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代帝陵概况 > 唐代帝陵陵寝礼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皇帝祭陵

陈安利


  以朝拜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陵寝制度,是东汉时期确立的,始于东汉明帝(58—75年)。本来每年元旦公卿百官、四方来朝者、各郡来到京师的上计吏以及皇亲国戚,都要会集到朝廷,举行朝贺皇帝的仪式,叫作“元会仪”。据说光武帝(25—57年)死后,葬于原陵,明帝在即位的次年,当举行“元会仪”以后,感到死去的光武帝不能见到这样盛大的朝拜典礼,就亲自率领公卿百官把“元会仪”搬到原陵举行,向陵寝的“神坐”(灵魂的坐位)举行朝拜和祭祀仪式,各郡的上计吏也依次向“神坐”报告粮食价格、民间疾苦、风俗善恶等,“庶几先帝魂神闻之”①。这样把“元会仪”搬到陵寝来成为“上陵礼”,就使得陵寝在祭礼中的地位凌驾于宗庙之上了,是对礼制的一次重大改革。从此,以朝拜和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陵寝制度就完全确立了。陵寝的建筑要相应的扩大或改造,以适应这一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局的分裂割据,政权的交替频繁,再加上北方少数部族进据中原,战争不断的发生,政治不稳定,社会秩序紊乱,以致许多大墓被盗,帝王陵寝更难保存,因而帝王不能不暂时放弃陵寝制度。如魏武帝曹操葬于高陵(在邺的西岗),依照东汉的礼制“立陵上祭殿”。到黄初三年(222年)魏文帝曹丕下诏,以“古不墓祭,皆设于庙”为理由,毁去“高陵上殿屋”,使“车马还厩,衣服藏府”②。他之所以要毁去殿宇,废弃陵寝制度,主要原因是怕将来政权交替之后陵墓被发掘。 
  同年魏文帝起筑寿陵(首阳陵),下诏说出了他要废除陵寝制度的真正原因。他说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因而决定“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③
  直至唐代以前,陵寝制度一直处于衰落阶段。其间北魏时曾有所恢复,但其陵寝制度是鲜卑文化和汉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有它自己的特点,和汉代的陵寝制度有所不同。北魏把北邙墓地作为内迁鲜卑各族集体安葬之所,是沿袭鲜卑族原来族葬的遗风,这和汉代诸帝陵墓以文武大臣陪葬的制度显然不同。但是他们这样以皇帝陵墓为中心,营建“山园”,并在陵前建立祠庙,显然又是“汉化”改革的结果。他们不像东汉时期每年正月、八月定期举行上陵礼,而是每逢有改元、亲政等国家大事实行“谒陵”,具有向先帝神陵请示报告的意思,该又是鲜卑族的原始礼俗。因此,只有到唐代建立统一王朝,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增多时,陵寝制度的全面恢复和扩大才有可能。此后各朝的陵寝制度,只是对唐代有所增删而已。 
  但即使在唐代,皇帝亲自祭陵的例子也不多见。史书仅记载了太宗、高宗和玄宗时的祭陵过程,而自开元十七年(729年)后,再无皇帝亲祭陵的记载。 
  贞观十三年(639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亲谒其父李渊献陵。“先是日,宿卫设黄麾仗周卫陵寝,至是质明,七庙子孙及诸侯百僚、蕃夷君长皆陪列于司马门内。皇帝至小次,降舆纳履,哭于阙门,西面再拜,恸绝不能兴。礼毕,改服入于寝宫,亲执撰,阅视高祖及先后服御之物,匍匐床前悲恸。左右侍御者莫不歔欷”④。看来李世民是真的动了感情,据说风雪因此而停止。虽说,皇帝祭祀劳民伤财,但老百姓偶然也会得些实惠。“是日曲赦三原县及从官卫士等,大辟已下,已发觉,未发觉,皆释其罪。免民一年租赋。有八十已上,及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鳏寡孤独、有笃疾者,赐物各有差。宿卫陵邑中郎将、卫士斋员及三原令以下,各赐爵一级。”⑤
  永徽六年(655年)正月一日,高宗“亲谒昭陵,文武百官,宗室子孙并陪位。上降辇易服,行哭就位,再拜擗踊,礼毕,又改服,奉谒寝宫。上入寝,哭踊,绝于地,进至东阶,西面再拜。号恸久之,乃进太牢之馔,加珍羞具品,引太尉无忌、司空勣、越王贞、赵王福、曹王明及左屯卫大将军程知节,并入执爵进俎。上至神座前,拜哭奠馔,阅先帝先后衣服,拜辞讫,行哭出寝北门,乃御小辇还宫。”⑥
  皇帝祭陵一番,陵区人民同样可以得到一些实惠,“曲赦醴泉县民,放今年租赋。陵所宿卫将军、郎进爵一等,陵令、丞加阶赐物。”⑦
  皇帝亲自祭陵无疑是当时的国家大事,不然怀孕待产的武则天也要一起上陵。“十二月戊午,发京师谒昭陵,在路生皇子贤”⑧。不知武则天最后到没到昭陵。
  高宗毕竟是一个孝子,不光亲自上陵祭祀,就是日常也常挂念着父陵。“(永徽元年)五月丁未,吐火罗使献大鸟如驼,食铜铁,上献于昭陵。”“(显庆)三年冬十一月,鸿胪卿萧嗣业于石国取贺鲁至,献于昭陵。”⑨由此不难理解,大将权善才等误砍了昭陵的树,高宗竟要杀头。
  史书记载唐代皇帝上陵祭祀最后一次是唐玄宗时期。“开元十七年十一月十日,上朝于桥陵,至壖垣西阙,下马悲泣,步至神午门,号擗再拜,悲感左右。礼毕还,下诏曰:黄长轩台,汉尊陵邑,名教之地,因心为则。宜进奉先县职望班员,一同赤县。所管万三百户,以供陵寝,即为永例。十二日,朝于定陵。如桥陵之礼。时每发行宫,将谒,天尚未晓,给事中刘彤上疏谏曰:将事发轸,路犹曛黑,红尘四合,白刃交驰。往来不相知,左右不相识,假令有败军逸马,柘木枯株,则变在不虑。患生所忽,不可轻也。伏愿虑及细微,以安宗世,拜陵之日,必假朝光。凡百欢心,普天幸甚。制曰:朕夙敬之志,惟在昧爽,卿重慎之诚,欲及辨色,国体宜尔,用纳良言。然要须早朝,稍尽夜漏耳。十三日,朝于献陵。十六日,朝于昭陵。十九日,朝于乾陵。诸陵各取侧近六乡百姓,以供养寝陵之役。”⑩祭陵完毕,照例是一番奖赏:“大赦天下,流移人并放还,左降官移近处,百姓无出今年地税之半。”(11)另据记载,玄宗祭昭陵时,“高力士于太宗陵寝宫,见梳箱一、柞木梳一、黑角篦一、草根刷子一,叹曰:‘先皇亲正皇极,以致升平,随身服用,唯留此物。将以传示子孙,永存节俭。’具以奏闻。明皇诣陵,至寝宫,问所留示者何在?力士捧跪上,上跪奉,肃敬如不可胜,曰:‘夜光之珍,垂棘之璧,将何以愈此’?即命史官书之典册。”(12)当时唐玄宗在位不久,励精图治,故见太宗之物而生感慨。正是在这次祭陵过程中,玄宗祭桥陵到金粟山,观岗峦有龙盘凤翔之势,谓左右说:“吾千秋后,宜葬此地。”(13)为自己选定了陵地。
  玄宗这次祭祀,从十日祭桥陵,到十九日祭乾陵,共10天时间。如果加上开始从京城长安到桥陵约三天,从乾陵返回京城约三天,这一道下来少说也得半个月时间,不管是坐车还是骑马去,再加上爬几座山陵,在当时怎么说都不是一件轻松事。
  如果皇后跟随皇帝祭陵,其朝拜位置、次序又有所区别。皇帝上陵时多乘马,皇后则乘车。而皇帝只要求素服,皇后则还要白练单衣、戴假发。礼节似乎更繁琐一些(14)。
  ①《续汉书·礼仪志》刘昭注。
  ②《晋书·礼志》。
  ③《三国志·魏文帝纪》。
  ④《旧唐书·礼仪五》。
  ⑤《旧唐书·礼仪五》。
  ⑥《唐会要》卷20。
  ⑦《旧唐书·高宗本纪》。
  ⑧同上。
  ⑨《旧唐书·高宗本纪》。
  ⑩《唐会要》卷20。
  (11)《旧唐书·礼仪五》。
  (12)《唐人轶事汇编》卷二。
  (13)《唐人轶事汇编》卷二。
  (14)《新唐书·礼乐四》。 

唐十八陵/陈安利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