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兵马俑的几个问题
王 恺
秦汉兵马俑共发现了三处,即西安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以下简称“秦俑)(1),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西汉彩绘兵马俑(以下简称“咸俑”)(2),徐州市东郊狮子山西汉兵马俑(以下简称“狮俑”)(3)。这三批兵马俑性质相同,皆为墓葬的组成部分。其埋藏方式、俑坑建筑、放置形式、俑的种类、服饰及彩绘、思想内容及制作方法等殊有差异。
一、俑坑概况
秦俑系秦始皇陵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陵之东侧,西距外郭城墙1225米。由四个俑坑组成,以一号坑最大,长达230米,宽62米,呈长方形,其他三坑分别为曲尺形、方形及凹字形。除四号坑不葬俑外,余皆置俑,以一号坑最多。三个俑坑共葬有车兵、骑兵、步兵及战车等约7000余件。它是秦王朝所拥有军队的缩影。
咸俑据考证为西汉大将周勃或其子周亚夫之墓的殉葬品。两座墓(M4、M5)已于70年至76年发掘,被盗严重,M4还遭火焚。墓室为木结构,墓上有封土。墓道皆为曲尺形,四号墓向南,五号墓向北,在四号墓南约70米有两排陪葬坑,两两相对,共五排,计l0个坑。中间有一南北砖坑,坑中发现有车马冥器,似为象征性车坑,葬车三辆(一说葬车一辆),十个俑坑,分别葬骑、步兵俑。前四个出土立俑1965件,后六个坑出骑俑583件(4)。在四号墓之墓道上及其墓道口西侧发现七个殉葬坑,计有车马坑三个,其它葬坑四个。四个车坑(包括俑坑中间的一个车坑),共葬有十八套车。皆为木质车辆。咸俑坑的骑兵、步兵及车马,再现了西汉强大的军事力量,它是西汉皇室军队的缩影。
狮俑可能是西汉封国某一代楚王墓葬的组成部分。计有三条东西各长28米,南北宽约2.2米的站立俑坑,一条南北长28米,宽1.6米的警卫俑坑和二条东西骑兵俑坑(其中一条1981年被破坏)组成。已清理一、二号俑坑(两坑皆稍遭破坏),每坑葬俑各分前后两段,共出土各式陶俑2300余件,六个俑坑估计可葬俑4000件左右。这批陶俑,目前仅在一号坑东段前端发现一辆指挥车。这支军队的出现,证实了西汉封国的地方政权,除拥有广阔的地域外,还拥有自己的军事武装和卫戍部队。
二、俑坑建筑
兵马俑坑的建筑,比较清楚,但又各不相同。除形制不同外,结构形制亦不一样:
秦俑坑是先照坑形挖成深约5米的土坑。在土圹之四壁筑夯墙。土圹中间夯筑成一条条过洞与过洞之间的隔断墙。在坑的四周及隔墙的左右两边每隔1.4米立一根木柱。木柱的下端以长方形木作地栿,上端承托着纵横的枋木,从而构成井口枋形的木框架。在木框架及隔墙的上面密排着棚木。棚的上面依次覆盖着席子、胶泥土(或红土)、黄土,形成坑顶,坑顶高出原地表约两米,坑的底部以青色条砖铺地,从砖地到坑顶的内部空间高度为3.2—3.8米。把陶俑、陶马及木车放进俑坑后,即把四面的门道用立木封堵,这就变成了封闭的地下建筑。
咸俑则为土洞式的葬法。其作法为:根据设计要求挖成长方形竖井式地穴,然后向西或东掏洞,把俑放入洞内。竖穴最大者长3米、宽l米;最小者长2.65米、宽0.98米;深度也不相同,最深者2米多,浅者不足1米。所掏洞穴,最大者东西长5米,南北宽2米余;最小者东西长l.3米,南北宽l.65水。一般说,大洞穴放置骑俑,小洞放置立俑。骑俑最多的一坑葬十一排,每排十一件,共121件;最小的坑仅葬47件;立俑最多一洞葬俑300余件,最小者100件。
狮俑坑的建筑与秦俑、咸俑不同,为口大底小的竖穴式葬坑,其作法:在选好的地点挖成长条形竖井,长约28米,因坑口已被破坏,现宽2.2米,底宽1.1—1.4米,残深0.4—1米,底和壁稍加修正即行葬俑。各坑俑分前后两段,每段葬俑多少不一,疏密不等,陶俑排列不严格,站立俑每排多者10件,少者仅有4—5件;坐俑每排有8件者,也有5件的。排列最密集的是二号坑西段,置俑830余件,最疏者为二号坑东段,约600件。置俑种类亦较复杂,各种俑为无规律的放置,这可能与葬俑匆忙有关。
三种俑坑的不同建筑,似反映了时代或地域特征,也可能是死者财力或地位不同所造成的。
三、俑坑的性质及主题
从俑坑与墓葬的关系看,三组陶俑皆系墓葬的组成部分,这是它们的共同性质所在。
俑坑的形制与陶俑的放置形式各不相同。秦俑为军阵,为实战前的兵力布置。而咸俑似为位于神道两侧的仪卫,该神道可能为第四、五号汉墓所共有;亦有人认为是军阵(5)。它可能同于唐、宋、明、清各代墓前神道上所排列的石翁仲之类,只不过是埋于地下的军队而已。狮俑与秦俑、咸俑皆不同,它似位于神道上,从俑的排列形式,俑的外部形态及跪坐俑的存在,疑为“军队为死者送葬或祭奠”的场面。但是,三条东西步兵俑坑,每坑俑皆面向西,且每坑葬俑分前后两段,又似为三路纵队六个方阵的队形,其后(东侧)的南北俑坑,葬俑仅十余件,又只有一种类型,究竟是何种题材,还有待对墓葬的发掘及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关于秦俑坑的主题。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曰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其形式为“军阵”(6);二曰为表彰统一全国的军功所树的纪念碑式的“封”,它与秦始皇陵无关(7);三曰为送葬的俑群(8)。我们认为,秦俑坑是秦始皇陵一个组成部分,它所反映的主题是军阵,而且是临战之前的军阵,即阵已布好,专候主帅一声令下,千军万马立即出动,浩浩荡荡,冲入疆场,歼灭顽敌。
四、关于骑兵部队
在我国马匹用于军事,首先始于北方游牧民族,约在春秋时代传入中原。公元前664年,齐桓公救燕,“破屠何而骑寇始服”(见《管子·小匡篇》)。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下令赵国“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9)。春秋时期成书的《孙子》未载有关于骑兵之事,而战国时期成书的《吴子》已有了论述。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提出“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10)的用兵原则。
春秋战国至西汉初年,中原地区战争频繁,诸侯割据,五霸争雄,生产受挫,经济萧条,养马业受到阻碍,骑兵这种比较先进的作战工具发展缓慢。骑兵成为一种重要的军事力量,大概是在西汉文、景之后。此时在汉军中已设有专门管理骑兵的官吏,如车骑将军卫青、骁骑将军李广,骠骑将军霍去病、骑将军公孙敖及轻骑校尉等职。秦俑坑出土骑兵俑116件,约占百分之一点六,是一个很小的比重;咸俑有583件骑俑,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二,这当是汉军中骑、步兵的结构比例;狮俑坑的骑俑坑尚未发掘。但是,1981年底,徐州骆驼山砖瓦厂在采土时破坏过一个骑俑坑,坑东西长约4米,南北宽约3米(位于新发现的骑俑坑西约2米),损坏各式骑俑200余件;新发现的骑俑坑,东西长约12米,南北宽约3米,估计葬骑俑数量不会太少。
五、战争形式的变化
秦俑、咸俑及狮俑,代表了三种军事力量。秦俑是“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统一全国的雄兵百万的缩影。有战车模型约130辆,骑兵的鞍马116匹,车兵、骑兵和步兵近7000人。是一支车、骑、步伍兼备的军队。从一号坑的布置看,是以战车为主、步兵为辅的作战军阵。似可证实,在秦之前战争形式主要是车战。至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已发展到车、骑、步多军兵种联合作战的战争形式。说明秦代后期,车战已经退化,骑兵已有所发展。
咸俑及四、五号汉墓,出土骑兵俑583件,站立步兵俑1965件,盾牌模型410件,鎏金车马饰1110余件。但在立俑中不全为步伍,有一部分属于乐俑。该地所出土之车,与步、骑俑同出者,原“报告”未作报导,只说“在砖坑内发现有鎏金铜饰、弩机、车马饰”,汉墓“简报”中提及65年出土的一车坑(即砖坑),而田旭东同志在《略论秦汉时期军队的发展—秦俑与杨家湾汉俑军阵的比较》一文中说:“战车坑仅一个,内有战车三辆,排在由步骑兵组成的两列十个小方阵之间,可能为指挥员所乘之车。”看来该坑并未出有拉车的陶马和驾御战车的御手陶俑,似为以铜质车马冥器而代之;墓葬简报言,M4出陪葬坑和随葬坑七个(K1—K7)。K7祭祀坑,K1、K2、K3用具坑,K4、K5、及K6为车马坑。K4坑内放置两套车马,每辆车配有三匹马。前一辆车较小,马也小,马头上有铜面饰;后一辆车较大,马也大,车轮直径80厘米。车后立两个彩绘俑,俑佩宝剑,两手合拢放在胸前。……奇怪的是一匹马只有头而无肢体,且置于旁边。K5内“放五套车马,由于木朽砖塌,车马及人俑被压坏。”……一号车无伞盖,单辕配四匹马。……此坑出土车马饰及武器187件。”K6内“置八辆车,分南北两排,每排两辆为一组。其中有车盖的四辆,四匹马的四辆,二匹马的两辆。现以八号车为例,……车上站一人,着白袍,手持宝剑,车后二人,持戟拉弓相随,……车左骑外尚留箭囊,内装五枝铜箭头,箭杆长3.5、直径0.5厘米。此坑出土铜、铁、骨制的车马饰及武器467件”。总之,四个车马坑,葬车十八辆,有以铜质车马饰象征的指挥车三乘,有漆质模型15辆,其中有四匹马拉的,也有三匹马拉的,还有二匹马拉的车。这些车有大有小,其上多立军吏俑,马车也多有伞盖,看来这些车辆主要是将军们乘坐的指挥车。
狮俑目前只发现了一辆车,为四匹马拉一乘木(漆)质车辆,车朽,仅存漆木残迹。车上站立一陶质官吏俑,着长袍,双手拱于胸前,左胁下佩剑,木质,仅存斜孔。该车是一辆指挥车。
从三批陶俑出土车辆的情况看,秦俑所出车辆主要是战车;而咸俑虽出土18辆车,但多为指挥车、辎重车或一致出行所乘之车;狮俑仅有一辆指挥车。从而可以看出,战争形式在秦之前以车战为主,到了秦代,不仅战车、步兵,而且有用于战争的骑兵部队,并进行联合作战;汉代战车已很少见,代之而起的是骑兵部队。其战争形式主要是以步、骑兵相配合,车辆主要用于指挥和运送给养,而大部分则用于出行代步的交通工具了。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及壁画中,反映战争场面的图像,很少见有战车,仅见指挥车(如《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图版壹)。但绝大部分为车马出行的壮观场面。
六、陶俑艺术
三批陶俑在艺术构思、雕造技术及服饰特征上各具特色,有共性,亦有个性。通观各俑可以看出,“汉承秦制”,在陶俑制作上也证实了这一点。汉俑是吸收了秦俑的某些特点而发展起来。
秦俑规模庞大,与真人真马相似,多达七千人马的雄壮俑群,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这是秦代艺术大师们投其秦始皇“好大喜功”的爱好而设计出来的浩瀚工程。它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
秦俑系陪葬品,属上层建筑,它必然要反映秦朝这个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兴盛景况。统一天下,“续六世之余烈”。秦俑的设计者们,必须顺应这个时代潮流,遵循秦始皇的志向,为秦政权服务。所以,他们要表现秦始皇的军功、统一全国的壮举和秦军的强大。因而,选择了表现秦军组织严密,阵法宏阔,组织得当,博大凶悍的阵容;在个体表现上,要表现秦军将士身健体魁,雄武善战的状态和气质;在群体表现上,要着意刻划秦军勇猛强劲,“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官兵士气。
对秦俑主题思想的研究,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其一,秦俑显示了“秦政权的巩固和强大无比”,“显示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生气勃勃的斗争风貌和作为上升时期地主阶级的理想”,从俑群可以看出“威武愉悦”,“开朗机智”、“安静坦然”、“非凡的神态”、“超人的大勇”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雄气概”。总之,它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主题(11);其二,认为“秦俑这组大型群像的风格基调是沉郁、压抑和悲凉的”。反映了“昏惨惨黄泉路近”的时代色彩。看“那髭须直立,双唇紧锁的军吏俑,神色严峻,情绪愁沉,眉宇间流露出一种无可名状的忧愁”。普通士卒“有的两颊尖削,目光呆滞,一幅欲哭无泪之相;有的双眉立竖,两眼圆睁,似乎对秦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表现出无言的抗争;有的头部低垂,双眸半闭,完全是一幅在秦军严刑峻法的威慑下被迫从命、战战兢兢的神态;有的则神思怔忡,凝视空茫,活现出在历经沙场、九死一生之后,对前途悲观绝望的心情,”显示了在这个时代里“人民的种种矛盾心情和悲愤情感,表现了人民的心声和呐喊,具有深刻凝重的思想内容和时代特征”(12)。
我们认为,秦俑的设计者们,在设计这一庞大的艺术俑群时,其指导思想是明确的,即以写实的手法,把“消灭六国”统一中华的强大军队反映出来,不仅有群体,而且有个体;不仅有军队结构,而且有官兵关系;不仅有军阵,而且有阵法;不仅有秦军的装备状况,而且有战车、骑兵和步伍联合有阵的形式等,力图把这些用泥巴作成“军队”,赋予他们“血肉”、“生命”、“灵魂”,使他们“永久”担负起保卫秦王朝的使命。所以,它们的主导思想是积极向上的,否则,是难以通过实施的。诚然,七千件庞大的泥塑个体,靠少数匠师在短期内来完成是不可能的,它必须数以百计、千计的艺术匠师们通力合作、共同劳动,同时,又必须依据统治者为他们提供的模特儿进行创作。众多的作俑工作,由于技艺不等,境遇不同,思想不一,对工作的态度也不会一样。必定有积极工作者,也有被迫的消极工作者。但是,他们慑于秦王朝的苛法严政,不得不去完成这项“使命”。因而,生产的作品也不一样,有优有劣,有好有坏。在一些作品中不可避免的会反映出作者的心声。那些对秦王朝统治不满者,怀有敌意者,也会在作品中流露出来,使作品阴郁等等。但是,这种“藏私”不能太露骨,否则会遭致杀身之祸。总之,秦俑群的主导思想是“向上”的,但具体到某些个体来说,就不一定能完全忠实地反映这一主题了。
咸俑和狮俑,时代相近,皆为西汉早期偏晚作品,因其墓主人地位不同,地域不同,俑群的设计和制作不同,反映的主题也不相同。咸俑较明快,队伍齐整,俑类动作较大,有执械步伍,又有军乐队伍,执兵持盾,装备整齐;骑兵在马上抖缰持械,马匹张口躜蹄,瘦削精神,反映出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狮俑表现阴郁,动作比较缓慢稳健。部分有悲哀之象,这可能与楚国的“葬俗”、“礼仪”有关。西汉楚国,第一代楚王(元王)刘交,好文学,重礼仪,直接影响以后各代(13)。陶俑的设计者,很可能受到世俗之影响而设计的。所以俑的外部形象多虔诚而静穆,无较大的动作,不仅有站立俑,而且有跪坐俑。俑群对主人的死表现了极大的悲痛。
咸俑和狮俑在个体形态上亦有差异。咸俑仅有骑兵和站立两种,而狮俑除有以上两种俑外,还有跪坐俑。咸俑的特点是面方而圆,额阔而唇厚,体魁身健,而狮俑则清秀体盈,面部上宽下窄,有俊俏典雅之姿,这些特征,反映了俑类的地方特点。咸俑表现的是关中人,而狮俑所反映的则是东夷人的外部体形。
秦俑和汉俑虽系两个时代,但是,“汉承秦制”,在俑类造型上也有某些共同之处。秦俑多站立,汉俑亦以立俑为主;秦俑多穿长服,汉俑亦皆着长服;秦俑披甲者较多,汉俑亦如是;秦俑有不少梳辫、“科头”,而汉俑亦有发辫、发髻俑;秦俑的骑俑额发中分,而汉俑承袭了这一特点;秦俑施彩绘,汉俑也绘彩。所不同者,秦俑体大,汉俑体小;秦俑以写实为主,汉俑多写意特征;秦俑制作以雕塑为主,模制为辅,而汉俑以模制为主,手工修理为辅;秦俑重车战,汉俑重步骑。从发展上看,秦俑多“科头”兵,而汉俑多戴盔;秦俑骑兵牵马而立,汉俑则跃居马上;秦俑皆站立或蹲射姿态,汉俑已出现了跪坐形像等。
秦俑的发现,改变了我国雕塑艺术在世界美术史上的地位。秦汉兵马俑是用艺术的手法来反映军事题材的作品,其技艺之精,数量之多,题材之广,场面之大,在世界美术史上也是少有的艺术杰作。
注解:
(1)秦始皇陵秦俑考古发掘队《临潼秦俑坑试掘简报》,《文物》1975年11期。
秦俑考古队《秦始皇陵东侧第二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文物》1978年5期。
秦俑考古队《秦始皇陵东侧第三号兵马俑坑清理简报》,《文物》1979年12期。
(2)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咸阳市博物馆《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出土大批西汉彩绘陶俑》,《文物》1963年3期。陕西省文管会、省博物馆、咸阳市博物馆杨家湾汉墓发掘小组:《咸阳杨家湾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10期。
(3)简报将于近期在《文物》发表。
(4)关于陶俑出土情况,两“简报”说法不一。陶俑“简报”说“立俑出于南边四个坑中,共约二千件”,“骑马俑出于北边六个坑中,共580件”。汉墓“简报”则说“陶俑作五列四行排列,前三列六坑为骑兵俑,后二列四坑为人俑”。不知熟是。
(5)田旭东《略论秦汉时期军队的发展—秦俑与杨家湾汉俑军阵的比较》,《文博》1985年2期。
(6)《秦始皇陵兵马俑》,文物出版社1983年出版。庞齐:《观秦俑,谈方阵》,《文博》1985年1期。
(7)林剑鸣《秦俑之谜》,《文博》1985年1期。
(8)黄展岳《中国西安、洛阳汉唐墓的调查和发掘》,《考古》1981年6期。
(9)《史记·匈奴列传》。
(10)《孙膑兵法》。
(11)袁仲一《秦俑艺术初探》,《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2期。闻枚言、秦中行:《秦俑艺术》,《文物》1975年11期。秦中行:《秦始皇毁灭文化论可以休矣——评临潼出土秦俑的艺术成就》《西北大学学报》1975年3期。北京汽车制造厂工人理论组、中央五七美术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略论秦始皇时代的艺术成就》,《考古》1975年6期。
(12)张文立、吴晓聪《秦俑主体思想试探》,《陕西省文博考古科研成果汇报会论文选集》。
(13)《汉书·楚元王传》。
(原载《文博》1987年1期)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