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博陵安平大房崔氏出土墓志考
柳金福
博陵安平大房崔氏源自东汉的崔寔。《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下》 (以下简称新表)载:“大房崔氏:驷少子寔,字子真,后汉尚书,生皓。皓生质,质生讚。讚生洪,字良夫,晋大司农。生廊。廓生遄。遄生懿,字世茂。五子:连、琨、格、邈、殊,又三子:怡、豹、偘为一房,号‘六房’。连字景遇,钜鹿令,号‘大房’。二子:标、鉴。”[1]新表所列博陵安平大房崔氏即崔标、崔鉴的后裔世系。本文通过对唐代该房出土墓志的简略考证,以期有助于崔氏世系和每位志主生平的进一步研究,对唐史研究或有裨益。
1.《大唐故特进中书令博陵郡王赠幽州刺史崔公(曄)墓志铭并序》[2],银青光禄大夫紫微侍郎知制诰兼刑部尚书昭文馆学士中山郡开国公李*撰。志云:
公讳曄,字玄暐,博陵安平人。……曾祖孝源,北齐侍御史、行台郎中,青冀二州司马,……祖君维,隋宁州罗川县令;……父行谨,皇朝华州郑县主簿、雍州醴泉县主簿、泾阳县丞、宁州丰义县令、会州司马、沧州湖苏县令,赠幽州刺史。……叔父蘭台侍郎行功每加称赏,以为吾家千里,复在今日。弱冠,明经擢第,解褐汾州孝义、雍州泾阳县尉,高陵、渭南主簿,明堂县尉,万年县丞,少府监丞。……寻判度支员外、库部员外、天官郎中、凤阁舍人。……迁天官侍郎、尚书左丞,复为天官侍郎。……迁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太子左庶子。……先是周兴、来俊臣等罗织内外,肆行淫毒,因缘没入,不可胜纪。家逾党锢之忧,人有临危之懼。公塞违昭德,奉国忘身,频进谠言,固陈诬枉。上因感悟,多一昭雪。语曰:‘活千人者,子孙必封。斯其效矣。’张易之等包藏祸心,朝野侧目。……公说以犯难,诚以闲邪,我则竭其股肱,彼乃异其身首。大憝清矣,厥功茂焉。神龙元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迁中书令上柱国博陵郡开国公,食实封五百户,又除特进。……出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判都督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博陵郡王,加实封二百户。遣使就蜀策拜。……属奸臣擅命,每害忠良,明主念劳,犹殷宠数,其寄则重,彼权斯夺,转梁、均二州刺史。无何,左降白州司马,寻迁于古州。……以神龙中,薨于白州之官舍,春秋六十有八。以景龙元年南迁,权殡于汝州界。……以唐隆年,恩制复旧官爵及勋封如故,兼赠幽、易、妫、檀四州诸军事,幽州刺史。……公任高陵日,丁府君丧;任渭南日,丁太夫人忧。公与舍弟大理卿弄,友于之爱,人伦所极,少时能仕,学古入官,或分房累年,或尽室千里,俸禄所得,内外无私。……夫人范阳卢氏,皇朝陆浑县丞、赠易州长史元礼之第二女也。……以开元三年岁次乙卯十月己酉朔合祔于恒州鹿泉之旧茔,礼也。子紫微舍人璩等。
崔曄(639--706),字玄暐,系孝源曾孙、君维孙、行谨子,新表有载。崔玄暐,两《唐书》有传,详于志。只是传载其举明经在龙朔年,据此志当在其弱冠年,即显庆三年(658),《登科记考补正》曾据此志正之。崔玄暐为政清简,不受私谒,受到武则天赏识。长安三年(703)拜相,曾上书请求为酷吏陷害的人平反昭雪。志文中“公塞违昭德,奉国忘身,频进谠言,因陈诬枉,上因感悟,多一昭雪”,即指此事。中宗复位,继续担任宰相,因参与张柬之等政变有功,晋升为中书令,拜博陵郡公。不久,又拜博陵郡王,罢知政事,检校大都督长史,与张柬之、敬晖、桓彦范、袁恕已同贬。玄暐再贬为梁、均二州刺史,并左降白州司马,最后死于白州。
崔玄暐弟大理卿昪,两《唐书》及新表中均载为昇,昪、昇字形相近,容易混淆,据此志,当以昪为是。
志文撰者李*,两《唐书》有传。《旧唐书·李*传》云:“李*,本名尚真,赵州房子人也。少与兄尚一、尚贞俱以文章见称,举进士。”[3]从本传可知,他撰《崔玄暐墓志》已是晚年之作。
2.《大唐大理卿崔公(异)故夫人荥阳县君郑氏墓志铭并序》[4],由光禄卿上柱国常山县开国公马怀素撰。志云:
夫人讳□,字□,……曾祖子仁,齐通直郎;祖植,□朝司勋、左司二郎中、长安令、将作少监、检校太常少卿;父行宝,詹府司直、□勋员外郎。……勿药不瘳,至于大渐。顾伞长予司农丞璘、次子华州参军琏等曰:‘汝免过失,吾殁无恨。两房兄弟,足可协睦,若生异端,口违吾意’。又训诸女必崇内则,尽礼夫家,以弘妇道。春秋三十有七,以长安三年八月廿四日终于京兆府永乐里之私第。以开元五年十月廿五日□窆于恒州之旧茔,礼也。……侄光禄寺主簿璆书。
此志中崔公列衔为大理卿而未载其名,郁贤皓、胡可先《唐九卿考》据《常山贞石志》所说:“大理卿崔昇夫人郑氏墓志铭,在获麟县北新村三官庙内。马怀素撰,侄璆书。……崔公列衔为大理卿而不载其名。……《世系表》谓昇官刑部侍郎,《传》作官至尚书左丞,而志题大理卿,盖志墓时尚在,其刑部侍郎、尚书左丞,当是异日所历之官。[5]遂将此志定为崔昪夫人郑氏墓志。据此志,崔昪有长子璘、次子琏,与新表所载相合。
郑氏(659--703),系子仁曾孙、植孙、行宝女。郑子仁,史籍未载。郑植,所职司勋、左司郎中,《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左司郎中条:“郑植,又勋中。新表郑氏北祖房:霍丘令琇子植,壁州刺史。石刻马怀素《大理卿崔夫人郑氏墓志铭》:曾祖子仁,齐通直郎;祖植,□朝司勋、左司二郎中、长安令、将作少匠、检校太常少卿。”[6]说此郑植为霍丘令琇子,误。《全唐文补遗》第八辑《大唐故寿州霍丘县令郑府君(琇)墓志铭并序》:“君讳琇,字帝释,荥阳开封人也。曾祖德眘,皇朝侍御史。……祖修松,皇朝魏州莘县令。……父言思,皇朝泗州刺史。……以开元廿三年岁次乙亥十二月壬子朔二十二日癸酉,终于河南敦行里之私第,时年七十二。……嗣子蕙、荃、桥、植、相、若、华等[7]。此郑琇虽有子植,但其世系、年代、职官等,与此志郑氏祖司勋、左司郎中郑植均不相符,因此,此郑植绝非郑琇子,将此二郑植混同一人,显然有误。关于郑植所职检校太常少卿,《唐九卿考》据《绩语堂碑录》所载此志,按大理少卿考之[8]。太常少卿及大理卿,则未考。并记郑氏长安三年(703)卒,年四十五。卒年相同而享寿有异。崔行宝,暂无考。
志文撰者马怀素,两《唐书》有传。《全唐文》卷995收有《故银青光禄大夫秘书监兼昭文馆学士侍读上柱国常山县开国公赠润州刺史马公(怀素)墓志铭》述其生平历官甚详。崔璆,新表有载,未署职,为崔玄暐次子。
3.《唐故殿中侍御史河南府寿安县令赐绯鱼袋高府君夫人博陵崔氏(缜)墓铭并序》[9],由志主弟高湜撰。志云:
夫人讳缜,博陵安平人也。五代伯祖讳玄暐,皇特进中书令、博陵郡王。……三代伯祖讳涣,再从叔祖讳损。……曾祖讳婴,皇邢部郎中、郢州刺史。祖讳贞固,皇太原府榆次县令,赠太子少保。……少保生皇兖海沂密等州都团练观察使兼御史大夫、赠太傅讳戎。……夫人即太傅第二女也,姑臧李氏之自出。……既笄,归于我元兄府君。……湜弟兄少孤,痛深创钜,同气之爱,实异常伦。夫人重府君之行,识府君之心,造次不违,佐佑其美。……夫人承事宗亲,抚育孤藐,但闻怀惠,孰有间言。……以乾符二年五月十六日殁于上都永崇里第,享年五十有一。即以明年二月六日发引,归葬于河南府河南县平乐乡上店村,二十四日合祔于寿安府君之茔,礼也。男曰曹八,嗜学修文,有成人志;别出男曰从儿,未仕;次曰衍儿,前太常寺奉礼郎,女二人:长适前普州刺史弘农杨诲;次适洺州永年县令博陵崔唐,早亡。……湜滥当朝寄,出镇黎城阙下,羁孤仰繄,慈抚远承。讣问心惊,已摧企文泉,事嫂之诚,敢忘一日,无弘都致药之感,有恨终身。曹八荼蓼之戚,殆不胜丧,泣血来告,请志贞石,恭述遗懿,触绪感伤。……次子衍儿泣血书。
崔缜(825--875),系玄暐五代从孙、涣从孙、损再从孙、贞固孙、戎女。父、祖名讳,新表均有记载。据表,其世系实为:昪—璘—婴—贞固—戎—缜。志盛列从祖名讳,意在显其门楣荣耀。崔缜夫河南府寿安令高府君,据考,系志文撰昔高湜之兄高瀚。高湜,两《唐书》有传,唐末大臣高釴子,举进士,懿宗年间曾任礼部尚书,僖宗时任昭义军节度使,后因兵乱被罢职[10]。崔缜长女婿普州刺史弘农杨诲,《唐刺史考全编》未考,可补。
4.《大唐故监察御史赵郡李府君夫人博陵崔氏墓志铭并序》[11]。志云:
夫人博陵人也……曾祖行功,秘书监;祖景,鄠县令;父仲容,醴泉丞,……叔祖玄暐,神龙初,立大功于国,封博陵王。……及府君之没世也,夫人才廿九矣,……一女在襁褓,三子尚婴孩,殆历三时,方诞季女。……天宝十载正月遘疾,十二日终于东京仁和里之私第。春秋六十。其载十二月十二日辛酉葬于寿安之北原,不忘本也。……爱子懿文,不幸早世;长子前东海郡司法宅心,次子前许昌尉居中等。
崔氏(692—751),系行功曾孙、景孙、仲容女。新表缺仲容名,当补。志中只列监察御史赵郡李府君,未署其名。据新表赵郡东祖李氏,知为李谌[12]。李谌是荆山丞璣衡孙、都水丞仁颍子。新表列长子懿,浚仪尉;次子居中,光禄主簿。缺东郡司法宅心。
崔氏曾祖行功,两《唐书》有传。少好学,中书侍郎唐俭爱其才,以女妻之。高宗时,累迁至吏部郎中。因善奏对,常兼通事舍人,内供奉。因事贬任游安令,不久征任司文郎中,与李怀俨并掌朝廷大典册,因功迁兰台侍郎。咸亨中,任秘书少监。为人以文藻出名,先后参与修撰《晋书》《文思博要》等书[13]。
5.《(逢时)墓铭并序》[14],由志主李氏之舅朝议郎前守河南少尹赐绯鱼袋崔碣撰并书。志云:
近代称李河内、卢河间为门户之标,□人物之津梁。陇西李夫人即河内公禧之六代孙也。曾祖贻谋,右清道录事参军;祖协,婺州录事参军;文冏,大理评事襄州节度推官;……夫人故泾州从事卢端公逢时之妻,碣□伯姊之女也。……夫人外六代祖尊讳玄暐,特进中书令、封博陵郡王。……外五代祖尊讳璩,礼部侍郎博陵郡公。与道士司马公子微、赵公贞固、卢公藏用为莫逆之交,才识文学,俱推第一,语在《陈公子昂集序》。高王父尊讳涣,门下侍郎平幸事赠右仆射。位卑赴调之日,吏部严公挺之别设高榻于千百人中,延公就坐,试彝罇铭。曰:‘以公清庙之器,故为篇目。’及居相位,果以斥逐奸臣,出守远郡,事在国史及《广人物志》。曾王父讳纵,太常卿,赠吏部尚书。贼泚之乱,天子蒙尘,说怀光之兵,解奉天之急,两为御史大夫,皆留轨范,为朝典刑,事在《德宗实录》。王父尊讳元加,睦州刺史,赠工部尚书。……[夫人]以咸通四年三月三日谢世于河东府之官舍,春秋五十一。以其年五月廿九日,归葬于河南府河南县伊沟乡尹樊里端公之茔,柱后史也,用周道焉。一子曰勉,幼而自立,少登学科。……碣幼失怙恃,鞠育于姊,耨以栉沐,溉以羹饮,不凋不枯,残生余气。故夫人在诸甥别深恩义。诗曰:‘我见舅氏,如母存焉’。夫人之情也。每视夫人,追感伯姊,余之志也。”
李氏(813—863),是禧六代孙、贻谋曾孙、协孙、文冏女。父、祖名讳暂无考。李氏夫是泾州从事卢逢时。李氏外祖家是博陵安平崔氏,其世系为:玄暐—璩—涣—纵—元加—崔氏(李文冏妻)。志文由李氏舅崔碣撰书,因此,对外祖家历代名臣叙事较详。外六代祖崔玄暐,外五代祖崔璩,高祖崔涣,曾祖崔纵以及崔碣,两《唐书》均有传记。外祖崔元加,新表未载。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据《严州图经》认为元加,即元方。刺睦州约在元和九年(814)[15]。
志中提到的《陈子昂集序》,意为崔璩撰。但《全唐文》留存的《右拾遗陈子昂集序》[16]由卢藏用撰,文中也未提及崔璩。《广人物志》、《新唐书》有著录,由杜周士撰,三卷,已佚。《德宗实录》,由蒋*、樊绅、林宝、韦处厚、独孤郁撰,裴洎监修,五十卷,《新唐书》有著录,但也久佚。
据前五方出土墓志,可列崔玄暐世系:
┍崔氏
(李文冏妻)
┍璩—涣—纵—元加—
┕碣
┍玄暐—
┕璆
┌ 行谨—
│ ┍璘—婴—贞固—戎—缜
│ (高瀚妻)
标—广—元猷—当—伯谦—孝源—君维—│ ┕昪—
┕琏
┕行功—景—仲容—崔氏
(李谌妻)
6.《大唐故苏州司马轻车都尉崔君(泰)墓志铭并序》[17]。志云:
君讳泰,字元平,博陵安平人也。……高祖秉,弱冠有志气,率性忠烈,后魏释褐奉朝请、光禄大夫、燕州刺史、左光禄大夫、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使持节瀛定相三州诸军事、定州刺史、侍中、尚书令、司徒公,谥曰静穆公。曾祖仲哲,后魏龙骧将军、主客侍郎、镇远将军、营州□□、安平男,谥曰忠;……祖长瑜,浮阳郡守、太常卿,袭爵安平男;……父子博,隋户部虞部侍郎、四州刺史;……仁寿元年,应诏射策甲第。时汉王谅光膺宠命,作牧参野,君以材地兼美,解巾为汉府典签。……君深体逆顺,妙达机兆,屡陈忠谠,因致猜嫌,遂以疾辞,免此尤衅。……大业中,召补左武卫兵曹,非其好也。乃掛冠独往,逃难他方。爰属运初,委身从义,拜通议大夫,寻除监察御史。豸冠执宪,霜简直笔,志存矫枉,情无屈桡。时以晋阳之地,王业攸基,余寇未平,严城尚警,□奉□巡抚,式光原隰。遵塗北迈,凶党南侵,君潜运谋猷,星驰表檄。大军既至,群袄遂□。特降玺书,深加慰喻,进授轻奉都尉。武德五年,转万年县丞。……贞观初,迁洛州长水县令。……六年,迁苏州司马。……以贞观十年十一月六日,终于官所,年六十有一。夫人陇西李氏。……但故乡绝人,选茔辽远,上下谘谋,改其宅兆,爰卜邙洛,用定终居。粤以永徽六年十月一日,合葬于洛州河南县平乐乡华邑里邙山之原。
崔泰(576--636),字元平,志载世系为:秉—仲哲—长瑜—子博—泰。新表记其字,未记其名,署侍御史。从志中述其生平看,在隋唐交替社会动荡时期,崔泰颇具才识,意在仕进,但终因时运不济,仕途未达。仁寿元年(601)时,他26岁,应诏举策高第,入汉王杨谅府任典签之职。据《隋书·高祖下》载,仁寿元年六月“乙丑,诏曰:‘儒学之道,训教生人,识父子君臣之义,知尊卑长幼之序,升之于朝,任之以职,故能赞理时务,弘益风范。朕抚临天下,思弘德教,延集学徒,崇建庠序,开仕进之路,儜贤隽之人。而国学胄子,垂将千数,州县诸生,咸亦不少。徒有名录,空度岁时,未有德为代范,才任国用。良有设学之理,多而未精。今宜减省,明加奖励’。于是,国子学唯留学生七十人,太学四门及州县学并废。”[18]崔泰当是在隋文帝这次重视教育、提倡儒学、精简学校生徒过多过滥的情况下,经朝廷遴选而中举入仕的。此时的杨谅正因太子杨勇、蜀王杨秀被废而心不自安,担心祸及己身,阴有异图。于是,倚仗身居并州天下精兵之处,遂大发工役,缮治器械。仁寿四年(604)七月,文帝驾崩,杨谅即发兵谋反。这次内乱,很快就被杨素平定。崔泰则在杨谅起兵之前即“深体逆顺,妙达机兆,屡陈忠谠,因致猜嫌,遂以疾辞”。幸亏提前离开杨谅,未能参与谋反活动,才会在大业中再次被朝廷起用,召为左武卫兵曹参军。然而,崔泰对此职务并不满意,加之他曾有汉王府幕职的“前科”,遭到迫害追查在所难免,遂挂冠辞职,逃离隋军。“爰属运初,委身从义”,投靠太原即将起兵反隋的李渊,并得以重用。大唐立国,各地叛军尚未完全平定。志中“晋阳之地,王业攸基,余寇未平……遵塗北迈,凶党南侵”,当指武德二年(619),河间太守刘武周与突厥勾通引兵南侵太原。三年,李世民率大军大败叛军于介州,刘武周逃到突厥,并州遂收。在这次平叛中,崔泰立有功劳,受到朝廷嘉奖,并进授轻车都尉之职。之后,再历万年丞、长水令、苏州司马而卒,享年61岁。
崔泰死后,由于“故乡绝人,先茔辽远”,故在洛阳选定坟茔,成为大房崔氏该支始葬邙山的第一人。
7.《唐故朝散大夫汉州长史上柱国博陵崔公(安俨)墓志铭并序》[19]。志云:
公讳安俨,字安俨,博陵安平人也。……曾祖子博,隋民部侍郎、泗州刺史、仪同三司。……祖元平,皇殿中侍御史、长水县令、苏州司马。……父行规,虢州湖城县丞、鄜州洛交县令。……公即府君之嫡子也。……弱冠明经擢第,释褐滑州参军,历绛州闻喜、华州华阴二县尉。……擢迁监察御史,历殿中侍御史、朝散大夫、上柱国、尚书主客员外郎。……出为襄州、灵府二司马,迁大理正、汉州长史。……公舅右司郎中赵郡李懋道,雅识之士也,知公,于搃角竞锡以嘉姻。……以开元廿六年正月十八日遇疾终于东都归仁里之私第,春秋八十二。即以其年三月五日迁奉于洛阳城北梓泽乡之原,祔先茔,礼也。夫人先公而逝,权殡咸京,此迁有期。……嗣子藏用以下,皆肃承严训。
崔安俨(657--738),字安俨,据志,世系为:子博—元平—行规—安俨—藏用。新表载行轨名为行范,未署职。盖范、轨二字繁体形近易混,据志当正之。新表列安俨二子:藏*、藏颍,缺藏用,当补。崔安俨弱冠明经擢第,当在上元三年(676),《登科记考补正》未载。所职殿中侍御史、主客员外郎,《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分别有载。其舅右司郎中李懋道,乃武后宰相李游道之兄,新表有载[20]。
8.《唐故泗州录事参军李君(义璋)墓志铭并序》[21]。志云:
公讳义璋,字琬,陇西成纪人也。……祖元俭,齐太子洗马、吏部侍郎。 ……父玄成,皇朝潭州都督府长史。……[君]擢第桂枝,早从荣于下邑。起家任襄州安养县尉。……后依常调,授果州浪池县丞。……寻因使去职,便不还任。……其年擢任并州阳寿县丞。……俄而秩满,除泗州录事参军。……去调露元年四月七日,寝疾,春秋八十四,终于洛阳合宫县崇业里私第。……夫人博陵崔氏,隋泗州刺史子博之孙,唐栎阳令、和州司马文康之女。……越以咸亨元年十二月廿九日,终于正寝,春秋五十一。今以景龙二年五月廿八日,合葬于洛州合宫县伊汭乡万安山之原,礼也。……嗣子绍,朝请大夫、行郑州阳武县令。
李义璋(596---679),字琬,系元俭孙、玄成子,新表陇西李氏姑臧房有载[22],但缺玄成名。李义璋子李绍,新表载职郓州刺史。据《唐代墓志汇编续集》贞元○六三齐孝若《故蔚州刺史张府君(任)夫人李氏墓志铭并序》[23],李绍还曾任丹阳郡太守。《唐刺史考全编》证其刺郓州约在中宗时期,而刺丹阳则未考。
李义璋夫人博陵崔氏(620---670),系子博孙、文康女。新表缺文康名,可补。
9.《大唐故承务郎崔君(诚)墓志铭并序》[24]。志云:
“君讳诚,字守诚,博陵安平人。太公望之胤。远祖子玉,列乎前史。高祖秉,魏司徒公。大父子博,隋虞部侍郎、泗州刺史。父文康,雍州池阳县令、和州司马。……[君]擢第四科,俯登一命,授吏部承务部。……贞观十一年,遘疾终于长安里第,时年廿三。……大唐显庆五年岁次庚申一月壬申朔十三日,爰于邙山之阳,迁厝先君墓次。”
崔诚(615---637),字守诚,系子博孙、文康子。当是上文李义璋妻崔氏之兄,遘疾早卒。
据前四方墓志,可列崔子博世系:
┍元平—行规—安俨—藏用
秉—仲哲—长瑜—子博—
┍诚
┕文康—
┕崔氏
(李义璋妻)
10.《唐故雍州泾阳县丞博陵崔公(玄亮)墓志铭并序》[25]。志云:
公讳玄亮,字景彻,博陵安平人也。……四代祖秉,魏奉朝请、司空府司马、辅国将军、抚州刺史、广平郡太守、司徒佐长史、金紫光禄大夫、冀州刺史、左光禄大夫、骠骑将军、仪同三司,薨赠使持节都督冀定瀛三州诸军事、定州刺史、司空公、尚书令,谥曰静穆公。高祖仲哲,魏司徒府参军、龙骧将军、营冀沧瀛定使持节五州诸军事、营州刺史、安平男,谥曰忠。……祖君昭,周开府参军、明威将军、龙泉清胜郃阳三县令。父公牧,隋左翊卫。……[公]以秀才举擢第,释褐除虢王府参军。……转并州祁县丞。……秩满,迁任雍州泾阳县丞。……以贞观廿三年终于泾阳县之官舍,春秋四十有二。……以其年二月廿二日,权窆于泾阳县之南原。夫人陇西李氏,岐州长史李德冲之长女也。……以大周天授二年岁在单阏十月廿三日,合葬于洛州合宫县伊汭乡万安山之南原,礼也。嗣子洛州永昌县尉无固等。
崔玄亮(608—649),字景彻,据志,其世系为:秉—仲哲—君昭—公牧—玄亮—无固。宪宗、文宗时,有另一崔玄亮,两《唐书》有传[26],曾与元稹、白居易同年制举擢第,并颇多诗文来往。卒后,白居易为其撰写墓志,收在《白居易集笺校》卷70。[27]这个崔玄亮系博陵安平第三房崔氏,新表载职虢州刺史[28]。本志主崔玄亮是高祖、太宗时人。志文中“以秀才举擢第,释褐虢王府参军”,说明初唐时,他曾进士科擢第。虢王,即高祖第十五子李凤,贞观十年(636)封王。崔玄亮一生仕途未达,沉沦下位。贞观二十三年(649)卒于泾阳县官舍,权葬泾阳,直到天授二年(691)才与夫人李氏合葬于洛阳万安山南原。
11.《唐故朝议大夫行尚书膳部员外郎上柱国崔府君(藏之)墓志铭并序》[29],由朝散大夫检校金部员外郎上柱国徐浩撰并书。志云:
博陵之后,不乏贤才。自魏司工尚书、幽并二大都督、恭懿公讳秉府君,生北齐赵定二州刺史讳仲琰府君,生梁袭定州刺史、博陵公讳仲哲府君,生隋处士讳公牧府君,生皇朝朝散大夫、雍州泾阳县丞讳玄亮府君,生朝请大夫、洛州广武县令、上柱国讳无纵府君,六代无违德,一行无代善。庆积有征,源长流衍。是生府君讳藏之,字含光。……年十有七,游于荥阳,刺史于季子解榻致礼,嘉其文彩,荐以秀才。府君长揖盗夸,固拒孟晋,飞遯穹谷,结庐嵩山。著书数万言,坐忘四五载。知身是幻,见法皆空。因诣大照禅师,抠衣请益。顿悟先觉,无生后心。开元初,上方*(外门内辟)图书之府,征内外之学。丽正学士、左常侍元公行冲与沙门一行特表闻荐,召入丽正殿,详注庄老。公以进而无位,退不得隐,遂应进士,一举登科。其年,上所注《老经》,制补集贤院直学士。无何,丁太夫人忧。……外除,补益州参军。……长史张敬忠知其雅量,差摄探访运粮使等。判官奏课,授虢州司户参军。岁余,採访使、蒲州刺史韩朝宗以清白升闻,补长安尉。为执事者所害,换扬州大都督府兵曹参军。长史李知荣决狱多僻,讼言载路。黜陟使、尚书左丞席豫召公按问,尽发幽冤。不惧长史之威,深怀仁者之节。席公奏文华表誉,清白持纲。迁太府丞知库,泉货余羡,奸僦屏息。属驾幸温汤,时遇霖潦。储供所给,实在近郊。京兆尹兼刑部尚书萧公炅,奏授蓝田令。疲人用康,能事毕举。朝廷曰能,擢拜膳部员外郎。禀命不融,以天宝九载十一月廿日,遘疾终于京兆怀真私第,春秋五十七。以来载十一月五日,归葬于河南万安山祔先莹,礼也。嗣于坚,年甫孩啼,呱号襁褓。季弟太府少卿温之等,痛激天伦,庀徒戒事。
崔藏之(694--750),字含光,志载其世系为:秉—仲琰—仲哲—公牧—玄亮—无纵—藏之。新表载其世系则为:秉德—仲哲—仲琰—君昭—播—玄亮—无纵—藏之。二者并不相符。《魏书·崔鉴》云:“合[崔鉴子]弟秉,少有志气。太和中,为中书学生,拜奉朝请,转徐州安东府录事参军。……时天下多事,遂为杜洛周攻围。秉坚守[燕州]历年,朝廷遣都督元谭与秉第二子仲哲赴救。谭败,仲哲死之。……[仲哲]长子长瑜,武定中,仪同开府中兵参军。长瑜弟叔瓒,司徒田曹参军。仲哲弟叔彦,抚军将军。”[30]《北史·崔鉴》云:“合弟康[秉],少有志气,……[秉]长子忻,字伯悦,有世斡。……忻弟仲哲,早丧所生,为祖母宋氏所养。六岁,宋亡,啼慕不止,见者悲之。……及父康[秉]于燕被围,泣诉朝廷,遂除别将,与都督元谭赴授,战殁。子长瑜,位至开府中兵参军。”[31]从史料及前文《崔泰墓志》《崔玄亮墓志》所载,秉子仲哲,仲哲长子长瑜,次子君昭,君昭子公牧,公牧子玄亮,玄亮子无固、无纵。自无固、无纵上至崔秉共有六代,与此志中“六代无违德”相合。因此,疑此志及新表中之仲琰,乃仲哲弟叔彦之误;播,或为公牧名。应将新表中仲琰、君昭、播、玄亮、无纵、无固等上移一行,其世系当为秉—仲哲—君昭—公牧—玄亮—无纵—藏之—坚。此志撰、书者徐浩,为唐时文章大家,出现如此差错,恐为笔下之误,实不多见。
崔藏之“年十有七,游于荥阳”,时间当在景云元年(710)。这时的刺史于季子史籍未载,可补阙。据下文崔元夫志载,藏之父无纵曾为汜水令,汜水即荥阳,曾在县南置有别业。因此,崔藏之游于荥阳,当有探望家父之意。据《崔混之墓志》载,崔混之景云二年(711)任河南府参军之后,其父崔无纵才卒,这时崔无纵当退职后居于荥阳。在嵩山拜谒的大照禅师,即普寂和尚,当时已为佛届领袖人物。《宋高僧传》载:“释普寂,姓冯氏,蒲州河东人也。……初闻神秀在荆州玉泉寺,寂乃往师事,凡六年。神秀奇之,尽以其道授焉。久视中,则天召神秀至东都论道,因荐寂,乃度为僧。及秀之卒,天下好释氏者,咸师事之。中宗闻秀高年,特下制令普寂代本师统其法众。”[32]之后,崔藏之参加了国家的大型图书整汇活动。这次活动先由秘书省负责,时间在开元七年(719),结果“人人意自出,无所统一,踰年不成。”再由丽正院负责继续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崔藏之才由丽正学士、左常侍元行冲与一行特表闻荐,召入丽正殿,详注庄老。据此志所载,刚入丽正院时,崔藏之尚不是进士,编修工作结束,他因“进而无位,退不得隐,遂应进士,一举登科。”这个时间当在开元八年(720)。这次图书整汇活动,因朝廷认为并不成功,《新唐书·儒学中》说:众多“学士无擢赏者”。崔藏之则在制补集贤院直学士后,被外派益州参军。从他到任后在青城、峨嵋山之间“探幽不极,终岁忘返”的态度看,对朝廷的安排还是很有意见的。
志文中“探访使、蒲州刺史韩朝宗以清白升闻,补长安尉。为执事者所害,换扬州大都督府兵曹参军。”韩朝宗,两《唐书》有传,但均未述及刺蒲的时间。《册府元龟·符瑞三》载:“[开元]二十七年七月己卯,蒲州刺史韩朝宗奏新置灵贞观有庆云见,连理树生。”[33]《全唐文》卷327王维《大唐吴兴郡别驾前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山南东道采访使京兆尹韩公(朝宗)墓志铭》云:“迁蒲州刺史,所履之官,政皆尤异,黜陟使奏课第一,征为京兆尹。”[34]均说明推荐藏之任长安尉的韩朝宗刺蒲在开元二十七年(739)之后,又任京兆尹。崔藏之为“执事者所害”,当是受到朝廷内部斗争的影响而再次出京。在扬州,崔藏之的仕途再次出现转机。由于长史李知柔“决狱多僻,讼言载路”,判案多有不公,民怨甚广,时任江南东道巡抚使的席豫委以重托,让他重审旧案。崔藏之“不惧长史之威,深怀仁者之节”,坚持正义,纠正错误,得到了席豫的赏识,并上表授予他太府丞知库之职,重新回到长安。之后,再任蓝田令、膳部员外郎而卒。
崔藏之季弟温之,新表载职邓州刺史。
12.《唐故博陵崔公(藏之)夫人文水县君太原王氏墓志》[35],由其子婿太中大夫江陵尹御史中丞荆南节度观察处置使颍川县开国男庾準铭,外孙征事郎右卫仓曹参军庾承恭叙。志云:
唐贞元十有二年太岁景子,河南府偃师县令博陵崔侠奉皇妣文水县君太原王氏之柩,归葬于河南县伊汭乡万安山原之茔,礼也。……[夫人]曾祖同人,皇朝卫尉卿。祖守忠,蔡州汝阳令。父讷,定州义丰令。夫人则义丰之长女,皇朝吏部侍郎陇西李公元恭之外孙。维昔既笄,作配于我。我崔府君膳部员外郎讳藏之,词林之秀,王国之英。……初,府君之薨,有一男四女。……[夫人]以建中元年五月甲戌薨,享寿六十八。其年卜不叶吉,权厝于华阴县中雍原。后十六年至于是岁。昔临薨以侠必婚为念,侠果聘范阳卢氏之女。……府君前妻范阳卢夫人,早世无子。时遵周仪,卜宅同穴。及念夫人之葬,侠以开发泉户,惧神理之莫宁,谨考古礼,乃安于茔之甲地,去府君墓丈而有寻。
王氏(713--780),是崔藏之继夫人。曾祖、祖、父名讳,新表太原王氏有载。[36]曾祖同人载职亳州刺史、光禄少卿。但新表瑯耶王氏亦载有同人名,乃武后宰相王璿子,职泗州刺史。《唐刺史考全编》误将此二人视作一人,既刺毫州,又刺泗州。《唐代墓志汇编》开元二九二《唐故太中大夫使持节泗州诸军事泗州刺史瑯耶王公墓志铭并序》:“君讳同人,……曾祖续,……祖德俭,……考璿,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殿中监[37]。志中未载其刺毫州。因此,从郡望、仕历、世系方面看,崔藏之夫人太原王氏之曾祖亳州刺史王同人,与武后宰相王璿之子泗州刺史王同人,当属二人,不应视作一人。
王氏外祖吏部侍郎李元恭,两《唐书》无传。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证其景龙二年(708)冬以大理少卿知吏部侍郎,与岑羲、崔湜、郑愔分掌东都选事[38],崔藏之前夫人卢氏早世无子,王氏为崔藏之继夫人,又比崔藏之晚卒30年,那么,王氏子侠,就是崔藏之志中的嗣子坚,当是入仕后更名。崔侠,新表有载,其墓志见下文,时任洛州偃师县令。
志文撰者庾準、庾承恭父子。庾準,两《唐书》有传,以门荫入仕,昵于宰相王缙,以柔媚自进,素寡文学,既非儒流,为时论所薄。后与杨炎厚善,秉杨炎之意,杀害了名相刘晏,他则以杀刘晏被杨炎擢为尚书左丞。建中三年(782)卒。庾準铭此志时,尚在荆南节度使任。庾承恭为庾準长子,《元和姓纂》载其名[39],他除了撰写此志外,还为其舅父崔侠撰志,从中可知胜似乃父,颇具文学功底。
13.《唐故朝散大夫使持节郴州诸军事守郴州刺史博陵崔公 (侠) 墓志铭并叙》[40],外甥、通直郎前行京兆府万年县尉庾承恭撰。志云:
山东之姓,崔为大,仍世以门阀,与卢王郑李雄冠天下。自后魏及圣朝,钟鼎轩裳,贤良忠孝,四百余年。……呜呼!我之叔舅,而唐之良牧也。公讳侠,字虚己,博陵人。九世祖鉴,后魏中书侍郎、奋威将军、东徐州刺史。鉴生秉,镇东将军、北燕州刺史。父子俱以才名志气,昭显魏朝,焜耀简册。秉生仲哲,以宏谋硕略复为魏龙骧将军。自仲哲四世,至皇朝泾阳丞讳玄亮。玄亮生汜水令讳无纵。汜水生朝请大夫、膳部员外郎讳藏之。公则膳部之子。先妣太原王氏,父讷。公始自郑州参军,历荥泽尉、下邽丞、朝邑丞、大理评事、常州无锡令。秩满,家无余俸以资归,因寄居邑中。邑中有狱讼,不诣府署,而听公以决。迁河南府偃师令,转济源令,加朝散大夫。初,代宗以东畿濒河五县之征赋,资河阳军费。是后,乡闾以将帅残人,民以军士扰。公之至,将帅不能以威制,军士不敢以气骄。下车而善恶分焉,三载而礼乐行焉。朝廷器之,迁壁州刺史。会节度使滥以他名征赋,郡县巡属牧守靡然顺风。公独守王章,秋毫莫应,化彼夷獠,几于尧人。节度者大憾,乃誷上巫奏,请以贬之。公因自陈表疏,上亦感悟,诏丞相府速召赴阙,特拜郴州刺史。致郴州之道如壁州之道,竟以正直不容,罢而入觐,遘疾中路。以元和六年八月廿一 日,殁于旅次,享年六十二。以其年后十二月十九日,返葬于河南府万安山故原,陪先大夫之茔。前夫人清河张氏,后夫人范阳卢氏,亦不幸早世,祔焉,礼也。……有女一人,出于卢夫人,幼而未笄。有子六人:逢、逵、遇、遘、迅、迺,皆孩稚未立。逢、逵泣奉玄石,远托斯文。承恭亲则舅甥,道乃知己,敬书不朽之业,以志陵谷之迁云。
崔侠(750--811),字虚己,据志,世系为:鉴—秉—仲哲—君昭—公牧—玄亮—无纵—藏之—侠。崔藏之卒于天宝九载(750)十一月廿日,其时崔侠(坚)尚在襁褓之中。其母王氏卒于建中元年(780),其时崔侠在偃师县令任。志文中有关当时藩镇将帅残人、军士扰民、地方官府巧立名目滥征税赋、加重百姓负担的记载颇具史料价值。据此志,崔侠刺郴州在元和初年,刺壁州当在贞元末期。《唐刺史考全编》将崔侠刺郴州定在大历年中[41],刺壁州未考,盖因当时志石未曾出土之故。
崔侠前夫人清河张氏,后夫人范阳卢氏,卢氏生一女。子六人:逢、逵、遇、遘、迅、迺。
14.《崔侠妻卢氏墓志》[42],由其父河阳节度副使卢昱撰。志云:
有唐前偃师县令博陵崔侠妻范阳卢氏,即河阳节度副使、朝散大夫、检校膳部郎中、兼怀州别驾权知州事、兼侍御史昱之中女,赵郡李氏之出也。六七岁则失所恃,与姊及妹而依于姑,组紃以习,工容以修。逮笄岁,适于崔氏。 奉上也,竭礼敬;抚下也,以均恤。以是七八岁,以弱岁居大族,上下和睦,中外无间。斯亦人以为难,而独性于天道。不幸天与之疾,蒸于骨,衰其气。贞元十五年冬,力疾,归宁于我。我方初自淮楚来副河内。十六年五月二日,药不眄眩,终于河内官舍,年廿五。越七月十日,汝之嘉婿,命其子曰述曰 逵,护从归于河南县万安山之南,祔于崔氏之枌榆,礼也。呜呼!人谁无死?在汝年妙之甚也;死谁无伤?在吾衰疾之甚也。所生二男一女,长六岁,小三岁,虽知有失,未知所恩。抚念兴悲,刃推肝胆。归厝之日,故其父叙铭而送之。
卢氏(776—800),系范阳卢昱中女。卢昱,暂无考,其职侍御史、膳部郎中、河阳节度副使,可补史阙。卢氏六、七岁时失去母亲,依姑母长大,十五岁时嫁归崔侠为妻,廿五岁病故,时崔侠已调离偃师县令,似未就任济源县令。卢氏生二男一女,志文提到的逢、逵,当不是卢氏所生,卢氏二子,当是崔侠另四子中的二子。
15.《唐故大理评事博陵崔府君(元夫)墓志铭并序》[43],由再从侄、大理评事崔钧撰。志云:
府君讳元夫,字大端,其先博陵安平人也。……曾王父无纵,河南汜水县令。王父藏之,尚书膳部员外部。皇考侠,郴州刺史。府君郴州之次子也。汜水府君尝有惠化及物,邑人戴之,因卜筑于县南,至今别墅存焉。膳郎府君以雄词富学登上第,未释褐,待制集仙殿,帝命详定老子道德经旧注,为时儒者之所推伏。郴州府君孝友睦家,廉直行已。历宰无锡、济源二邑,典始宁、桂阳两郡,咸殊绩甄明于考课之际,可谓世有明德者矣。府君克绍绪业,无忝前修。少好学,负器局。然而委命推时,优游自遂,未尝有名利介怀,始终不践仕进之路。后属食贫岁久,遂从知于瓯闽间,累摄州佐邑长之任,前后相继不绝者,迨逾一纪。非夫善于为政而无败事,其孰能如是哉。时方伯有籍甚府君干蛊者,将议任用,姑欲暗高其秩序,乃寓名军功,奏试大理评事,非其志也。俄以家本东周,言旋故国。道路遘疾,途次巩县,不幸而殁。后三日,殡敛于思恭里之私第。其年十月十四日归祔于河南县万安山之先茔,礼也。享年五十八。夫人平阳敬氏,壶德闺仪,作范姻族。有子二人:长曰肇五,次日僧伽。书之幼名,盖示其未成人也。府君同气四人:元昆、元儒,縻职郓郊。季弟元膺,戮力襄事。备而得礼,俭而称家。因令再从侄钧铭文于石。钧诚不敏,方修艺自课,固难以辞。
崔元夫,字大端,系无纵曾孙、藏之孙、侠次子。志未及元夫卒年,但据其妻敬损之卒于开成五年(840)四月,元夫当卒在此后到会昌三年(843)二月之间。崔侠及妻卢氏志载有六子,其中卢氏生二子。此志载同气四人;元昆、元儒、元夫、元膺,当是侠妻张氏所生之四子,幼名亦改。崔元夫一生未践仕进之路,后因生活困顿,在福建累摄州佐邑长之任,即受聘于官府做些杂务,时间长达10多年,并因此由上司“寓名军功”推举始有试大理评事之虚职名份。
16、《唐故大理评事博陵崔府君(元夫)妻平阳敬夫人(损之)墓志铭》[44],由再从侄、摄江南西道团练推官、前进士崔钧撰,嗣子崔铤书。志云:
夫人讳损之,字道行,平阳人。曾祖悱,朝散大夫、司封员外郎。皇祖浩,河东府宝鼎令。皇考宁,婺州金华令。皇辟儒林郎、试大理评事博陵崔府君讳元夫夫人。年五十八,以开成五年四月五日,薨于青州益都县。生一子僧伽,其年护旅櫬归殡于河南府河南县伊汭乡尹樊村万安里。会昌三年二月一日,祔于府君之茔。夫人以女德闻于家,以妇道称于夫族。故府君虽不遇,人望其门郁如也。有子孝且谨,期嗣而显之。
敬损之(783—840),字道行,系悱曾孙、浩孙、宁女。敬悱,新表河东敬氏载为给事中播孙,署职虞部员外郎[45]。《元和姓纂》平阳敬氏载:“播三从孙昭道,监察御史;生羽,侍御史。三从兄弟昶,许州司马;生令则,临汾令。令则生德、火非(火非,应为一字,读fei)……火非给事中,生挺。”[46]并认为新表将火非排在播孙之列,误。世系当为:昶—令则—火非[悱]。敬浩、敬宁,失载。
敬氏夫崔元夫少好学,负器局,然委命推时,优游自遂,后又在瓯闽间觅职多年,当另有妻室。因此,此志言“府君虽不遇”,即并未与敬氏常年在一起生活。志载,敬氏生一子僧伽。而另一子肇五,当为别室所生。肇五年长,而僧伽年幼,此志的书者嗣子崔铤,当为肇五无疑。
志文撰者崔钧,字秉一,新表载为元受子。元受为崔元夫从弟。因此,崔元夫志中崔钧自称再从侄。
17.《故乡贡进士博陵崔公(元立)墓志铭并序》[47],由从兄、乡贡进士崔冀述。志云:
唐宝历二祀夏六月庚子日,崔君殇于洛阳思恭之第,春秋二十有一岁,服礼仪者闻之,皆为痛惜歟。公讳元立,字善长,河南府汜水令无纵之曾孙,膳部员外郎藏之之孙,郴州使君侠之季子。代习儒业,门承孝义。凡家有职官莅事者,皆著洁白之名。公早修文学,未冠而通明经史。立性退静,姑务博学。时辈罕得为群。虽内自明而外未彰。非亲知之知,余人莫能知也。呜呼!愚伤君殇者,所谓良家子不名不禄,弃昭昭之代,入于冥冥乎!逾月孟秋之上旬八日,祔于先茔之左,礼也。备陵谷之变,哲兄元儒买石,命愚为文,以志于墓。冀百代之后,重见公之景行于片石间。
崔元立(806--826),字善长,系无纵曾孙、藏之孙、侠季子。从前数方墓志可知,崔侠六子中有五子名为:元昆、元儒、元夫、元膺、元立。而新表则将元儒载为崔侠从兄弟尚书右丞崔儆子,当纠。这一差错,当源自《旧唐书·崔元略》传。传载:元略弟元儒,元和五年登进士第。[48]
据前八方墓志,可列崔藏之世系:
┍ 元昆
—元儒 ┌铤
┍藏之—侠—│—元夫—
└僧伽
崔玄亮—无纵— —元膺
—元立
┕迺
┕温之
18.《大唐故同州司士参军先府君(崔混之)墓志铭并序》[49],由长子崔儆述,外侄孙卢堪书。志云:
先府君讳混之,姓崔氏,裔祖仲牟,以汉兴徙封汶阳,因家于涿,今为博陵人也。自四皓黄公至后魏龙骧将军仲哲,或显名将相,或高蹈林泉。其独传雄文,存乎代史,世世不绝,迄于周隋。曾祖讳玄亮,泾阳县丞。大父讳无纵,汜水县令。府君幼孤家贫,年十一,思及亲之禄,补太庙斋郎。年二十一,常调授陈留主簿。……廉使以清白表荐,一选授河南府参军。……寻丁内忧,居丧过礼,哀以成疾。服缺,求闲服道,调补同州司士参军。刺史陆公象先待越常次,公庭为吏,私室为友,风猷损益,悉以来谋。从伯征君从一、赵国公王公琚、陈州刺史李公邕、中书侍郎严公挺之、御史中丞卢公怡、给事中刘公日正、太尉房公琯,渴以高义,惠然相宾,悉有忘言之契。四海趋善之士,无不归焉。中朝之议,以为致升平之化,繄府君是望。因发妹丧,痼疾赢疚,以开元十六年二月十九日,告终官舍,时年四十。若亲若友,识与不识,闻者同骨肉之哀。寻假葬于河南万安山之阳,祔先茔也。先妣范阳卢氏,永康县令讳元臣长女。……大历七年七月遘疾,廿有四日,上苍降祸,孝心无感,遭天不造,弃背于梓州龙兴寺。儆、侨、李氏女,殒而复生,不敢自死,乡国修阻,执礼□宜。力以取全,终赴哀*(左原右页)。至十年四月,泣血浮江,哀□灵櫬,发蜀逾蛮,自荆达洛。以其年十月十三日,改卜合祔于先茔之北原,礼也。
崔混之(689—728),志载为玄亮曾孙、无纵孙。新表混之为浑之,末署职。崔混之“年廿一,常调授陈留主簿”。依卒年推,时间当在景云二年(711)。据《唐刺史考全编》考证,景云元年(710)至二年(711),任汴州刺史的正是崔日用。[50]崔日用系博陵安平第二房崔漪子,进士擢第,两《唐书》有传。其时崔日用已罢知政事,出为婺州长史;又历扬、汴、兖三州刺史。崔混之与崔日用既有同宗之亲,被提拔推荐为河南府参军,当在情理之中。崔混之再历同州司士参军而卒。志文中所列王琚、李邕、严挺之、卢怡、刘日正、房琯等均为当时名宦,两《唐书》多有传记,此不赘述。不过,志中言“中朝之议,以致升平之化,繄府君是望”,似有谀媚之意。
崔混之夫人系永康令范阳卢元臣女,生二子:儆、侨。新表载:儆,尚书右丞。据多篇志文当为左丞。崔儆,两《唐书》无传。《旧唐书·赵憬传》载:“初,憬廉察湖南,令狐峘、崔儆并为巡属刺史。峘尝历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儆久在朝列,所为或亏法令,憬每以正道制之。峘、儆密遣人数憬罪状,毁之于朝。及憬为相,投儆自大理卿为尚书右丞。”[51]《唐仆尚丞郎表》考其职右丞在贞元十一年(795)[52]。
19.《唐乡贡进士博陵崔沆妻陇西李夫人墓志铭并序》[53],从祖兄前乡贡进士李岳撰。志云:
唐大中七年冬十一月二十一日,乡贡进士博陵崔沆妻陇西李夫人,既诞不育,其夕中疾,瞑噤绵息,国医脉之日,风攻火藏,疗之非易。祷祠靡应,方药无及,竟以第四日告终于长安通义里第。夫人讳瑗,……十代祖讳承,仕后魏为龙骧将军、荥阳太守,封姑臧公。公四子派分,今之语氏族者谓姑臧四房。第三子讳虔,魏兖州刺史、赠侍中,即夫人所承。曾大父河南府永宁县尉讳恬。大父河南府福昌县尉讳综。烈考京兆府法曹参军讳友仲。大夫人北祖范阳卢氏。夫人即法曹府君长女。……未十龄,罹法曹忧,……由是未笄三岁,奉榛椇,有行于崔。崔君即今上相仆射公之元子。文学雄粹,谨俭修洁。…… 以相国秉政,潜光匿耀,不语随计,时论多之。……而生以戊午,终以癸酉。……粤以翌岁首月十二日,崔君护夫人之柩而东,用其月十八日癸酉,祔葬于河南府河南县伊汭乡万安山南原之先茔,礼也。用虞高岸,刻诸贞石。以岳之于夫人,实从祖兄,得熟懿范,见讬纪载,欲辞所命,惧悔休芳。
李瑗(838—853),系恬曾孙、综孙、友仲长女。李恬,失载。据《唐代墓志汇编》永贞00二《唐故朝散大夫豪郢二州刺史上柱国卢府君(沇)夫人陇西李氏墓志铭并序》:“夫人陇西李氏。七代祖虔,仪同三司、赠太尉;曾祖利王,金城、平利二县令;祖元古,潞州司士参军;父恬,河南府永宁县尉。”[54]合此二志,崔沆妻李瑗世系为:利王—元古—恬—综—友仲—瑗。李瑗生以戊午,即开成三年(838);终以癸酉,即大中七年(853),享年仅16岁。志文中的“上相仆射公”,指崔沆父崔铉,两《唐书》有传。李瑗夫崔沆,《新唐书·崔元略》传曰:“子沆,字内融,累迁中书舍人。……僖宗立,如为永州刺史,复拜舍人,进礼部、吏部二侍郎。乾符五年,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55]《唐语林》载:“崔沆知贡举,得崔瀣。时榜中同姓,瀣最为沆知,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56]后世遂有沆瀣一气之成语典故。河南省偃师市商城博物馆藏《唐故陇西李公(杼)范阳卢氏夫人墓志》:“夫人年十四,归我仲父。至三十三,遽有昼哭之哀,时诸幼稚者皆自躬教而成,其德不可称也。长女适荥阳郑褒,次女适博陵崔沆。”[57]卢氏卒于广明二年(881),寿64岁,时其次女尚在。此李氏当为崔沆后妻。
20.《唐故前明经博陵崔府君(鉥)墓志》[58],由堂弟、前右金吾卫骑曹参军崔铢撰。志云:
孝廉讳鉥,其先博陵安平人也。曾王父混之,皇同州司士参军,累赠左散骑常侍;王父儆,皇尚书左丞,累赠太子太傅;皇考元略,郑滑节度使、检校吏部尚书、博陵郡公,赠右仆射。孝廉即博陵公之第二子。……年十九,明经擢第。……好学不幸,由勤劳致疾,弱冠岁以元和十五年四月十六日,终于通义里之私 第。其年其月廿五日权窆于长安县高阳原。大和四年十二月,我仲父帅滑台薨于位,以五年四月十七日迁神于东都万安山南,孝廉其日归祔于茔侧。
崔鉥(801--820),系混之曾孙、儆孙、元略第二子。崔元略,两《唐书》有传,进士出身,元和间(806—820)历任殿中侍御史、京兆尹。穆宗即位,命元略出使党项,因与宰相崔植有隙,遂称病不行。外除黔南、鄂州。敬宗立,复任京兆尹,内结宦官,受到弹劾而官未削。宝历元年(825),任户部侍郎。文宗大和四年(850)十月“戊申,以东都留守崔元略检校吏部尚书,兼滑州刺史、义成节度使,代李德裕。”十二月“乙酉,义成军节度使崔元略卒。”长子崔铉,为武宗、宣宗时宰相。新表未载崔鉥名,此志可补。
21.《唐故仆寺进马博陵崔府君(锷)墓志铭并序》[59],由内兄乡贡进士亭撰。志云:
府君讳锷,博陵安平人也。曾祖讳混之,皇同州司士参军,累赠左散骑常侍;祖讳儆,皇尚书左丞,累赠太子太傅;昭考讳元略,皇检校吏部尚书、郑滑节度使,赠右仆射。府君,仆射之第三子。……年十五,用昭考尹京荫,诏补仆寺进马。……长庆初,无何,昭考领镇黔、巫,府君弃官,侍行踰年。丁大夫人博陵县君江夏李氏艰,……其年八月廿二日没于黔之官舍。十一月权殡于东都万安山北之别业,未及弱冠者一岁。大和五年四月十七日,以昭考有事窀穸,即日府君与仲兄、伯姊同祔于茔域之右。
崔锷(804--822),是崔元略第三子,历一任仆寺进马即辞职随父元略赴黔南,长庆二年(822)卒。仆寺,即太仆寺。进马,当是负责马政之官称。大和五年(831)四月十七日,与其父崔元略、兄崔鉥、伯姊同葬于万安山。
22.《唐故朝请大夫使持节宋州诸军事守宋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本州团练镇遏使上柱国博陵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赠左散骑常侍崔府君(鐬)墓志铭并序》[60],由侄男、朝请郎、行京兆府蓝田县尉、充集贤殿校理、博陵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崔沆撰。志云:
府君讳鐬,字节卿,其先博陵安平人也。曾祖混之,皇同州司士参军,赠司空。祖儆,皇尚书左丞,赠太师。皇考元略,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义成军节度使,赠太师。……府君即太师府君第四子也。……太师府君每念沆严君居冢嗣之重,以文行修已,连中词科,昌大宗门,屈指可俟。复念沆季父二人与严君差肩者,皆未仕而即世。严君拒冠有四,而府君始生焉。在孩提之年,俄失所恃,太师府君亲自鞠养,弥若掌珠焉。每指府君谓人曰:‘凡人有才有地,即可以取宝贵。况是儿挺此奇表,有老成之风,吾不复以辛勤责之矣!’及出就外传,日讼数百言,颇自专笃。太师府君尤加器异,思得早被簪组,慰于目前。俾用弘文馆明经,调补京兆府文学。于时,……不幸俄丁太师府君之艰,……服阕,亲友勉就常调,授京兆府参军。属故东川帅郑公復旋为大京兆,知府君之才,奏授长安尉。……时同寮有严修睦者,主理昆明池护岸。先是计缗钱甚广,严生奉公即费,颇积羡财,未及到事论功,有不便己者,以乾没为僭。时敬公昕为内史,欲以赃论,命府君按验其事。府君知其屈,为之辨析。敬公惑先入之言,翻以府君为严生之党,叱出而复召者至于再三,冀府君畏威,附会其意。府君正色抗言曰:‘安有未离公帑而遽以润屋论辜!’敬公久而方悟,严生竟免于罪。其为操守不回也如此。秩满,拜长安丞。值季父临府,以亲嫌去官,改授太常寺主簿。会昌中,沆严君方在相位,属武宗皇帝肆赦申壬子之恩,严君以府君礼寺滞淹,表请迴授。武宗皇帝嘉严君之意,特敕擢授府君殿中丞。严君掌化权,府君列朝序,接人处已,谨慎有余,久而弥芳,公议推重。后历太府、光禄、司农三少卿。其间累年,府君季父及沆严君迭秉钧轴,由是府君践历,悉多久次。府君孝友恬默,未尝言官。先帝时,宗相龟从一日于便殿言府君之屈,即日擢拜权知鸿胪卿,久而得真秩。时默戛斯遣使朝贡,有称敕使者,府君曰:‘是必重译之失也。以此名号奏御,于理未安。’乃命舌人言覆,果曰*(上隹下又),使声之悮也。其为精识,又如是。寻拜将作监兼内作使。度用省费,时推称职。改光禄卿。令式许公卿太夫五年一拜祖先墓,去岁孟春,府君白宰执,乞假抵东周,越月,授宋州刺史,非所求也。议者以为府君三践列卿,不宜有是拜。丞相知其不可,乃追制就加御史中丞。府君素乐亲人官,殊不以资级介意。睢阳郡兼兵赋之重,当灾沴之余,府君明以烛奸,仁以卹下,整缉紊绪,芟去苛文,民用便安,政居尤最。上相杜公惊每叹府君之屈,将设征迁。汴帅相国令狐綯,方欲表府君之能,请锡金紫。无何遘疾,以咸通三年正月廿九日终于官舍,享年四十七。一州之人,皆行哭相吊。洎奏报达于阙下,皇情轸悼,不视朝一日,诏赠左散骑常侍。用其年四月廿三日,归葬于河南府河南县万安山南之先茔,礼也。夫人荥阳郑氏,故润州丹徒令釴之女。……不幸以大中四年正月二十六日,先府君而殁,今合祔焉。子男四人:长曰衮,前太府寺丞。次曰輈,前袁王府参军。次曰轩,前左千牛卫备身。次曰牙儿,盖小字也。女四人:长女许嫁裴氏。次女未及笄。二人皆在孩提之岁。
崔*(左钅右岁)(816—862),字节卿,系混之曾孙、儆孙、元略第四子,新表失载,两《唐书》无传。此志由其侄崔沆撰写,文笔平实,叙事简繁精当,颇具史料价值。
崔锣出生在名门望族,又生活在宰相府第。祖父崔儆,德宗贞元年职尚书左丞;父元略,义成军节度使、滑州刺史,薨赠尚书左仆射;叔父元式,宣宗大中二年(848),判度支兼户部尚书,以本官同平章事;长兄崔铉,大中三年(849),御史大夫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此,崔*(左钅右岁)入仕后历太府、光禄、司农三少卿,再厉鸿胪、光禄二卿,出为宋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可谓着金紫、列朝班,荣耀无比。志文中列举的直言为同寮严修睦辩冤及重新为默戛斯使者翻译等事例,足见崔*(左钅右岁)梗直的做官操行和足智多识的才能。刺宋州时主张亲民政策,不以资级为介,理政明以烛奸,仁以卹下,芟苛文,便民安,受到百姓爱戴和朝廷赞赏。
崔*(左钅右岁)夫人荥阳郑氏,润州丹徒令郑釴之女。有四子曰:衮,輈,轩,牙儿。
23.《唐故比部郎中博陵崔府君(镇)墓志铭并序》[61],由其弟河阳节度掌书记太常寺协律郎崔钜撰。志云:
府君讳镇,字重威,其先博陵人也。……曾祖混之,皇任同州司士参军,赠司空。祖儆,皇任尚书左丞,赠太师。皇考元式,检校尚书右仆射、兼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册赠司空,累赠司徒。位更将相,道播寰区。定祸乱于并汾,书功勋于竹帛。先妣姑臧李氏,代推甲族,时重德门。府君即钜之第四兄也。少习诗礼,天付明敏。幼时主身慎行,修德著文。……兵部尚书郑公从谠,名重当时,非贤哲莫敢投刺,唯府君尝得知仰。及郑公主贡举,府君擢甲科第。相国曹公確当掌国计,与府君白衣之旧,以巡官署请。后敕任京兆府参军,寻以本官充集贤殿校理。不数月,转蓝田县尉,依前充职。清河崔公暄自右丞拜宛陵帅,时簪绂炽盛,非雄才俊,莫得游门。况在宾寮,尤难其先。慕府君之德,辟为团练判官,奏监察御史充职。……未几,事达朝廷,拜左拾遗。……相国曹公拥节金陵,复奏以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充观察支使。寻转节度掌书记。……时御史中丞高公湜,以台仪严重,方慎逸御史,闻府君之美称,奏为侍御史。……天子赏才,任以驾部员外,寻改比部郎中。……不幸以乾符二年二月廿日暴遘疾,备究医药针石,而莫如其效。以其日终于长安通义里私第,享年五十七。……夫人荥阳郑氏,门冠诸族,先府君终几廿年。明年二月廿四日,合祔于万安山南,祔先茔,礼也。有子四人:长曰浔,次曰澄,皆学业就而早亡。第三子曰溆,前御侮校尉、左千牛备身。小曰小多。三女皆未笄。……外甥文林郎前苏州常熟县尉郑翱书。
崔镇(819—875),字重威,系混之曾孙、儆孙、元式第四子。崔镇,新表载其名,未署职。崔元式,两《唐书》有传。《旧唐书·崔元略》附传云:“元式,会昌三年检校左散骑常侍、河中尹、河中晋绛观察使。四年,检校礼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六年,入为刑部尚书。宣宗朝领度支,以本官同平章事。”[62]及郑公主贡举,府君擢甲科第。《旧唐书·郑从谠》传:“咸通三年,知贡举,拜礼部侍郎,转刑部,改吏部侍郎。典选平允,时无屈人。”[63]崔镇此年登第,《登科记考补正》未载。所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及驾部员外、比部郎中之职,《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及《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亦未见记载。志由其弟崔钜撰写,称崔镇为四兄,说明他们兄弟只少五人。新表则载镇、鉶、钜、锴四人,仍缺一人待考。
24.《唐乡贡进士崔镇亡妻荥阳郑氏墓志铭》[64],崔镇自撰文。志云:
夫人荥阳郑氏,曾祖廑,皇常州司兵参军。祖佺期,皇潞州涉县令。父公直,皇左武卫仓曹参军。夫人六代祖元良,昔任给事中,时颇知名。自八代祖将军敬德至于仓曹公,门无杂婚。故衣冠名家,时号鼎族。仓曹娶范阳卢氏,故相国迈之宗从也。夫人未及笄年,不幸早失所恃。既免丧,仓曹公俾归于我。氏时年十七矣。几未周,又丁家艰。哀毁过礼,闻者恸怀。自夫人辞家之后,闻鸡而起,无有倦色。故我先相国郡夫人咸叹重之。自归于我宗,凡八年,先相国两迁名郡、一领廉车。由大京兆出镇蒲津。凡蒲与滑,联历五镇。入司邦计,施持化权,于是夫人亦为荣矣。自镇衰门生衅,旋遭不天。当荒迷在疚之时,夫人能尽哀敬之道。称家之营,巨细靡阙。岂非夫人内助耶。时郡夫人常抱疾瘵,夫人躬侍药膳,如事母礼。虽宗族之有大德者,莫不嘉叹焉。未几,镇又失所恃,夫人号慕之情,无异子道。既镇于夫人,敢不敬矣。不谓皇天难忱,旋抱沉瘵。……竟以其年三月十七日,终于通义里之私第,享年三十有六。……有二妹,一归博陵崔氏,即我之堂伯氏也,官为少府少监,先夫人数月而终。古人所谓手足之痛,信矣哉。一归范阳卢氏,即故外郎宗回之子,今为中牟尉。有一子人曰澣,至性孝恭。虽未弱冠,知礼已如老成人。……镇早岁获为二姓之好,仰夫人之茂行,不遂偕老。痛悼之怀,岂独今日。其年归葬于河南府河南县伊汭乡伊樊村,从先茔也。是岁唐大中十二年仲秋十四日。
崔镇妻荥阳郑氏(823—858),系廑曾孙、佺期孙、公直女。郑廑,新表荥阳郑氏有载,后周青州刺史郑敬德六代孙。郑佺期,表载职须昌丞[65]。郑公直,缺载。志文中“凡八年,先相国两迁名郡,一领廉车。由大京兆出镇蒲津。凡蒲与滑,联历五镇”。《唐刺史考全编》证崔元式历任四州刺史:会昌二年至三年,刺潭州;会昌三年至四年,刺蒲州;会昌四年,刺并州;会昌五年至六年,刺滑州。尚缺一任,是否崔元式刺潭州后,曾任京兆府尹之职,待考。崔元式入相在宣宗大中二年(848)。郑氏父母早卒,嫁归崔镇后生有一子日澣。但在崔镇志中并未澣名。崔镇乾符二年(875)卒,享年57岁;郑氏大中十二年(858)卒,享年36岁。郑氏17岁嫁归崔镇时,崔镇20岁。因此,郑氏当为崔镇前妻,依常理,所生子澣当为长子,即崔镇志中的长子浔。志中仍言郑氏有二妹,一归崔镇堂伯氏。此堂伯,就是堂兄,是否为崔铉,待考。一归外郎卢宗回。外郎,即员外郎之省称。卢宗回,《全唐诗》小传云:“卢宗回,字望渊,南海人,登元和十年进士第,终集贤校理。诗一首。”[66]这仅存的一首诗名为《登长安慈恩寺塔》。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云:“《梦溪笔谈》卷一四:‘长安慈恩寺塔有唐人卢宗回一诗,颇佳,唐人诸集中不载,今记于此云云。”[67]《登科记考补正》据日本藏康熙本《南海县志》,证卢宗回确为今广东南海县人[68]。
25.《大唐故蕲州录事参军崔君(素臣)墓志铭并序》[69]。志云:
君讳素臣,字同丘,博陵安平人也。……曾祖秉,后魏司徒公。 ……祖智雄,隋河池郡东曹掾。……考仁协,皇朝沂州新太县令。……从官任蕲州录事参军事。……秩满,居于河内之别业。……以景龙元年四月十八日终于私第,春秋六十九。乌呼衰哉!即以其年五月廿三日,窆于太阳山阳之原,礼也。夫人沛□刘氏,曾祖翁勃,银青光禄大夫、贝州刺史。父怀道,朝散大夫、徐州长史。……[夫人]以景云二年三月十九日,遇疾而卒,享年五十有八。越四月九日,祔于旧茔。
崔素臣(642—710),字同丘,系秉曾孙、智雄孙、仁协子。在《魏书》、《北史》本传中只载崔秉子忻、仲哲、叔彦。新表载崔秉子:忻、君哲、仲哲、书。均未见有关秉子智雄及仁协的记载,因此,此志可补缺。
夫人刘氏,系刘翁勃曾孙、怀道女,志中未载其祖父名讳,疑翁勃为其祖父。衍一曾字。刘翁勃,《元和姓纂》卷5沛国相县刘氏载:“通国生翁彦、[翁]勃。”[70]另,《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左司郎中、户部员外郎条均载有刘翁勃名。《册府元龟》卷161命使:“贞观二十年正月……户部郎中刘翁勃……等以六条巡察四方。”[71]《唐刺史考全编》据此志及《册府元龟》所载,将刘翁勃刺贝州定在贞观年中。
据前8方墓志,可列崔混之世系:
铉
鉥 衮
元略— 锷 輈
儆— 鐬— 轸
牙儿
浔
澄
仲哲—君昭—公牧—玄亮—无纵—混之— 镇— 溆
元式— 小多
钜
侨
崔秉—
智雄—协—素臣
26.《唐故奉议郎行兖州博城县令崔君(无競)墓志铭并序》[72]。志云:
君讳无競,字从让,博陵安平人也。……曾祖君昭,齐明威将军、隰州龙泉县令、同州郃阳县令。……祖公牧,时属乱离,高尚不仕。……父玄亮,唐察孝廉、秀才,并州祁县丞、雍州泾阳县丞。……解褐授德州长河县丞。秩满,转定州安喜县丞。……寻迁兖州博城县令。俄丁太夫人忧,去职。……粤以载初元年七月十九日终于私第,春秋六十,因毁疾也。即以大周天授二年十月;十三日迁祔洛州合宫县伊汭乡万安山南原,礼也。……有子曰锡,幼而过礼。季弟无固等。
崔无競(630--689),字从让,系君昭曾孙、公牧孙、玄亮子,新表缺载。此志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关于公牧是否入仕问题。此志说他“时属乱离,高尚不仕。” 《崔藏之墓志》亦称他为“处士”。但《崔玄亮墓志》载:“父公牧,隋左翊卫。”笔者认为,崔公牧当未入仕做官,玄亮志是为了彰显门第而编造的。二是葬地问题。此志载:“合宫县伊汭乡乡万安山。”而在本文涉及的其它相关墓志中则为“河南县伊汭乡乡万安山。”《旧唐书·地理志一》曰:“永昌元年,改河南为合宫县。神龙元年,复为河南县。”[73]自永昌元年到神龙元年共16年时间,正值武则天时期,志主葬在天授二年(691),正在此时间内,故称合宫县。
27.《大周故朝议大夫行汴州司马上柱国崔府君(无固)墓志铭并序》[74],中散大夫行文昌阁左司郎中、护军房昶撰。志云:
君讳无固,字通理,博陵安平人也。曾祖昭,齐隰州龙泉、同州邻阳二县令。祖公牧,隋末隐居不仕。……父玄亮,唐虢王府典鉴、并州祁县、雍州泾阳二县丞。……初,补国子生,明经擢第,授汝州参军。历蒲州猗氏县尉、雍州富平县尉。……垂拱岁,恩敕授永昌县尉。俄而丁太夫人忧,……服阕,授永昌县丞,寻加朝散大夫。居无何,迁密县令。……乃有制除汴州司马。……以圣历三年腊月廿三日寝疾终于官舍,春秋五十有九。……一子兼之,易州易县尉。从事蓟郡,没身寇庭。兼之子有鄰,藐尔幼冲,年未及职。……长女婿荥阳郑智韬,第二女婿荥阳□然庆,第三女婿建安郡王攸宜,第四女婿彭城刘恂。……粤以圣历三年岁次庚子三月庚戌朔五日甲寅,归厝于万安山之旧茔,礼也。夫人清河县君房氏,茹恨终世,抚膺遐古。存乎盛烈,志之幽泉。亲懿在予,恭闻昔范,乃为铭。
崔无固(642--700),字通理,系昭曾孙、公牧孙、玄亮子,新表载其名,署职汴州司马,与志中终职同。明经擢第,《登科记考补正》缺载。子兼之,易县尉,“没身寇庭”。兼之子有鄰。
志文撰者房昶,新表河南房氏有载,系武后宰相房融子,职中书侍郎。[75]“房昶,两《唐书》无传,但颇见史料记载。《新唐书·韦凑》传云:“凑,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76]《文苑英华》卷914《唐太原节度使韦凑神道碑》载:“延载元年,授资州司兵参军,廉察使房昶观君剖断之迹,叹曰:‘鸾凤栖于枳棘,岂惟有司之过,亦使车之所急也。’于是,状其殊绩,上表闻荐,俄拜扬州法曹参军。”[77]《唐郎官石柱题名考》左司郎中、户部员外郎条中均载其名。
28.《大唐故汴州司马博陵崔公(无固)夫人清河房氏墓志铭》[78]。志云:
夫人清河人,齐侍中文惠公谟之玄孙,唐太州别驾彦云之孙,仑部郎中玄基之女。……夫人生有成德,含章明懿,既笄而行,率礼无忒。弱成威仪,左右君子也。公则邦甸之职,时称郎庙之材。……有子曰兼之,爰自黄绶,董戒塞垣。师守失律,君将陷敌。嗣子有鄰,幼承闺训,夫人于是怀倚庐之望,缉抱孙之礼,可谓令范母仪,古之贞列者也。呜呼!阴景不驻,以开元八年二月五日,春秋七十六,寝疾终于绥福里之私第。即以其月十九日,迁祔于河南县万安山之旧茔,礼也。
房氏(645--720),系谟玄孙、玄基女,新表河南房氏均有载。[79]玄基为融、昶父,房氏当与融、昶为同行兄妹。崔元固志当是房昶为其姊丈所撰。
崔玄基,《唐郎官石柱题名考》仓部郎中条载其名[80]。
据前三方墓志,可列崔无競、崔无固世系:
—无競
君昭—公牧—玄亮—
—无固—兼之—有鄰
注释:
[1][28]《新唐书》卷72下《宰相世系二下》,2778页,2812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2][4] [11] [14] [17] [37][54]周绍良主编赵超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1168页,1196页,1668页,2400页,222页,1357页,194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旧唐书》卷101《李*》,3135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5] [8]郁贤皓胡可先《唐九卿考》卷7《大理寺》,361页,39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清劳格赵钺《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1《左司郎中》,34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7][25][43][44][57][74][78]《全唐文补遗》第八辑,378页,299页,160页,161
页,228页,9页,357页,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
[9]丁永俊《唐高瀚及夫人崔缜墓志考释》,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河洛春秋》2002年第2期,10页。
[10]《旧唐书》卷168《高釴》,4388页。
[12][20][22]《新唐书》卷72上《宰相世系二上》,2581页,2474页,2445页。
[13]《旧唐书》卷190上《文苑上》,4996页。
[15]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147《江南东道·睦州》,2104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全唐文》卷238《卢藏用》,240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8]《隋书》卷2《高祖下》,46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19]赵君平《邙洛碑志三百种》,174页,中华书局,2004年版。
[21][29][35][49][53][61][72] 《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叁·千唐志斋壹》下册,61页,127页,176页,151页,241页,254页,39页,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23]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78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4]《全唐文补遗》第二辑,164页,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
[26]《旧唐书》卷165《崔玄亮》,4313页。
[27)[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37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0]《魏书》卷49《崔鉴》,1105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31]《北史》卷32《崔鉴》,1160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32][宋]赞宁撰《宋高僧传》卷9,198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
[33]《册府元龟》卷24《帝王部·符瑞三》,262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34]《全唐文》卷327《王维》,3315页。
[36]《新唐书》卷72中《宰相世系二中》,2637页,
[38][台湾]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卷10《辑考三下·吏侍》,56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39][唐]林宝撰《元和姓纂》卷6,893页,中华书局,1994年版。
[40][42][47][60][64]《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313页,294页,342页,403页,396页,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41]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168《江南西道·郴州》,2448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5][65]《新唐书》卷75上《宰相世系五上》,3251页,331l页。
[46][唐]林宝撰《元和姓纂》卷9《敬》,1343页。
[48][62]《旧唐书》卷163《崔元略》,4263页,4263页。
[50]《唐刺史考全编》卷55《河南道·汴州》,735页。
[51]《旧唐书》卷138《赵憬》,3778页。
[52]唐仆尚丞郎表》卷2《通表上·仆丞》,56页。
[55]《新唐书》卷160《崔元略》,4975页。
[56][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卷7,676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
[58][59]赵君平、赵文成《河洛墓刻拾零》,537页,538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
[63]《旧唐书》卷158《郑余庆》,4169页。
[66]《全唐诗》第八函第二册《卢宗回》,123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67][宋]计有功撰,王仲镛校笺《唐诗纪事校笺》卷48《卢宗回》,1637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68][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18,749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
[69]《全唐文补遗》第六册,378页,三秦出版社,1999年版。
[70]《元和姓纂》卷5《刘》,678页。
[71]《册府元龟》卷161《帝王部·命使一》,1948页。
[73]《旧唐书》卷38《地理一》,1422页。
[75][79]《新唐书》卷71下《宰相世系一下》,2401页,2399页。
[76]《新唐书》卷118《韦凑》,4264页。
[77]《文苑英华》卷914《碑》,4801页,中华书局,1966年版。
[80]《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17《仓部郎中》,775页。
(柳金福,河南偃师市教育局)
乾陵文化研究(四)/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05
乾陵文化研究(四)/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