁朔将军、屯骑校尉。复与岳破万俟丑奴,留镇陇西,累迁东雍州刺史,寻转卫将军。贺拔岳既镇陇右,以太祖为左相大都督,委以内外军事。岳寻为侯莫、陈悦所害,太祖哭之甚恸,阴怀复仇之志。时岳兄胜在荆州,太祖星夜赴告,劝胜入关,收岳之众。胜不能从。俄而周文帝起兵图悦,太祖闻之,自荆州还至阌乡,为高欢将所获,送诣洛阳。魏武帝将收关右,见太祖甚喜,拜为卫将军,赐以金帛,镇关中,同与周文帝平侯莫、陈悦。遇高欢入洛,太祖帅师迎魏武帝于潼关,以功拜骁骑将军,加仪同三司。遇灵州刺史曹泥拥兵作乱,太祖率兵击之。时有破野头贼屯聚塞下,太祖遣使谕之,皆来降服。遂征其众,并力攻泥,四旬而克,灵州平。会阿至罗部落别道断其归路,太祖亲率骁锐袭击,大破之,悉虏其众。进封长安县候,食邑五百户。太祖不受,让于兄子康生,周文帝许之。后从周文帝破高欢于沙苑,斩级居多。有贼帅梁企定据河州作乱,太祖以本官兼尚书左仆射为陇右行台,总兵以击之。部将乌军长命潜与企定相连,阴图不轨,太祖斩之,以会三军。贼闻而大惧,不敢战,遁走河北。太祖将济师于河,企定率众降,获男女数万口,以实三辅。进位开府仪同三司,余如故。南岐州兵杨盆生、马僧等聚众反,与粱汉中相影响。太祖以还师便道击之,军大散,遣人谕以祸福。盆生遣使伪降,太祖察知其怀诈,因令军曰:“贼既降,可休士放马,以俟还期。”遣其使返。盆生大喜,遂不为备,放兵于外,营求粮食。太祖因而趋之。天将晓,围城已合,外兵不得还,城中大扰。因令壮士排闼而入,无敢动者。军令严肃,秋毫不犯。于是安辑其众,留别人镇守,俘盆生以归。周文帝嘉叹之,遣使劳问。寻授岐州刺史。遇莫折后炽寇秦州,太祖又讨之。军临贼境,后炽惧而降归,收其精卒数千人。会丁母忧,哀毁过礼。及葬,特给辒辌车。太祖因庐于墓侧,负土成坟。优诏起令视事。尝与周文帝阅武于北山下,时有人为豹所噬,无敢救者。太祖不暇持杖,趋往捉豹,杀之。周文帝大悦,曰:“公之名虎,信不虚也。”后徙封赵郡公,历谓、秦二州刺史。复击叛胡,平之。徙封陇西公,进拜太尉,迁右军大都督、柱国大将军、少师。周受魏禅,录佐命功居第一,追封唐国公。
  上引多达千字以上的李虎传记,对李虎生平事迹的记载可谓细致完备,当抄录自李唐皇室所撰谱牒。但仔细阅读全文,却会发现大有异趣。
  首先,该段文字从记载李虎从贺拔岳讨平元颢入洛之役及击破万俟丑奴于关西开始,经历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李虎赶赴荆州,劝岳兄胜入关不果,返回阌乡时为高欢部将所获,又被魏孝武帝派往关右,又奉迎孝武帝于潼关,又讨平灵州刺史曹泥叛乱,又从宇文泰破高欢于沙苑,又平定何州梁企定叛乱,又收降南岐州叛兵杨盆生、马僧、梁汉中等,收降莫折后炽,与宇文泰阅武北山,捉豹救人等等事迹,均失所系年月时日,这无论与谱牒、国史、实录诸书体例都是绝对不相符合的。
  其次,翻检《魏书》和《周书》有关纪传,与上述所载李虎事迹相互对照,不难发现颇多歧异,甚至大多为子虚乌有。例如,查《魏书》卷十《孝庄纪》载,北海王元详之子元颢率叛军“入洛”,北魏孝庄帝被迫北“幸河内”事,在孝庄帝永安二年(529)五月丙子(二十五日),至本年七月戊辰(十八日),被都督尔朱兆和贺拔胜(贺拔岳之兄)邀击,“元颢败走”。而《册府》却说:“元颢之入洛也,从岳击平之”云云,显系杜撰。又如《周书》卷一《文帝纪》载,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74)“十一月,(周文帝宇文泰)遣仪同李虎与李弼、赵贵等讨曹泥于灵州,虎引河灌之。明年,泥降,迁其豪帅于咸阳。”同书卷七六《于贵传》亦云:“时曹泥据灵州拒守,以贵为大都督,与李弼等率众讨之。”说明李虎虽参加过平定灵州曹泥的阻兵叛乱,但决非主帅。而《册府》却将讨平曹泥之功全都记在李虎名下,实属凭空附会,不可相信。其余诸事亦大多在诸史中无载,说明都属李唐自撰谱牒之杜撰伪造。
  复次,关于上引《册府》所载李虎生前曾任柱国大将军、徙封赵郡公、陇西公以及死后追赠唐国公等事,在其他史书中亦有记载,除上引《新唐书》卷一《高祖本纪》外,还见于新旧《唐书》有关纪传等。如《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有云:“皇祖讳虎,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以功参佐命,当时称为“八柱国家”,仍赐姓大野氏。周受禅,追封唐国公,谥曰襄。”《新唐书》卷七十上《宗室世系表上》:“太祖景皇帝虎,字文彬,后周柱国大将军,唐国襄公。”为此,陈寅恪先生曾根据《周书》卷五《武帝纪》和《通鉴》卷一六九《陈纪》等书所载,认定“李虎之追封唐国公实在(周武帝)保定四年(564),上距周初受魏禅之时,已八年矣。故拙著前文所推论者,皆应依此改计。”[13]按:《李虎墓志》载李虎“公春秋七十有二,以(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十月八日奄薨于京第”。据此,周武帝保定四年(564)九月丁巳在大封功臣之时,李虎年仅五十八岁,壮年健在,何以有“追封”之说?其子李昞又何以能够袭封唐公!
  另外,李虎生前既然“功参佐命,名居第一”,又有“八柱国家”之显赫地位,何以《李虎墓志》对此竟无一字记录,仅书“开府”、“慎政县开国公、上州诸军事,上州刺史”等一般官职和封爵?
  最后,《李虎墓志》载李虎“字威猛”,而《新唐书》卷七十上《宗室世系表》中又云李虎“字文彬”。而其余唐书又对李虎之字,一概不提,似有讳情,又使人大惑不解。
  总之,笔者认为《李虎墓志》撰写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5)李虎死后下葬之时,李渊正在“荥阳、楼烦二郡太守”或“殿内少监”任上,李世民还在孩提之时,无暇自撰谱牒,此墓志所书李虎事迹及其氏族、先世等事,当更为可信。由上文考述可知,现存文献资料所载李唐氏族、先世以及李虎事迹,大多已经参加撰修李唐谱牒的史官附会篡改,治史者决不可轻易信从。
  注释:
  [1]参看刘盼遂《李唐为蕃姓考》,载《女师大学术季刊》第1卷第4期;《李唐为蕃姓续考》,载《女师大学术季刊》第2卷第1期;《李唐为蕃姓三考》,载《燕京学报》第15期。王桐龄《杨隋李唐先世系统考》,载《女师大学术季刊》第2卷第2期。
  [2]原载1931年8月《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叁本第壹分。
  [3]原载1933年《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叁本笫肆分。
  [4]原载1935年12月《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伍本第贰分。
  [5]原载1936年12月《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陆本第肆分。
  [6]《李唐武周先世事迹杂考》,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页312。
  [7]《三论李唐氏族问题》,裁《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页346。
  [8]《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商务印书馆,1943,页8。
  [9]《李唐氏族的推测后记》,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页344。
  [10]《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商务印书馆,1943,页12。
  [11]《李唐氏族之推测》,页327。
  [12]《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页331。
  [13]《李唐武周先世事迹杂考》,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页315~316。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历史系;乾陵博物馆)
  吊章怀太子墓
  郭沫若
  春至渭滨我亦来,
  郊原四处杏花开。
  岐途旧毁灞桥柳,
  公路新栽国际槐。
  保卫均田思武后,
  注笺汉书吊章怀。
  乾陵陪葬恩殊渥,
  母爱浅深莫漫猜。
  

乾陵文化研究(一)/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0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