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陵陵墓位置与陵园建筑
刘向阳
靖陵是唐僖宗李儇的陵墓,也是我国目前惟一发掘的一座唐代帝陵,陵园位于陕西乾县城东北约10公里处的丘陵台地上(今铁佛乡南陵村东南约150米处),西距唐高宗与武则天之乾陵4.5公里,东北距肃宗建陵15.5公里。1956年8月6日,陕西省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文献记载,文德元年(888)三月,僖宗崩于长安,以韦昭度摄冢宰,负责山陵的营建工程。由于僖宗在位期间幼弱荒嬉,昏庸无能,宦官专权擅政,藩镇内战不断,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僖宗数次出逃,颠沛流离,其间多少了解了百姓的疾苦生活。至返回长安时,国家财力已极度匮乏,所以临终遗诏:“约锦绣金银之饰,禁奢华雕丽之工,皆例作空文,而并违先旨。今者流离若是,病毒堪悲,仗百姓即百姓一空,捐国用则国用无取,不可踵从前之计度,困此日之生灵,俾朕厚颜下见先帝。应缘山陵事物,宜令中外商量,比从来每事十分各减六七。桐棺瓦器,朕所慕之,况在今晨,勿欺大夜。”(《大唐诏令集·僖宗遗诏》卷12)同年十月二十七日(888年12月4日)葬于靖陵(《通鉴》卷257)。
靖陵是陕西唐十八陵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帝陵,也是唐代帝王陵中最后一座以“堆土为陵”形制建造的陵墓。尽管僖宗在临终时对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造成的后果有些醒悟,不想使自己的丧事劳民伤财,但在国库庋藏衰竭、民不聊生的情况下,靖陵的营筑规模还是比较大的。
靖陵陵园居地海拔811米至821.4米,地势北高南低,西隔豹峪沟与乾陵相望,北对佛教圣地清凉山,东临白马沟,南与隋恭帝杨侑陵封地[据文献记载,唐高祖李渊举兵反隋,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618年五月李渊逼杨侑逊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唐。后改封杨侑为酅国公,以奉天(今乾县)之地四百顷奉之。次年五月,杨侑被害,年仅15岁,唐谥其为隋恭帝,葬于封地之内]接壤,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文献记载,靖陵封域20公里。据考古工作者勘测:靖陵陵园占地约49万平方米,内城遗址东西450米,南北471.80米,占地21.23万平方米。陵冢封土堆居于内城东西居中稍偏北部位,呈覆斗形,夯土而筑,底部边长约48.5米,现存高8.6米,顶部海边长约8.0米,距内城南墙236米,北墙176米。内城城垣夯筑,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城垣四隅筑有角楼;四门外各筑阙台一对,司马道南端筑乳台一对。未发现其它建筑遗址。
现存青龙门(东门)外阙台遗址一对,位于陵冢东263米处,两阙遗址南北间距约40米,其中南阙遗址南北长7.1米,东西宽1.80米,残高1.45米;北阙遗址南北长7.8米,东西宽3.9米,残高2.0米。
乳台位于司马道南端619.2米处,现存东、西二阙遗址间距约100米。其中东侧阙楼遗址底部东西11.3米,南北9.8米,残高4.0米;西侧阙楼遗址底部南北11.5米,东西9.5米,残高5.5米。遗址皆夯筑,夯层厚8~10厘米。城垣四隅角楼遗址皆存,其中东南角楼遗址位于陵冢东南角的缓坡地带,底边东西14.3米,南北15米,残高3.2米;东北角楼遗址位于陵冢东北角的果园中,底边东西8.9米,南北16.9米,残高2.5米;西北角楼遗址位于陵冢西北角缓坡处的低凹地中,底边东西5.8米,南北4.6米,残高2.6米;西南角楼遗址位于陵冢西南角的缓坡地带,底边东西6.6米,南北5.4米,残高0.85米。遗址皆夯筑,夯层厚8~10厘米。周围散布唐代砖瓦残片。
《长安志》(卷19)载,靖陵“下宫去陵五里”,今查遗址不存。
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
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