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釉陶新工艺
郭瑞
在昭陵陪葬的张士贵、杨温、长乐公主等墓葬里,出土了一种鲜为人知的艺术珍品——彩绘釉陶俑。这些彩绘釉陶俑无论质地、造型、色彩,还是制作工艺,都是比较特殊的,迄今为止,除昭陵陪葬墓外,其他地区尚未发现。
称彩绘釉陶是新工艺,是因为它与汉代以来的釉陶(下文称古釉陶),有着诸多的不同。
我国的古釉陶,所用原料皆为陶土,低温烧后,施较厚重昏暗的釉,这种釉也称硫璃,从汉代开始,这种釉陶一直沿用到隋代,隋时又兴起了另一种陶,也是用陶土做胎,火候较高者呈红,较低者呈灰,这种陶就是我们习惯上所称的红陶。这种红陶从贞观初到唐末,有时单独,有时和彩绘釉陶或唐三彩一起陪葬墓内。而初唐后期的彩绘釉陶则是不同于上述两种陶的新工艺。
古釉陶与红陶,虽都以陶土做胎,低温烧制,但它们的区别是极明显的。古釉陶施釉,而红陶是不施釉的。唐初的彩绘釉陶和古釉陶同为施釉低温釉陶,它们又做何区别呢?在我国古代,陶和瓷是沿着不同的轨迹独立的发展着。陶是用黏土烧制的,质地较松软,具有吸水性。瓷是用高岭土做胎烧制的,质地硬而脆。彩绘釉陶是用瓷土做胎,依制瓷工艺程序烧制,火候接近于瓷,但不如瓷光洁细腻明净,那么彩绘釉陶又为何不能称瓷呢?那是因为彩绘釉陶烧制的火候虽和瓷相近,达到1100℃,但还是没完全瓷化,故不能称瓷。烧成素胎后,再施铅釉以氧化焰烧至800℃,绝大多数还要敷彩描画,彩绘釉陶故此得名。有的还贴金,叫贴金彩绘釉陶。张士贵墓内的贴金彩绘文、武官俑以其造型逼真、描绘细腻、工艺精湛、色彩绚丽而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
由昭陵博物馆已发掘有彩绘釉陶俑的墓葬可以看出,彩绘釉陶的上限是贞观十四年(640年),下限是麟德元年(664年)。在以后的墓葬里,彩绘釉陶就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异军突起的唐三彩。据考证,唐三彩的上限年是麟德元年。那么可以把彩绘釉陶解释为唐三彩的前身吗?它们到底有何区别呢?
首先,它们胎质相同,都是以瓷土做胎,吸水程度也一样。其次,制作工艺也大致相同,都是先烧至1lOO℃,然后施釉并经第二次烧制。施釉时,唐三彩一般面部和手足都不施釉,彩绘釉陶,有的施釉,有的不施釉。另外,彩绘釉陶的制胎,都是用手压模制,而唐三彩已大量使用浇铸的新工艺,所不同的是釉色不同和彩绘的方式不同。釉色不同:彩绘釉陶的釉色多用姜黄、龙青、粉绿等色,做单色单独使用,唐三彩则是指黄、白、绿、赤、蓝等多色,并在同一物体上同时使用,色彩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彩。彩绘的方式不同;彩绘釉陶突出的是彩绘工艺,因为釉面光洁,我国古代所用染料也皆矿物质,如朱砂、赭石、石绿等,这些颜料经过研磨,调入粘性剂,才能紧贴附于他物上。在施彩之前必先用胶粉打地,再敷彩。用多种颜色画出眉毛、胡须、衣着的皱纹、花饰等,如工笔绘制,入微入细。唐三彩彩绘时,虽然也用笔描绘,但眉毛、胡须等,一笔既就,加之即施的各种釉彩相互交融,便出现了写意泼墨的豪爽与泼辣。
通过以上比较说明,彩绘釉陶与唐三彩除了彩绘以外,二者的胎质、施釉、模制、工序、火候等方面皆相同。因此,我们可以说彩绘釉陶就是唐三彩的前身。
彩绘釉陶是与我国古釉陶和享誉海内外的唐三彩截然不同的新工艺。这一应运而生的宠儿,在一定程度上不单是对古代釉陶工艺的继承和延续,同时也是大唐政治稳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有力佐证。彩绘釉陶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它的出现,诱发了绚丽多彩,色泽亘古不变,更具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唐三彩的出现,在这个工艺演化史上,彩绘釉陶是起了“催化剂”的作用。虽然它在很多方面是不能和异军突起的唐三彩相比的,但还是以其造型精巧,描绘精腻,人物性格明显,发型服饰的丰富多彩吸引着各界人士前来观赏。
昭陵揽胜/中共礼泉县委宣传部,昭陵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
昭陵揽胜/中共礼泉县委宣传部,昭陵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