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令薛元超墓
刘向阳
据两《唐书·薛收传附薛元超传》和《薛元超墓志铭》等文献记载,薛元超,名震(振),河东蒲州汾阴人(今山西省荣河县),其父名收,太宗时任上开府兼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天策上将府记室,文学馆学士,上柱国汾阴男等职,颇得太宗赏识和信任,死后赐陪葬昭陵。元超生于唐高祖武德五年(662),6岁时(贞观元)袭爵汾阴男,与同郡韩文汪习《左传》。时闻天子狩猎河东,乃叹曰:“周朝岂无良相,何得以臣召君。”具宰辅之器。8岁善属文,房玄龄、虞世南等试其咏竹诗,元超“援毫立就”,被称为耀卿之子。后受太宗召见,敕入弘文馆读书,记忆犹甚,一览无遗。16岁补为神尧皇帝挽郎。19岁尚高祖李渊孙女和静县主。21岁(贞观十七)以恩荫入仕,初试太子通事舍人,参预撰修《晋书》。贞观二十二年至永徽初年,加朝散大夫,迁给事中。不久,转为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永徽五年(654)其母丧,去职,高宗以敕慰谕,起为黄门侍郎。是年《晋书》修成,进爵为侯,赐物七百段。敕与许敬宗润色。为朝廷疏荐高智周、任希古、王义方、顾胤、郭正一、孟利贞等有才干者十余人,时论称美。显庆元年(656)出为饶州(今江西波阳县)刺史。龙朔三年(663)复任东台侍郎。不久,右相李义府因罪流放巂州(今四川省西昌县),元超奏请给以乘马(旧制流人禁乘马),被贬为简州(今四川省简阳县)刺史。麟德元年(664)因西台侍郎上官仪案被株连,又被流放于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53岁时遇敕赦免,得还洛阳,拜为正谏大夫。孝敬皇帝(李治与武则天长子李弘)驾崩,奉诏为之作哀册。仪凤元年(676)三月,晋升为中书侍郎,寻同中书门下三品,开始参与宰相事务,此后“独知国政者五年”,诏敕日占数百。高宗赞曰:“得卿一人足矣!”赐良田甲第,恩礼甚隆。高宗尝携诸蕃酋长校猎,元超上疏切谏,高宗以为“忠诚显著,深纳至言。”加中大夫守中书侍郎,兼检校太子左庶子,诏为河北道安抚大使。仪凤二年诏为知内外百官考,随高宗入九成宫。遂表荐郑祖玄、邓玄挺、崔融等人为崇文馆学士。永淳元年,高宗与武则天驾幸洛阳,诏元超以户部尚书职留守长安,辅佐太子李显监国。元超于长安丹凤门外送驾时,高宗嘱元超曰:“朕留卿,若去一目断一臂,关西之事,悉以委卿。”元超克尽职守,数上疏谏太子,高宗知而称善,遣使慰问,赐物百段。弘道元年(683),元超忽患风疾不言症,太子李显令医药就第,并赐绢百匹。同年十二月,高宗崩于洛阳,元超带病赴神都吊唁。不久,加爵汾阴男,食邑三百户。元超久病不愈,加之新皇帝初立,恐自己不能容于新君,遂乞骸辞位再三,优诏加金紫光禄大夫。光宅元年十一月二日(684年12月13日),卒于洛阳丰财里之私第,年62岁。“有敕赐敛衣一袭,诏赠光禄大夫,使持节都督秦、成、武、渭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赐物四百段,米粟四百石。赐东园秘器,凶事葬事所需,并宜官给。仪仗送至墓所。”垂拱元年四月廿二日(685年5月30日)下诏,陪葬乾陵。生前著文集四十卷。
薛元超墓位于永泰公主墓(今乾陵博物馆所在地)东南约700米处,距乾陵3公里。1972年2月,陕西省文管会与原乾陵文管所对此墓进行了清理发掘。现存墓冢呈圆锥形,底径约10米,高约11米。墓室为单室土洞结构。出土文物210多件,其中以彩绘骑马俑、帷帽立俑居多。甬道及墓室内所绘壁画大多脱落漫漶不清,能看清者仅三幅,即绘于墓甬道东壁靠近墓室口的《执桨人图》;绘在甬道壁上的《执扇女图》;绘于墓室西壁的《人物》,这是一组人物画中的一个;其他人物已模糊不清。另出土墓志铭一合,盖呈盝顶形,中间阴刻篆书20字,题“大唐故中书令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薛公墓志铭”。志石长宽均84.5厘米,厚15厘米,志文阴刻,正楷书,计57行,行57字,实刻2657字,行间以阴线相隔。唐代文学家崔融撰文,曜骆寅书序,毅俊书丹,万三奴与万之抗镌刻。
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