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碑林名碑考述
李浪涛
提起碑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现有碑石1万余件,荟萃了各代名家手笔,收藏汉魏及唐代著名书法家碑石最集中的西安碑林;其次是集碑碣2千余件,碑石大者逾丈,小者不过盈尺,其中两千年前的孔庙、史晨、乙瑛、礼器等四块汉碑而闻名中外的碑石珍品的山东曲卑孔庙碑林;可能还会想起四川的西昌地震碑林,有碑石百余件,记载西昌、冕宁、甘泉、宁南等地历史上发生地震的资料。明清时,西昌地区发生过3次大地震,碑石对其均有详细的记载,可以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是研究地震史的珍贵资料。另有,台湾高雄市南门碑林,集碑石千余件。它们以其鲜明的地域特征各领风骚,而昭陵碑林却鲜为人知。这是因为它形成较晚,于1975年建成。而它的品位、档次却是居深山人未识,其精品、名品率均在60%以上(42通碑石22件名列1979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全国第一批书法艺术名碑名单”,就唐碑而言,比西安碑林唐代书法名碑多2件;46件墓志,26件为一级品。)它是目前拥有唐代书法名碑最多专题碑林。日本朋友赞誉“昭陵碑林”是中国的三大碑林之一;胡绳先生曾题词赞叹“:昭陵诸碑会集一堂,多有为前代金石学家所未能梦见者,实为洋洋大观”。
昭陵碑林是一座以“以人为本”为主题的专题碑林,是以与唐太宗、昭陵、昭陵六骏有关的石刻为陈列对象,主要有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墓志铭、墓前所立的墓碑,以及宋代的《昭陵图碑》、《昭陵六骏碑》,明代的《唐太宗像碑》,清代的《防护昭陵碑》等为辅。时间跨越五个朝代,上限为贞观十年(636),下限为清乾隆。它既是唐代知名人士(墓主)文学化、艺术化了的石质档案,又是唐代撰文家作品与书法家的手笔艺术的展现,真是美轮美奂,妙不可言。它既是初唐书法名家、撰文大家作品荟萃之所,又是初唐史独特的“文献”——记录初唐(贞观十年至开元二十九年,历时106年)名将良相、皇亲国戚个人史、家族史、国家重大事件的石质档案馆。
昭陵碑石中的墓碑最高的是李勣碑,高6.5米、宽1.82米、厚0.57米;最矮的是张阿难碑,高2.1米、宽0.81米、厚0.27米。碑首除魏征碑为蟠桃纹饰外,均作六螭下垂。碑额多为篆书,仅有兰陵公主碑为楷书,裴艺碑额为楷书中含隶意,唐俭碑额为隶书,褚亮碑为篆中含隶意。碑文多为楷书,除李勣碑为行草书,李承乾碑为篆书,褚亮、周护碑、乙速孤行俨碑为隶书。另有,孔颖达碑座榫卯左右两侧被压、被埋没了1356年唐代工匠留下的40个试刀的刻字,真(28字)、草、篆均有,更是难得一见,乃原汁原味的唐人真迹、唐人风采。
墓志中最大的是尉迟敬德墓志,边长119厘米,厚23厘米;最小的是七品亡尼墓志,边长31厘米,厚8.5厘米。墓志盖多为篆书,有阳文、阴文、双钩篆,唯有尉迟敬德墓志为飞白书。志文多为楷书,唯有越王李贞墓志为隶书。
这些初唐碑碣,书法结构严谨,有隋书一些风格;所有字迹,亦都为书法家的真迹。诸碑书法最突出的如:《李靖碑》王知敬书,笔力韶秀,工整有力;《虞恭公温彦博碑》欧阳询书,较以前写的《皇甫诞碑》开朗,较《九成宫醴泉铭》严谨,笔力遒劲;《房玄龄碑》褚遂良书,书法秀逸柔婉,较雁塔《圣教序》笔力丰满,保持了始终如一的独特风格。其余如兰陵公主碑、段志玄碑、马周碑、唐俭碑等碑,均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初唐各书法家的风韵特点。
昭陵现存碑石,汇当时书法之萃。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李玄植书的《李孟常碑》,工整挺拔;姜晞书的《姜遐碑》,秀婉绰约;王行满书的《周护碑》,古朴劲遒;还有未留书者姓名的《吴广碑》,书法严谨,丰腴敦厚;《豆卢仁业碑》书法洒脱流畅,锋芒毕露,也都各有独特的风格。《唐俭碑》、《唐嘉会碑》虽然为数不多,也代表了盛唐艺术风格。从这些碑石中可以看出,唐代书法从瘦硬向肥厚发展的过程。李世民父子崇尚王羲之行草书,也都曾在昭陵碑中留下作品。李世民创始用行草书碑,他所书的魏征碑已看不到字迹,而李治行草书的李勣碑,有秀逸洒脱的风趣。再如尉迟敬德墓志盖飞白书,“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尉迟府君墓志之铭”25字,是极罕见的。孔颖达碑座上的刻字,反映了唐代镌碑刻字匠工们具有的书法水平,是难得的唐代下层人的书法作品,又是研究书法艺术至为宝贵的资料。
42通碑石中,留有撰或书者姓名的26通,占总数的61.9%,未留名碑仅占38.1%。在26通留名碑中,既留撰者,又留书者姓名的碑17通,占留名碑的65.4%;仅单留书者姓名的5通;单留撰者姓名的4通。其中撰文最多的是许敬宗,共有7件;其次是于志宁3件;郭正一、李俨、李仪府各2件。另外,许敬宗还给唐俭、上官仪给张士贵、令狐德棻给韦贵妃、崔行功给王大礼及阿史那忠、刘袆之给李勣撰写墓志铭,郭正一给临川公主、安元寿撰写墓志铭,至少有17位撰文家留名。
撰文者有12位:唐太宗李世民撰魏征碑;高宗李治撰李勣碑;岑文本撰温彦博碑;许敬宗撰①高士廉碑②马周碑③李靖碑④周护碑⑤尉迟敬德碑⑥程知节碑⑦燕妃碑;于志宁撰①孔颖达碑②薛收碑③崔敦礼碑;上官仪撰裴艺碑;李仪府撰①豆卢宽碑;②兰陵公主碑;崔融撰房仁裕碑;李俨撰①杜君绰碑②清河公主碑;李安期撰李孟常碑;姜睎撰姜遐碑;刘宪撰乙速孤行俨碑。
书法家有17位。其中书法作品最多的是畅整共有3件,其次是欧阳询、殷仲容、褚遂良、王知敬、高正臣各2件。另外,张玄靓给张士贵、敬客师给王大礼书写墓志铭。至少有19位书法家留名。
唐太宗李世民书魏征碑;高宗李治书李勣碑;欧阳询书①温彦博碑②昭陵刻石文碑;殷仲容书①褚亮碑②马周碑;赵模书高士廉碑;褚遂良书①房玄龄碑②裴艺碑;王知敬书①李靖碑②尉迟敬德碑;畅整书①唐嘉会碑②清河公主碑③程知节碑;于立政书崔敦礼碑;房琳书房仁裕碑;王行满书周护碑;窦怀哲书兰陵公主碑;高正臣书①杜君绰碑②燕妃碑;李玄植书李孟常碑;姜睎书姜遐碑;瑶台寺僧昌普书张阿难碑;白羲晊书乙速孤行俨碑。
1979年9月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全国第一批书法艺术名碑名单共94方,昭陵有22通碑石被列入书法艺术名碑。它们是:①33、汾阴献公薛收碑;②34、卫景武公李靖碑;③35、礼部尚书张允碑;④36、鄂国忠武公尉迟敬德碑;⑤40、左戊卫大将军杜君绰碑;⑥43、左监门将军许洛仁碑;⑦45、内侍汶江县侯张阿难碑;⑧47、中书令马周碑;⑨48、薛公阿史那忠碑;⑩49、赠太尉英贞武公李勣碑;⑾52、右虞候副率乙速孤神庆碑;⑿53、姜遐断碑;⒀59、右武卫将军乙速孤行俨碑;⒁64、莒国公唐俭碑;⒂92、牛秀碑;⒃23、虞恭公温彦博碑;⒄25、褒国公段志玄碑;⒅26、申文献公高士廉碑;⒆国子祭酒孔颖达碑;⒇28、梁文昭公房玄龄碑;(21)29、芮国公豆卢宽碑;(22)37、兰陵公主碑。
“文学因为有了情感而饱满,文学因为有了思想而深刻”,这一观点同样也适应于书法作品和其他艺术品。昭陵的主人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开明君,陪葬昭陵者多为地位显赫、功劳卓著、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像被民间敬为门神的秦琼、敬德,知名度很高的程咬金,令人向往的“贞观谏臣”魏征,被民间敬为神的卫国公李靖,还有徐懋功、马周、房玄龄、孔颖达、温彦博、虞世南、阎立本、阎立德、丘行恭等等,不胜枚举。这些知名人士的去世,举国震撼、令人惋惜。而从事文学、书法创作的艺术大家们作为时代的“书记员”,更是先知先觉,感受最深;他们用艺术的语言、艺术的形式,真实的记录下时代的阵痛和呼唤。在42通碑石中,留有撰或书者姓名的26通,占总数的61.9%,而26通留名碑中,既有撰者、又有书者姓名的17通,占留名碑65.4%;仅留撰者姓名的4通;仅留书者姓名的5通。这说明撰文家和书法家大多数都愿为这些名人真心实意做点事,以此表达他们的心灵震颤和哀思。这其中包含着一种荣誉(荣耀)、一种责任、一种爱的表达方式,以此来创作能不感动人吗?陈君峰先生在《书法本质论》一文中曾提出:“书法的本质是社会时代的集体情绪与书家生命主体的个体情绪相扭结的自觉不自觉的并非绝对自由的宣泄。简言之,书法的本质就是情绪。这就是说书法创作最重要的一点那便是要有创作者主体情绪的渗入,只有这样,创造出的线条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弹性和力度,从而使由线条构成的书法作品才富有艺术性。”因此说,昭陵碑石洋溢着浓浓的情、强烈的爱,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初唐是一个个性张扬、自我显露的时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是让人激动不已的。按理,这一时期的书法应是行草书最能表达时代气象与个人的情绪;但,我们所看到的初唐书法作品更多的却是楷书。这是为什么?第一,它是书法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秦篆到汉隶、汉隶到唐楷走向规范的必经之路。第二,它表现了初唐书法家对待书法艺术的严谨态度和作风。这正是唐楷被后人重视的一个原因所在。它性格内敛,却又入木三分,极富生命力。“书法是以审美为目的的感染观者的艺术,毛笔汉字是以实用为目的的交流思想的工具;书法属于艺术学范畴,毛笔汉字属于文字学范畴;书法艺术不可重复,因为其凝聚着创作者的情绪,毛笔汉字可以重复,因为其没有书写者的情绪渗入;书法艺术有失败可言,成功率极低,所以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留下的名作并不够多……存在不存在艺术性,存在不存在审美价值是书法艺术与毛笔汉字的本质区别……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其创作主要着力于笔法、墨法、字法、章法等艺术表现。笔法上讲究起笔、行笔、收笔、提按、顿挫、使转及方笔、圆笔等;墨法上讲究枯、湿、浓、淡;字法上讲究穿插、避让、疏密等;章法上讲究行气相贯、字的大小错落有致、富有变化,有轻有重,有缓有急,如同音乐要有节奏和韵律感,要伴随着创作者情绪的变化而跌宕起伏。由以上诸多因素构成而创造出的书法作品在内在神采上要‘气韵生动’,使整个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或清丽隽永,给人以清新之感;或雄强古拙,给人以苍劲浑厚之感。”(摘自陈君峰先生《书法本质论》一文)
山东大学陈炎教授曾经这样比喻唐朝和宋朝,他说:“如果说唐朝是一个崇侠尚武的时代,是一个热烈奔放的时代,是一个男人打马球、女人荡秋千的时代;那么,宋朝就是一个崇儒尚文的时代,是一个温柔敦厚的时代,是一个男人填词、女人裹足的时代。”
这些时代特征,都会自觉不自觉的在同时期的艺术作品中得到反映,以此再去欣赏昭陵碑石,是否感受更深。
(作者单位:昭陵博物馆)
乾陵文化研究(二)/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