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颉利可汗渭水退兵之谜

惠焕章,杨婧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颉利可汗乘唐太宗刚刚即位,国内政局动荡之机,亲自率领20万精骑再次大举入扰。前锋攻破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京师戒严,行军总管尉迟敬德虽然奋勇挫败突厥于泾阳,但其主力并未受损失。颉利可汗继续向长安进攻,他一方面列阵渭水北岸以威慑唐军,一方面派使者对唐政权进行军事讹诈。面对突厥兵的严重威胁,唐太宗决定亲自抵抗。他亲率骑兵布阵于渭水之南,与突厥隔河相对,以阻止突厥军队的进攻。于是双方军队在渭桥上形成相互对峙的局面,谁也不愿首先出击,这场僵局最终以唐太宗与颉利可汗“刑白马设盟”而告终,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渭桥之盟”。
  关于此事的记载,让人不禁想入非非:唐太宗与颉利可汗是如何达成妥协的呢?在“渭桥之盟”的表象背后是否还存在着其他交易呢?对于这两个颇值得注意的疑点,学术界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渭桥之盟”主要是依靠唐太宗的机智沉着、深谋远虑而智退颉利可汗,才使得这一严重时刻化险为夷。颉利可汗不愿意看到中原土地上出现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唐王朝,于是,为解心头之恨,他屡次侵扰唐王朝。唐高祖统治的武德初期,由于国力不足,政权还没有巩固,对于突厥的入侵,常常面临着被动挨打的局势。唐太宗即位后,唐国力虽较以前有所强大,然而仍然没有实力与突厥贵族相对抗。武德九年八月,颉利可汗屯兵于渭水北岸,唐太宗深感不安,但在危急之中他意识到敌强我弱,不能硬拼,只能智退。他很快识破了颉利可汗以静制动的狡猾伎俩,立刻采取了针锋相对的策略。唐太宗一方面扣留对方使节,一方面亲率数骑列阵渭水之南,与颉利可汗隔河相望,并大声斥责颉利背信弃义,在唐太宗的严词指斥之下,颉利哑口无言。随即,唐太宗命六军军容严整排列,故意虚张声势,士气激昂,颉利知道唐军是有备而来,又看到气势高涨,加之使臣被扣押,搞不清唐军实力究竟如何,摸不透唐太宗的疑兵之计,更不敢贸然出击,只得与唐太宗在渭桥上“刑白马设盟”而请和,突厥退军辙去。
  有人却对以上看法表示怀疑。认为颉利可汗不会就这样善罢甘休,他既然是率20万精骑有备而来,怎么可能会轻易放弃进攻唐朝的策略呢?其中一定有另外的原因。武德初年,突厥也曾大规模地屡次入侵唐朝,但其主要目的则在于掳掠财物,每次都是“得赂即退”。史载:“高祖以中原初定,不遑外略,每优客之,赐与不可胜计。”可见在唐初,由于国力弱小,不堪与突厥相抗衡,的确有“财帛金宝入突厥”的议和政策。《旧唐书·郑元畴传》也载:突厥冠并叫,“元畴充使招慰,谓颉利曰:‘抄掠赀财,皆入将士,在于可汗,一无所得。不如早收兵马,遣使和好。国家必有重费,市帛皆入可汗。免为劬劳,坐受利益’。”由此可知,突厥贵族南侵的真正目的在于掳掠唐朝财物,一旦唐统治者满足了他们的欲望,必定会撤兵回师。唐太宗能让颉利可汗安心撤退,必定会与“财帛金宝”有所牵连,这大概正是颉利可汗退兵的主要原因。新、旧《唐书》在记载幽州和渭水事件时,都说是唐太宗以言辞智退突厥,丝毫没有提到“赏赐”之类的做法,但却漏洞百出,疑点颇多。而这两件事又都是表现唐太宗聪明机智的战斗作风,夸大唐太宗的个人作用,这不能不令人怀疑到贞观史臣的修史态度,恐怕都是溢美之辞,不能够完全相信。“吠以玉帛,顽虏骄恣,必自此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才是隐藏在“渭桥之盟”之后的真正实情,唐封建统治者与封建史家对此却都讳莫如深。
  “渭桥之盟”的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呢?史学家虽已研究探讨了几十年,至今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