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历史的失实之处如何得出
惠焕章,杨婧
唐初历史的失实之处,无非是表现在:“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旧史籍里还塞进一些虚构情节,把李渊渲染得荒淫无能;太子李建成则“性残忍,资简弛,不治常检,荒色嗜酒,畋猎无度。”他庸劣无能,却妒忌李世民功德兼隆,“乃与齐王潜谋作乱”,处处使用卑鄙下流的手段想致太宗于死地。这类处处为李世民杀兄夺太子而掩盖其罪名的历史记载,是怎样被历史学家发现其失实之处的呢?
首先一点是因为史官在篡改《实录》的过程中,只是尽可能做稍微的修改,尽量把对李世民不利的历史材料,编排得圆满一点。基于这一点,难免就会出现漏洞,被研究历史的史学家抓住把柄,从而产生疑虑,让人们开始怀疑它的真实性。如此之类,前面也已做了详细的论述。
其次主要是根据《旧唐书》与《大唐创业起居注》互相对照而提出的。《大唐创业起居注》的作者是温大雅。李渊从太原起兵后,温人雅是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专掌文翰,对当时的情况非常熟悉,作为一名记载历史的史官,他绝对不可能弄错。况且,温大雅在撰写该书时,还不存在太子集团与秦王集团的对立,因此,他不可能有厚此薄彼的思想倾向,态度是客观的。再者,在玄武门政变前夕,李世民“以洛阳形盛之地,恐一朝有变,欲出保之,乃以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镇洛阳。”不难看出,温大雅在玄武门之变中是秦王集团的成员,还颇受李世民的信任。处于这种地位的温大雅,在撰写李渊建唐的历史时,当然不会贬低李世民,抬高李建成。所以,《大唐创业起居注》的内容应该是值得信任的。
另外,从新发现的文物中也可证明,玄武门之变并不是“安社稷,利万民”的正当义举。李世民希望他杀兄夺嫡之罪合理化,处处命史官篡改历史。岂不知,挖掘出的历史文物也难以为其辩护。
如1971年发现的《尉迟敬德墓志铭》,就与玄武门之变有关。尉迟敬德是玄武门之变的重要参与者,他不仅劝李世民早除建成、元吉,而且还亲手杀死了元吉,两《唐书》与《资治通鉴》对此事都记载甚详。所以,当太宗论功行赏时“敬德与长孙无忌为第一,各赐绢万匹,齐王府财币器物,封其全邸,尽赐敬德。”可见,参与玄武门之变在敬德个人的历史上是一件光荣的大事。然而,《尉迟敬德墓志铭》对此事却只字未提。志文编者的按语说:“不知何故,志文于此事只字未及。”无疑,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嫡长子继承制在思想领域内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李世民以秦王的身份夺取太子的地位是不能容忍的。但是,太宗已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持反对观点的人只能敢怒不敢言而已。在这种情形下,《尉迟敬德墓志铭》的撰文者,为了表示自己不赞成玄武门之变,故而在志文中只字不提此事。换句话说,尉迟敬德参与玄武门之变根本不算功劳,不值得称赞。既然在唐初的统治集团中就存在着反对秦王夺嫡的观点,可见,秦王夺太子之位,并不顺应人心,存在着不合理性。如此一来,那些为秦王夺嫡而丑化他人的历史记载,显得多么不堪一击。
总而言之,研究玄武门政变的有关历史,不仅要分析辨别有关的文献资料,更要随时注意新发现的实物资料,力争拨开人为的迷雾,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