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太宗如何教育太子李治

惠焕章,杨婧


  唐高宗李治是历史上一位守成嗣君,在他统治期间,承太宗之勋业,把贞观盛世继续推向前进,致使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方面的成果比贞观时期有所扩大,故封建史家称为“永徽之治”,或与“贞观之治”相提并论。岂不知,懦弱的李治之所以有如此成就,这与唐太宗的精心培养密切相关。
  贞观十六年四月,李治被立为皇太子。尽管事已如此,但太宗心里仍对李治不甚放心,把大唐江山交给一个仁弱的儿子去打理,总是觉得不踏实。为此,太宗费尽心机,选用了一批元老重臣,组成一个强大阵营的“辅佐”班子,史称“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譬如,以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子太傅,萧瑀为太子太保,李勣为太子詹事兼太子左卫率,李大亮为右卫率,于志宁和马周为太子左庶子,苏勋和高季辅为太子右庶子,张行成为太子少詹事,褚遂良为太子宾客。希望李治能改变自幼就过于宽厚的弱点,便命刘洎、岑文本、褚遂良、马周更替到东宫与太子谈古论今,以提高李治的学识与决断能力。
  除了精选师傅,盛选重臣辅弼太子外,太宗还亲自教诲李治。如“尝令太子居寝殿之侧”,以便朝夕相见,频加教导。同时,他还改变了对太子的传统教育方式。过去经师充任太子侍讲,多从抽象的经义出发,照本宣科。而太宗却采取经义结合民间利病之事进行君道教育,“遇物必有诲谕”。如当李治端起饭碗时,太宗对他指点“稼穑艰难”的道理,进而告诉他为了“常有此饭”,必须“不夺其时”,从平凡的家常便饭中引申出重农思想。见李治乘马,便询问李治如何才能常有马骑?李治茫然不知,太宗便开导他说:“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到李治乘船,便告诫他“民犹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借喻舟与水,如同君与民一样势必要相依相存。总而言之,唐太宗善于利用日常衣食住行的生活琐事,寓以深刻的为君治国哲理,教育方法生动活泼,易于收效,使太子李治得益匪浅。
  贞观二十二年,太宗亲撰《帝范》12篇,从《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篇目来看,大概是系统地总结了自己君临天下的统治经验,颁赐太子李治,以便作他即位时效法的榜样。正如太宗在《帝范序》中告诫李治所言:“居安思危,战战兢兢,若临深而驭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终。”并慎重地指出:“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在给李治的政治遗言中,太宗对自己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认为自己并非“尽善尽美”,而是一个功大于过、益多于损的君王,教育李治勿以他的“深过而治之”。并且在《帝范》中太宗对李治也提出守成的要求:“汝无我之功勋,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
  如此以来,作为一名慈父严师的谆谆教诲,在太子李治的心里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使他懂得了一些治国安民的道理,从一个懵懂无知的懦弱少年成长为一个心怀天下的君主。高宗李治即位初,为了顺应民心,贯彻了太宗“辽东行事并停”的遗诏,宣布“罢辽东之役及诸王木之功”,继续推行贞观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继承“贞观之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实现了太宗生前期望守而勿失的宿愿。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