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俑学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始皇陵和兵马俑

(台湾)范传培


  一 前 言
  近二十年来,中国大陆古代文物陆续出土,尤其在古代帝王及贵族的陵寝中,更有惊人的发现。如湖南长沙马王堆(1)、河北满城的汉墓(2)及渭水北岸唐代昭陵、乾陵(3)的考证。但使举世震憾的,是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兵马俑的发现,这批埋藏在地下二千多年的军阵,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它不仅揭开了中国古文明的奥秘,证实了当年厚葬、俑葬的盛行,开启了我们探寻祖先遗泽的浓厚兴趣,也使得全世界对中国古文化的辉煌、灿烂、博大、悠久,再度确切肯定。
  二 秦始皇陵墓的营建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独裁专制皇帝。他十三岁即位,二十一岁加冕亲政。他继承了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世余威,在他继位的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里,以风卷残云之势,并灭了六国,统一中华,显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政治局面。
  他在位三十七年,就在公元前二一○年七月,最后一次东巡途中,病死在沙丘(今河北平乡县)。当时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为长保权位,乃矫诏位少子胡亥为太子,对皇帝之死,则秘不宣布,一直到秦始皇业已腐臭的尸体运到咸阳后,才开始发丧,胡亥也正式即位,是为二世皇帝。
  秦始皇入葬时,送葬的人相当多,可是除了少数人外,都成了殉葬品。因为二世胡亥把未曾生育子女的先皇后宫,全送到大墓里陪葬(4)。至于参与修陵的所有能工巧匠及大批刑徒,在“骊山大事毕”以后,也都全部被“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只落得个惨死的结局(5)。
  秦国有个传统的规矩,新王一即位,就预备将来的陵寝,像秦始皇的曾祖昭襄王,寿长七十五岁,在位五十六年,陵墓一定修得美仑美奂。到秦始皇祖父孝文王,五十三岁即位,只三天就晏驾了,别说来不及挖坟,就连棺木都得加工赶制。始皇的父亲庄襄王三十二岁即位,做了三年半的秦王,墓想必也未能完工。始皇初即秦王之位时,选定的墓地在渭水之南的骊山。骊山在陕西省临潼县东北,从临潼县城沿骊山北麓向东走,地势逐渐上升,过了陵地则转为下坡,山陵在这段高地上,十几里外都隐约可见。骊山一带,自古以来就物产富饶,山色秀丽,景色宜人(6),秦始皇选择这里给自己修建陵园,眼光的确不错。
  秦始皇陵冢高七十六公尺,呈覆斗状。全部人工夯筑,冢底东西宽四八五公尺,南北长五一五公尺(7),顶部是长方形。可是当年却不是这样,据《汉书·刘向传》说:“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经过长期风化侵蚀,地表自然会逐渐缩短。
  始皇刚即位不久,便整理过骊山,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天下后,那时他是四十岁,财力、人力丰沛,对以前所做的陵嫌不够宏伟气派,一定要重新设计再做。《旧汉仪》说:“始皇使丞相李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连续做了十一年,可见规模之大和工事的慎重。
  坟墓的地下工程挖得很深,曾遇到三条伏流,全用文石塞住,再用丹漆封固,下面的地层,铁器击不进去,用火烧也无效;李斯据实奏闻,始皇下诏:向旁横挖三百丈才停止(8);这三百丈可能就是地穴四周的长度。
  停灵的地下室,顶上画有天文星宿和日月,镶有明珠,地下做成立体地图,山川俱备,江海中灌满了水银,有机关使流动;棺材放在中央,棺外有铜做的椁,地上放满各处离宫的模型,以及数不尽的珍宝奇器;江海之中,还有金银做的鸭和雁,陆上有玉做的松柏,各处燃着鲸鱼油做的蜡烛,长明不息。入口处有几层玉石大门,都有弓箭机关,如有人盗墓,一接近就会触动机关,被箭射杀(9)。但是他的陵墓依然逃不过项羽的明抢和盗贼的暗偷,并放起一把大火,严重的破坏了(10)。
  三 陵园规模及遗存
  秦代手工业和科学技术都很进步,建筑材料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统一后,更集中六国技艺人才于关中,调用荆蜀木材、北山石料,以木兰为梁,磁石为门,铜水灌浆,米汁刷饰内壁,还注意到敷施色彩,所以就建筑工程技术而论,秦代有很新的发展。
  秦始皇陵园地面上,本来还有内、外城、寝殿、祖庙(11)等建筑物。内城为方形,周长二五二五公尺;外城为长方形,周长六二九四公尺(12)。明代时,内外城墙及城门还都存在,如今早已堙没,只能在断崖上看出一些土石的遗迹(13)。
  在内外城范围内,发现有两组驷马铜车及铜御手,制作极为精美,是世界上罕见的珍贵文物。在内城西墙及外城西墙南部,探查出四十八座陪葬坑,埋葬着象徵马夫的陶俑及装有珍禽异兽的瓦棺。
  陵园的外围,除发现成“品”字形三千兵马俑坑外,还发现十七座杀殉坑。死者均有棺椁及随葬品,年龄约二、三十岁,他们或身首异处,或四肢分离,或头骨中带有箭头,或上下腭骨相错,显系被索勒而亡。《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二世即位后,与赵高计议,以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颇多怀疑,恐为变;于是公子十二人戮于咸阳,十公主磔于杜。”从墓中人多数被肢解,年龄较轻和葬于始皇陵侧等情况判断,被杀者很可能是诸公子和公主。
  此外,位于陵西北角的郑家庄,发现打石场遗址。遗址上堆积大量石材、石渣,成品、未成品都是建筑石材,遗址上曾发现铁钳、桎等古代刑具。证明打制石料者,有不少刑徒。《秦始皇本纪》有“发北山石椁”的记载,当时大石运到渭水北山,全靠人力推拉,故民歌有:“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唱,万人讴,金陵余石大如(左土右区)”之说(14)。
  打石场遗址之南有公共墓地,已查出长方形墓穴七十余座。其中较小墓坑,叠压尸骨二至五具,皆屈服。盆骨略高,头骨向下,似在奄奄一息时,被强行入坑者。另一种群葬坑较大,尸骨被并列平放,十数具不等,更有上下两层者;这是埋葬修筑秦陵的劳役和刑徒的公共墓地。   
  四 地下的护陵大军
  震惊全世界的兵马俑,是于1974年3月,在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发现的。西杨村距始皇陵约一公里半,共有三个坑,经钻探及初步发掘,估计将出士兵马俑八千余件。这三个从葬坑的兵马俑以多兵种混合编组,象徵御林军为死后的秦始皇守卫陵园。三个坑的兵种组合及布局各不相同。
  最大的一号兵马俑坑,是地下土木结构建筑,呈长方形,东西长二一○公尺,南北宽六十二公尺,深四·六至六·五公尺,总面积一二六○○平方公尺。其构筑为“构驾法”,即先挖大坑,再于坑内夯筑十道承重墙。形成有东西长廊、南北边廊,及边廊间九个过洞。承重墙上面密集地排列着粗大的棚木,棚木上铺席,席上盖约三十公分的胶泥;胶泥是由细砂和石灰搅拌而成,质地坚硬,胶泥上面则是二公尺厚的封土。坑底全部铺青砖,无错缝,砖上有细绳纹,质地细而坚硬,陶质的兵马俑及木质战车,一一整齐地排列在里面(15)。
  这个浩大的军阵,最前方由二○四个战袍俑组成。横排三列,每列六十八名。为了便于奔跑,均穿着短袍,腿扎行縢,手执弓弩,背负箭囊,纳箭百余支。他们以强弓压制对方,并不进攻,所以用不着穿铠甲。后面中锋,是军阵主体,由三十八路纵队组成,面皆东向,身披铠甲或着战袍,手执矛、戟等长兵器,每四路中间,用土墙隔开,每路纵队均由步兵和驷马战车相间排列。这是战斗的主力,他们和战车编在一起,冲锋陷阵的威力,相当于现代的装甲部队。
  秦国定都关中平原,战斗中很重视发挥战车作用。每辆战车由四匹骏马拖拉,车上有三位战士,左右两边战士一手持矛、戟等长兵器,另一手扶在车辕上,车后跟着十二名士兵。中国古人有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秦兵马俑给这句话作了注脚。驾御驷马战车的御手,从颈部到手脚都披盖着细致的铠甲,严密保护;他们一丝不苟的保持驾御的标准姿势。而木质战车,却耐不住岁月的长期考验,早已朽化为灰土,只留下车轮的痕迹。
  军阵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将军俑,这是战斗的核心,他们头上戴软冠,冠上有双卷尾饰,身着两层战袍,外套铠甲,甲片很精细,肩上、背上和前胸都有花穗,花穗的多寡,代表官阶的高低,他们年龄较大,留有胡须,双目炯炯有神,注视远方,有股庄严威武而深沉的表情。
  在军队的南北两侧和后方,各有一列手持弓箭面孔朝外的武士俑,虎视眈眈地注视来自侧翼的威胁,是军阵侧翼和后翼的卫队。这种既有精锐前锋,又有两翼及殿后部队押阵,真是思虑周到,布局严谨,不愧是百战雄师。这几千个生龙活虎听命待发的卫士,配上骏马战车所排列的阵式,再度显现秦始皇当年驰骋征战的情景,也是研究古代军事学的重要参考。   
  这批驻扎在城外的军队,应该称为“宿卫军”,象徵秦始皇的护陵部队。在内城及外城里面,极可能还有更精锐的“侍卫军”和“屯卫军”,只是目前还没有被发现罢了。
  五 珍贵的秦俑艺术
  我国殷代及周初的葬制,多用人殉。以土木等材料,雕塑人像殉葬,则在春秋战国时较为普遍。以后由人俑发展到制作各种动物俑,材料也增加玉、铜、石、三彩等种类,但像秦陵兵马俑这样的形体高大、神态逼真的陶质俑,还是第一次发现。
  秦兵俑身高约一七五公分到一九六公分,原来均有彩绘,经大火焚烧及长久掩埋,颜色均已脱落,但仍可见斑斑残痕。从兵种分:有步兵、车兵、骑兵三种,步兵中包括跪射和立射式的弩兵和一般武士俑,车兵包括御手和车士。从职务分:有将军俑、武官俑和武士俑,俑的穿戴和兵器配备,随职务和兵种不同而有差异。
  陶俑服装皆窄袖短袍,特别是骑兵俑:铠甲齐腰、短袍、护腿、轻便皮靴,完全合乎战斗要求,易于上马冲杀骑射。
  从修复后的数百件陶俑来看,个个体魄健壮,容貌性格神态各具特色,面部表情更无一雷同。有宽额浓眉大眼,有薄嘴唇尖下巴,有厚耳轮薄眼皮,有些看来勇猛凶悍,有些显得骄傲神气,有些面露微笑充满自信。从脸型及表情,大概可以猜得出他们是来自那个地区。
  秦兵马俑虽然注重整体布局和头部刻划,但也不忽视一些细微末节的描写:如铠甲的坚硬,战袍的轻柔,衣褶的飘动,都给人强烈的真实感,就连鞋上的带扣,也塑造得维妙维肖。但头上的发型则是多种模样,说明秦代部队生活中,在统一原则下,仍保持种族特点和个人爱好,而发髻盘在顶上一律偏右,则是因为秦代有尚右风习。有些隆鼻高颧、大胡络腮、髭角上翘的,显然是西北少数民族形象。说明秦始皇的军队中,除了以中原华夏族为主体外,尚含有其他边疆民族;他们或任将校,或任虎贲,证明中国很早就开始了各族的融合,所以秦统一后,建立的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珍贵的秦俑艺术,使历史的真实性又再度出现。
  陶马的塑造,更成熟生动,耳如削筍直立,鼻孔大而方,两耳间分鬃外捲,尾马长而细结辫,马首有笼头,颈套铜管项圈,神态逼真,结构严谨,颇能符合解剖原理;这些马前腿如柱,后腿若弓,昂首直立,真是战马嘶鸣。陶马均与真马大小相似,高一七二公分,长二○三公分,每个重七百余斤。据研究:陶马与今日甘肃省洮合马相近,虽不耐长跑,但善于爬坡,是当时秦军所喜爱的优良马种,被训练成常备战马。
  六 繁复的陶俑塑造
  所有兵马俑均系泥塑烧制,质地坚硬,呈青灰色,制作方法是塑模并用,分作套合,然后整体烧制而成。从身躯断面可知,先做脚和腿,黏结稍干后,再用泥条盘筑成体腔;泥胎有两层,内层厚于外层;内层泥含砂较粗糙,里表抹光。制作程序大致为:头、手、臂、脚、腿、体腔和踏板分塑大样,黏结套合,是为粗胎。稍干,再进行“二次敷泥制作”雕塑:刻划衣领、衣褶纹、行縢、甲片、眼、嘴、下巴、发髻、胡须等细部,并黏贴模制的耳、鼻、甲钉、联甲等。然后再在腿表面涂薄泥一层,加以磨光,成型干燥后,进窑火烧,出窑上彩。
  陶马的制作,比陶俑更为复杂细致,工艺水准更高,马的腿、体腔、颈、头尾分作,套合黏结。除耳、绺、下巴、尾部手制外,其他部分均系模制,初胎敷泥,雕塑刻划筋腱、内褶纹、毛丝纹及马饰等;再通体涂细泥一层,打磨,使之圆润光滑。马腹一侧或两侧有直径七至十一公分的圆孔,用同样大小的陶饼嵌合,似为烧制时的排气孔,并可作黏接套合时抹平内壁的工作孔。陶制品自成型到烧结,是一个复杂过程,不仅互相影响,而且要求严格。“天工开物”所谓“水火即济而土合”,就是指成型和烧结两道工序,一定要配合得宜。
  秦俑塑造时还注意到塑像的直立重心,为了达到良好的稳定性,俑和马的成型,均遵循上实下空,下重上轻的原则。俑脚、腿实心,腹、臂中空;陶马则腿实腹空。陶俑均置脚踏板,双脚踏于一方形陶板上,用以加大与地面的接触,使重心更加稳定。这是秦俑雕塑技法上的又一特点。
  出土的陶俑、陶马,质地细腻,无明显气孔,泥层黏结紧密,不易剥落,表面光滑,通体均未变形,可见当时工艺水准,已相当高明,这是我国伟大的艺术杰作。而逼真的雕塑又涂上不同的色彩。不仅军队阵容增加威严的气氛,而且也大大增加了艺术效果。秦兵马俑的风格,对后世雕塑艺术的发展,更产生深远影响;汉唐陶马和唐三彩,便是一脉相承。而它的宏大规模和逼人气势,则是世界上任何雕塑都无法比拟的。
  七 精湛的冶铸科技
  秦代兵马俑的形状大小与真人相似,且均配备真刀真枪,使陶俑频添一股凛然生气,从三个兵马俑坑里出土铜、金、石、木、骨质等文物近万件,其中大都是实战兵器。这些兵器可分为远射兵器、长兵器、短兵器三类。远射兵器类有弓、弩、箭镞,长兵器有矛、戈、戟、钺、铍,短兵器有铜剑和吴钩等;其中以铜箭镞为最多,计有八六四二个,占绝大多数。
  铜镞主要由铜、锡、铅三种金属熔制而成。形制分为三棱铜镞、三刃铜镞、铜首铁铤镞,以三棱铜镟为主。这类铜镟放入箭槽时,一脊向上,便于瞄准。镞成流线型,阻力小,飞行时具有稳定性和方向性强的特点;因此,秦代作战常以此种铜镞为主。这些合金制的箭头,含有百分之七·七一的毒性亚铅,杀伤力很强。这种毒箭头是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发现。由此可知,秦代冶金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由于秦陵从葬皆实用兵器,所以秦亡时遭项羽浩劫,被盗去的兵器实难计算,幸被留下,又几经火焚、塌压,不仅数量少,且多残损。故发现的短兵器,仅吴钩两件和长剑一把。吴钩实际是一种弯刀,成半椭圆形,实心柄,刀身断面似枣核形,两面刃,宽二·三到三·五公分,全长六五·二公分,重二·○九斤,柄、身一次铸成。这两件吴钩是发现在两个战袍武士俑附近。
  青铜剑一锋二刃,剑身窄长有脊,身后是柄,中间有格名卫手,长九十公分。经激光光谱及X光衍射分析:其主要成分除铜外,尚有锡百分之二一·三八,铅百分之二·一八,锌百分之○·○四一,此外还有镍、铝、铁、钒、硅、锰、钛、钼、钴、铬、铌等金属微量。因此组成青铜剑的金属为十六种。此剑至今仍寒光逼人,极为锋利,再经质子X光萤光分析,发现铜剑表层有百分之一到一·五毫米的氧化膜,这层薄膜十分致密,起着良好的保护作用。经电子探针检验,氧化膜中含有约百分之二的铬。据分析,将剑放在重铬酸钾盐溶液中浸煮(16),即用铬盐作氧化剂,在剑的表面形成致密的保护层,使之不起其他化学作用,这比“越王勾践剑”硫化处理的防锈方法又提高了一步。
  在外国,一九三七年德国才发明了镀铬工艺。镀铬防锈法的普遍使用则是最近数十年的事,防锈时间一般能保持六十年。秦代青铜剑的发现,证明我国远在二千一百年前,已经开始使用铬盐氧化法,而且至今仍未失去保护作用。这无疑是我国乃至世界古代科技上的一项卓越成就,是秦代的一项重大贡献。
  八 结 语
  秦国自商鞅变法,国富民强,经济殷实,这是统一大业的基础;六国相继被灭,更集中了全国的资财和工匠,给大兴土木提供了经济条件和技术力量。严法酷刑,使百万人成为刑徒;沉重的徭役,带来大批无偿劳力。这一切,使大规模的修建成为可能。
  而秦始皇本人,又是秦国历代集大成的人物。他富有才能,有胆识,善用人,肯纳谏;采取了一整套连横破纵的方针,又能灵活地运用武力与谋略相间的策略,并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又相继采取一系列的积极措施,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推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巩固了统一的政治局面,而修驰道以利交通,筑长城以固国防,当然亦无过失,问题在于操之过急,至于大修宫殿,大造陵墓,则全属错举。
  秦始皇陵园及从葬坑的建造,规模之大,耗费之巨,无疑是前所未有。而其工期竟长达十一年,单以后三年用人七十万估算:三年共用五亿五千万工日,其中仅烧制兵马俑部分,也至少需要一百万个工日。尽管秦国再殷实富强,也经不起人力、财力长期如此耗费。而六国也因连年战乱,十室九空;秦统一后,不仅未尽力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反而强征壮丁,大兴土木,再使百姓蒙受沉重负担与痛苦,无怪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广大群众遂揭竿而起,烽火立刻传遍全国,短暂的秦王朝,随着秦始皇的寿终也就很快正寝了。
  但秦始皇留下的陵园和兵马俑,确是一笔可观的财富,大陆现在正充分利用祖先留下的这笔遗产;除将兵马俑运至欧美各大城市巡回展览外,更于1976年在一号兵马俑坑发掘原址,设立“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搭起二十二公尺高的展示大棚,尽量保持原貌。不过秦始皇陵墓最主要部分,也就是内城里所谓的“地宫”一定有更丰富的文物宝藏,尚待发掘,这一代的人手和能力,还不敢草率冒然从事,或许要留待下一代的炎黄子孙去努力吧!
  注解:
  (1)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在长沙市东郊五里牌外,是汉文帝时代长沙王第一代相——利苍的家族墓地。利苍妻子尸本,虽陈放二千一百年以上,仍未腐朽;其内部器官虽已委缩,但皮下结缔组织,仍富有弹性,纤维清楚,蔚为奇迹。另有随葬物共千余件。
  (2)满城汉摹,为中山靖王刘胜及王妃窦绾的墓。据史记及汉书记载,刘胜为汉文帝子,汉武帝之庶兄,蜀汉昭烈帝刘备之远祖。刘胜在位四十二年,死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一一三年),刘胜及王妃窦绾死时均穿“金缕玉衣”,其他陪葬品有各种铜器、金银器、玉石器、陶器、漆器和丝织品等类,共许二千八百余件。
  (3)唐代二十帝,除昭帝、哀帝葬河南外,其余十八帝陵寝在均在渭河北岸,西起乾县的梁山,东到蒲城县的金粟山,亘六县九十里,其中以太宗昭陵最为壮伟,位于陕西醴泉东北山上,开创唐代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昭陵占地二万公顷,共五个石门,大门两侧陈列“昭陵六骏”浮雕,墓园中另有一六七座陪葬大臣之墓,排列整齐,蔚为壮观。高宗乾陵周围四十公里,陵园有内外二城,参道两旁,排列有丰碑、华表、石人、石兽等石刻群。气象雄伟,规模宏大,另有参加高宗葬仪的西域诸国使节像,东西分排,共六十一尊,可惜头部均被破坏。
  (4)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曰:先皇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5)史记秦始皇本纪:“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
  (6)通考王礼考十九:“骊山其阴多金,其南多美五,曰蓝田。故始皇贪而葬焉。”
  (7)见一九七五年《文物》第十一期。
  (8)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引旧汉仪:“……使丞相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锢水泉绝之,塞以文石,致其丹漆,深极不可入。……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其旁行三百丈乃止。”
  (9)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及北魏郦道元《水经·渭水注》。
  (10)北魏郦道元《水经·渭水注》:“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槨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灭。”
  (11)礼记月令寝庙疏:“二世元年,下诏增始皇寝牺牲及山川百岁之礼,又尊始皇庙为帝者祖庙,”
  (12)见一九七五年《文物》第十一期。
  (13)明都穆骊山记:“秦始皇陵内城周五里,旧有四门,外城周十二里,其址俱存。”
  (14)见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引“博物志”。
  (15)见一九七五年《文物》第十一期:“临潼县秦俑坑试掘第一号简报。”
  (16)见朱寿康“揭开古剑不锈之谜。”
  (原刊台湾《历史教学》创刊号)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