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昭陵文物 > 昭陵其他文物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镇墓兽

董睿


  “镇墓兽”是一种迷信用品,它是专为死者而设置的辟邪压胜之物。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西晋以后开始流行,到了唐代质地出现更多类别,如彩绘釉和三彩。彩绘釉和三彩的出现,是在汉魏南北朝单色彩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多彩低温釉,成为我国历代最为光彩绚丽的陶瓷工艺。在造形、装饰、釉色和烧制等工艺方面为中国陶瓷史开创了新的时代。
  唐代墓葬内的随葬器物都按一定的位置陈设,综合唐墓发掘可知,一般在墓门的入口处安放墓志,墓门东西两侧放一对镇墓兽。在昭陵陵园发掘的30余座陪葬墓中大都出土了镇墓兽,它们种类繁多,有彩绘的,彩绘釉陶的,三彩的,形态各异,大小不同,在学术界引起关注。
  现就简单地说说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几尊镇墓兽。
  先看一件彩绘釉陶的镇墓兽。1987年发掘唐太宗爱女长乐公主墓时出土的这件镇墓兽,通高29厘米,是一头狮面怪兽,兽手兽足,身材魁梧,龇牙咧嘴,双目圆睁,曲身蹲坐,直挺胸部。
  再看一件三彩镇墓兽。它曲身后蹲,抬头挺胸,两翼张开,通体施三彩,面部和直冲云霄的头角占去了整体高度的三分之一。显得非常稳健,表现了“镇”字的威力。为了突出作品的狰狞与威猛,面部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怒目炯炯,虎视眈眈,鼻翼上翘,双齿紧闭,两耳直伸如翼,面部表情肌肉紧张,前额上的独角直冲上天,整个作品透出一种威镇邪恶、气吞万物的威慑力量。再加上三彩的色彩,更增加了咄咄逼人、凛然不可侵犯的艺术感染力。
  民间工匠把三彩、彩绘釉陶运用于镇墓兽之中,是为了更好的表现辟邪压胜,保护墓室不受侵扰,使墓主人灵魂平安升入天国。
  另外在中唐时期,开始把镇墓兽变为佛教中的“天王”形象,全身武装,脚踏小鬼,显得分外威严。在昭陵博物馆珍藏着一件“天王”镇墓兽,“天王”脚踩怪兽,一双突起的眼睛怒目虎视,双齿紧闭,神情阴森恐怖,怪兽头部无力上仰,眼神万分惊恐,被踏卧在地上无力反抗,其痛苦挣扎的神态表现得极其生动。作品通体彩绘,显示出“天王”辟邪压胜的气势。
  在墓室内置镇墓兽这一习俗,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普遍都受到灵魂不灭和孝道礼仪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 
  镇墓兽起源于战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所变化,西晋时期在墓室内放一件,到了北魏时期成为一对,一为人面,一为兽面,均作蹲坐状。到了中唐出现“天王”形象,后来还演变为头生角、肩附飞翼或手握蛇的怪兽。它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昭陵陪葬墓出土的这些镇墓兽使人感受到了大唐盛世勃勃生机、意气风发的时代风貌。同时,反映唐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愿望。工匠着力刻划了作品的威猛和狰狞,艺术技巧成熟,造型夸张自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昌盛和艺术的高度发展。 


昭陵揽胜/中共礼泉县委宣传部,昭陵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

昭陵揽胜/中共礼泉县委宣传部,昭陵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