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乾陵文化研究(二)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五通观冯仙师墓志铭》疏证

王原茵 李举纲

                                      
  近年来,西安碑林相继入藏了唐代女冠墓志三种,即永贞元年(805)《九华观曹□师藏形记》、元和四年(809)《五通观冯仙师墓志铭》、大和五年(831)《玉晨观韩法师仙宫铭》,三志均保存较为完整,志文内容对了解唐长安城道观的分布、兴衰,唐代女冠的身份、入道原因及研究唐代道教史等诸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资料经整理已陆续披露,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重视,其中《九华观曹□师藏形记》、《玉晨观韩法师仙宫铭》两志均有专文研究[1]。而有关《五通观冯仙师墓志铭》却涉及较少,笔者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不揣浅陋,对该志予以简单疏证,敬祈方家指正。
  唐《五通观冯仙师墓志铭》,出土时间及地点不详,1992年西安碑林博物馆征集入藏。益佚,志石高、宽均为42.5厘米。志文24行,满行24字,楷书。翟约撰并书。著录见《西安碑林全集》[2],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3]。笔者审谛馆藏原石拓本,对照后发现与《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录文存在较多的出入,为研究带来诸多不便,有鉴于此,特重新录文句读如次:
  大唐五通观威仪兼观主冯仙师墓志铭并序外侄孙前仆寺丞翟约撰
  仙师法号得一,长乐冯氏,赠工部尚书昭泰之孙,鸿胪卿绍烈/之季女,并德著当时,才名冠世,徽猷彰乎国史,勋绩光于图牒。/积善余庆,爱诞仙师。仙师禀岳渎之秀气,降须婺之星精,生自/贵门,承资盛绪,风神清浪,淑性冲和,立志于虚无之表,托迹于/众妙之门,是以不夺其志,诏度兹观。至于放旷杳冥,澹然净/默,精五千之玄里,明六一之丹方,聋俗津梁,道门领袖。若乃聪/慧博达,贞固干事,心系明镜,手运神筹。徒侣见知,众举当观威/仪,固辞不受,大众诚请,由衷恳发,不得已而莅之。交罄竭之余,/处虚薄之后,仙师于是提振纲领,纂缉隳败。数年之间,日新成/立,创置精思院一所,再修常住硙一窠。当欲缔构之初,众人皆/谓不可,仙师精诚已至,确乎不拔,曾未浃稔,岿然以就。诸所营/建,其功难纪,徒众赖焉。既而炼骨道成,玄根厌世,访蔡经于麻/姑之侧,迎周穆于王母之前,俗累虽哀,寂灭应乐,享龄七十有/一,以元和四年五月廿二日终于五通之玄寺,其年十二月廿/五日法葬于小杨原,礼也。侄季贤等,追惠爱之罔及,切封树之/有期,永怀慈阴,刊石为志。约忝曰侄孙,偏承眷念,忍梯握/管,谨为铭曰:/
  粤惟洪绪,奕叶腾芳,载诞威仪,冰质呈祥。脱尘遗俗,师都法/庄,栖心托迹,虎箓龙章。立性恬澹,已袪名利,为有明晳,籍予纲/纪。维缉观宇,扶持倾圮,劝善惩恶,慎终如始。密行**,炼骨亭/亭,虽曰有为,爰以不情。翕液饮霞,隐曜销声,厌彼人世,归乎上/清。噫欤后嗣,仰思前绩,垂范倘存,法流是式。唯余仙窟,永闭幽/穸,播美无穷,镌于贞石。元和四年岁次已丑十二月壬申朔廿五日景申翟约书。
  志主冯仙师,法号得一,其事迹史籍无载。从志文所载其享年可以推知,冯仙师生于开元二十六年(738),主要生活在玄宗至宪宗时期。志文称其“生自贵门,承资盛绪”,此言不虚,长乐冯氏在隋唐时期乃名门望族,冯仙师之家族为冯氏京兆一支,其世系在《元和姓纂》中有较明确的记述,高祖隋兵部尚书冯世基(避唐讳作“业”),曾祖冯仁,未仕;祖冯昭泰爵安昌公,工部尚书,曾任邢州刺史,景龙三年(709)终官括州刺史;父冯绍烈拜兵部郎中、鸿胪卿,其中在开元十八年(730)时为御史中丞[4]。冯昭泰、冯绍烈在两《唐书》中也记有其名,昭泰在神龙中曾任“睦州刺史”,绍烈于玄宗朝署官“给事中”[5];又据《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冯绍烈还曾担任过“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内供奉”、“金部员外郎”[6]。志文中记冯昭泰为“赠工部尚书”,可知此职乃其卒后所赠;冯绍烈署“鸿胪卿”,与史相合,是官从三品,为绍烈历官中之最高者。
  有唐一代,由于朝廷大力推崇道教,加之女仙崇拜的兴盛,有相当一批出身统治阶层的女性,如公主、贵妇、宫人等纷纷入道,女子出家入道从而形成一种风气,女冠的活跃成为唐代道教的一大特征。冯仙师出身于士族家庭,据志文内容,她卒后参与后事办理的亲属为其侄季贤、外侄孙翟约,并无亲生子女,为何入道,志文中只是笼统地讲到“仙师禀岳渎之秀气,降须婺之星精,生自贵门,承资盛绪,风神清浪,淑性冲和,立志于虚无之表,托迹于众妙之门,是以不夺其志,诏度兹观”,具体是因家族信仰、家庭生活变故抑或其他之原因并未详及,但显然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是有密切关系的。
  冯仙师所在的五通观,位于长安朱雀门西第四街,街西从北第一安定坊的东北隅,与景曜门距离甚近。据史载,该观“隋开皇八年,为道士焦子顺所立。子顺能驱役神鬼,传诸符箓,预告隋文膺命之应。及即位,拜为开府、永安公,立观以五通为名,旌其神术”[7]。以此判断,五通观在隋代初创时,应是道士观。又据志文中所载,冯仙师入道时即“诏度兹观”,后成为五通观“威仪兼观主”,据此可知至晚到宪宗元和时五通观可能已成为一所女冠观。“威仪”本来是道士修行的一种名号,据《唐六典》载:“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8],据有关专家研究,“威仪”后来逐渐演化成了由政府任命,由道士、女冠担任的管理道教的各级官员的名称,政府设有全国性的道官和地区性的道官——道门威仪,实行以道(道官)治教(道教)的办法[9]。据文献资料所记在地方也存在主管几座道观、甚至一座道观的威仪,如玄宗开元时道士张湛就担任□□观威仪[10],天宝时元丹丘为西京大昭成观威仪[11]、尹尊师为兴唐观威仪[12],《冯仙师墓志》的发现无疑为这方面的研究增加了新的资料。又据《旧唐书·职官志》载:“每观立三纲,以道德高者充”,三纲即“每观观主一人,上座一人,监斋一人,共纲统众事”[13],由此可见,最基层的道观当属三纲。从志文首行“五通观威仪兼观主”分析,道观威仪可兼任三纲中的职务,但“威仪”的地位可能更高,两者的具体关系由于资料所囿暂时还很难理清。志文中“威仪”的产生以道观徒侣“众举”的方式,是否还要经过国家的正式任命并未说明。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冯仙师有着很高的道行,即志文中所讲“至于放旷杳冥,澹然净默,精五千之玄里,明六一之丹方,聋俗津梁,道门领袖。若乃聪慧博达,贞固干事,心系明镜,手运神筹”,这应是她被推举为五通观威仪的根本所在。
  冯仙师在担任五通观观主兼威仪期间,“数年之间,日新成立”,即铭文中所讲“修缉观宇,扶持倾圮”,她还“创置精思院一所,再修常住硙一窠”,由此可窥到唐代道观建设的一些细节。据《道藏》所收《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置观品》载,唐时道观的建设包括有“造天尊殿、天尊(堂)、讲经堂、说法院、经楼、钟阁、师房、步廊、轩廊、门楼、门屋、玄坛、……升遐院、受道院、精思院、……俗客坊、十方客坊、碾硙坊、……九真楼、焚香楼、合药堂等,皆在时修建,大小宽窄,壮丽质朴,各任力所营”[14]。志文中的记述对这则文献是一个极好的诠释,志文所言“常住硙一窠”,应属“碾硙坊”的范畴,这里的“常住”意指道观中的公共财产。道观中硙碾的存在,一方面满足了道观自身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可对外加工粮食成为道观经济的一项收入来源。
  志载“(冯仙师)以元和四年五月廿二日终于五通之玄寺,其年十二月廿五日法葬于小杨原,礼也”。据笔者目前所见,唐代道士、女冠墓志中,明确言及“法葬”的极为鲜见,说明撰文者在极力说明冯仙师的葬礼完全符合道教的丧葬礼仪。道教的丧葬礼仪有其特殊性,“不问于蓍龟,不入于先兆,言出世而达节也”[15],有学者根据《道藏》中《要修科仪戒律钞》等文献,提出唐代道教的丧葬礼仪大致由小殓、大殓、安葬、吊丧四大部分组成,整个礼仪过程十分严谨[16]。其中安葬是其中心环节,“至丧日,行丧,以入冢经宝,旋安供养,香花幡盖,伎乐诵咏,次第施列。在前道士,从丧者于后,以灵辇次之,亦幡花于前,次第三祭食辇,第四丧辇,荤后孝子,是其弟子,重者在前,轻者在后。若有俗人孝子,最在后”[17]。送棺至墓地,“于柩头,安石桌案子,置上内所将经法。置中安仙童于左,玉女于右,神仙兵马安冢口两边。龛前又安方床,施几案纸笔砚墨等物。孝子皆拜,奉辞塞冢竟,行吊慰之礼,毕,还”[18]。下葬过程中还需设祭,“对经行道,忏悔赞诵,行香都设毕,斋食竟,弟子于祭前诵祭文,竟,哭尽哀”[19]。道教丧葬礼制的特点是薄葬,随葬品除简单的生活用品外,还包括生前所受的经戒法箓。志文中“法葬”的具体内涵可能就包括上述这些内容,由于冯仙师墓未经科学发掘,墓葬中与“法葬”相关的遗迹及遗物除墓志以外都无从考证,令人遗憾。相信下一步随着出土文献的增多及考古工作的深入,我们会不断丰富对唐代道教丧葬礼仪尤其是埋葬习俗的认识。
  关于埋葬地“小杨原”的具体位置,前人研究并未详及。据现藏西安碑林的咸通五年(864)《师全介墓志》载,志主“窆于京兆府长安县承平乡小杨原”[20],《西安碑林藏石细目·墓志》[21]记该志于1958年出土于西安西北郊小白杨村,似平可得出结论小杨原即在今未央区小白杨村附近。但学者根据出土墓志的研究,均认定长安承平乡的范围位于唐长安城以西[22],今小白杨村却位于唐长安城西北角,两者相距甚远,加之唐时长安城之北,渭水之南,东至灞水,西至汉长安故城的范围属禁苑,不可能成为墓地。由此判定,《师全介墓志》的出土地记录可能有误,抑或曾有好事者将该志搬移离开了原埋藏地。今西安市未央区小白杨村附近绝非唐代之小杨原,属承平乡范围的小杨原大概应位于今西安城西一带,《五通观冯仙师墓志铭》即出土于此。
  注释:
  [1]张岩:《唐<九华观尚简道师铭>略考》,《碑林集刊》(十),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马咏钟:《西安碑林新藏唐志考》,《碑林集刊》(一),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樊波:《唐大明宫玉晨观略考》,《碑林集刊》(九)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2]西安碑林博物馆编:《西安碑林全集》卷85,广东经济出版社、海天出版社,1999年。
  [3]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4]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商务印书馆,1948年。
  [5]冯昭泰见《旧唐书》卷185下《李尚隐传》,《新唐书》卷130《李尚隐传》;冯绍烈见《旧唐书》卷150《宇文融传》,《新唐书》卷134《宇文融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6](清)劳格、赵钺撰,张忱石点校:《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1~2,中华书局,1997年;(清)劳格、赵钺撰,徐敏霞、王贵珍点校:《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16,中华书局,1992年。
  [7](清)徐松撰,张穆校补,方岩点校:《唐两京城坊考》卷4,中华书局,1985年。
  [8]《大唐六典》卷4《尚书礼部》,(日本)广池千九郎训点、内田智雄补订,广池学园事业部印行,1973年。
  [9]王永平:《论唐代道教的管理体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5期。
  [10][11]张湛节衔见《大房山投龙壁记》,元丹丘节衔见《玉真公主受道灵坛祥应记》,均收录于陈垣《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
  [12]吴钢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13]《旧唐书》卷43《职官志二》,中华书局点校本。
  [14]《道藏》第2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8年。
  [15]见《玉晨观韩法师仙宫铭》,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6]林西朗:《唐代道教丧葬礼仪初探》,《求索》2004年第8期。
  [17][18][19]《道藏》第6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8年。
  [20]西安碑林博物馆编:《西安碑林全集》卷91,广东经济出版社、海天出版社,1999年。
  [21]陕西省博物馆编著:《西安碑林书法艺术》(增订本),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22]关于唐代长安县承平乡的位置,据出土墓志分析,大致在今土门以西,未央区三桥镇以南的区域,具体可参看武伯伦:《唐长安郊区研究》(《古城集》,三秦出版社,1987年)、尚民杰:《唐长安、万年县乡村续考》(《西安文物考古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及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年)中《唐长安县、万年县乡里分布图》。
  (作者单位:西安碑林博物馆)
  

乾陵文化研究(二)/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0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