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高宗乾陵 > 传说故事

[上一记录]  

武则天与杂技道具中幡

樊英峰,刘向阳


  杂技道具中的中幡,原是古时皇宫仪仗队里用的幡旗。幡旗是怎样成为杂技道具的呢?说起来还与女皇武则天有关。
  据说在唐朝时,武则天为了展示自己治国有方,百姓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的景象,便诏令天下百戏于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七集聚长安汇演,大庆花灯。
  有一年正月十三的晚上,长安城内,灯火辉煌,旗幡招展,人声鼎沸,鼓乐喧天,热闹非凡。武则天用完御膳,便带着宫中仪仗队和文武臣僚出来逛花灯。她一出宫门口就被吴桥“赛狸猫”表演的杠杆吸引住了,“赛狸猫”抓杆机灵似狸猫上树,姿态美如白猿献果,滑稽有趣。武则天看罢连声叫好,观众更是欢声雷动,掌声起迭如潮。
  宫廷仪仗队中有一个吴桥籍的幡旗手叫范中义。他看到家乡的节目如此精彩,竟忘乎所以,叫嚷着和观众一起鼓掌,手中的幡旗却顺风而倒,直向武则天砸来。武则天的贴身护卫宇文俊一看事情不妙,一个箭步窜上前去,人到剑出,“咔嚓”一声,把幡旗斩为两截,顺手把范中义提到武则天面前,武则天心中恼怒,本想杀了范中义,可又怕坏了自己开明大度“爱百姓而不爱身”的名声,只好下令把范中义赶出了仪仗队。
  “赛狸猫”见范中义为自己叫好而失去了饭碗,很是过意不去,于是就收范中义为徒弟,教他练杠杆。可范中义对倒幡一幕心怀余悸,练功之余,总要找一些补救措施,并对师傅教的“踢、顶、靠、勾”等动作进行改进。无意中,竟形成了一套清晰的保幡旗套路。 一天,范中义正练习保幡旗动作,被“赛狸猫”看见。便问:“你在练什么?”范中义怕师父责怪自己。慌忙答道:“我在练杠杆呀!”“赛狸猫”摇头说:“我不是怪你,刚才你练的我都看到了,很有意思。我看你就耍幡旗吧,也算咱吴桥一绝。”从此,范中义便按自己编造的套路,专心致志地练起了耍幡旗。以后他又借鉴了杠杆动作的“扛、举、托、端”等动作。不久就作为杂技节目演出了,幡旗便成了杂技道具。
  由于耍幡旗新颖独特,演出后很受欢迎。这消息传到武则天耳朵里,便降旨召范中义师徒进宫献艺。范中义怕武则天借口追杀自己,连夜逃出了山海关,开始了卖艺生涯,因范中义总想伺机回乡,所以他一直拒收徒弟。
  晚年,范中义见自己回故乡没有指望,才忍痛把幡旗技艺传与辽国弟子,并把幡旗改名为中幡,其意是“中原之帆”。他盼望着有一天中幡能回到中原,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带回故土。就这样,保中幡技艺慢慢变成了辽国民众的娱乐项目。
  直到明朝末年,中幡才传入北京。后来,有一个叫田宝的吴桥籍杂技艺人又把中幡技艺带回了故乡,并根据自己学过的棍术,创出了“幡旗火背花”、“背花后滚翻、“前滚翻蹬凳”、“顶幡对传”和“脚踢幡对传”等高难动作。随着艺人的足迹,中幡很快遍及全国,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杂技节目流传至今。今天的河北省吴桥镇也成为全国有名的杂技之乡。

唐乾陵/樊英峰,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