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十四国酋长圆雕石刻像之三-突厥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右武卫大将军阿史那思摩
刘向阳
阿史那思摩和颉利可汗是同一个宗族。隋开皇十九年(599),突厥族发生内讧,东突厥都兰可汗与西突厥达头可汗结成联盟,联合攻击启民可汗(颉利可汗之父)。启民可汗被打败后投奔了隋朝。此后,碛北各部公推阿史那思摩为可汗。后来,隋朝扶植启民可汗回到旧部,思摩被除去可汗称号。武德初年,思摩作为突厥使者几次来到长安,唐高祖封其为顺郡王。贞观四年(630),颉利可汗败北向西逃走时,只有思摩一直跟着,因而和颉利可汗同时被俘。唐太宗赐其皇家姓,并封为右武候大将军、化州都督。
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又封思摩为怀化郡王,让他管辖颉利原来所属的部落,屯居在定襄一带。后来,思摩回到长安,被封为右武卫大将军,并随唐太宗参加了辽东战役,在战斗中思摩中箭负伤,唐太宗亲自为他吮吸伤口的污血。辽东战事结束后不久,思摩死于长安,唐太宗下诏赠兵部尚书、夏州都督,并赐陪葬昭陵。为表彰他贞观十五年至十七年间统帅颉利旧部的成绩,把他的墓地封土堆成白道山(在定襄城北)的形状,并在化州(今陕西横山县)为他立了一块碑石。
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