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地宫之谜
刘云辉
关于秦始皇陵地宫的结构,不但是我国考古学家们、历史学家们非常关心研究的对象,而且在国际上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其深入程度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例如一九八五年英国爱丁堡市中学生智力竞赛的一道重要试题是:用文字描述或采用绘画表示秦始皇陵地宫结构。其获奖作品在爱丁堡市博物馆展出,竞赛组织为获奖者提供一次到中国西安旅行的经费。国际上一些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对探索秦始皇陵地宫结构的兴趣更浓,例如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在丁肇中教授领导下的三名科学家陈明(—Min Chen)、戴维·勒基(David Luckey)和罗纳德·罗(Ronald Rau),他们在一九八四年十月三日出版的第九号《谈论》(Version)杂志上,发表了一封建议信,建议“成立一个多学科的工作队,不用物理发掘的方式,而是使用现代的非破坏性的技术,勘测和探查位于中国西安骊山的秦始皇陵”。其后这三位科学家又合著了《应用于考古学的非破坏性探测和层析X线摄影学》一篇论文,刊于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五日出版的第六号《谈论》杂志上,文章进一步论证了他们建议的可行性。论文中推测秦陵地宫中有直径为25米的青铜环状物。一九七八年四月号的美国《全国地理》杂志,曾发表过一位美国学者写的题为《中国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文章,介绍了秦始皇陵东侧兵马俑的发现,文章中又附了一张杨先民绘制的秦始皇陵地宫结构的想象图,许多到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参观的中外游客,除了欣赏兵马俑之外,每要询问有关秦始皇陵地宫情况,虽然秦始皇陵尚未发掘,但考古工作者及有关科研部门却做了大量的钻探调查工作,我们可以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秦陵地宫结构做出合理的推测。
在历史文献中首次记载秦始皇陵地宫的是汉代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著的《史记》。其次便是东汉时代著名的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以及汉代人著的《三辅故事》、《三秦记》,北魏的郦道元的《水经注》,《通考·王礼考十九》引东汉卫宏著的《汉旧仪》等。这些文献,应首推司马迁的《史记》最为可靠。司马迁是以严谨而著称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所记的历史事实,被大量的出土文献所证实。比较典型的是商王世系,在甲骨文未发现时,有人曾怀疑《史记》中的商王世系的可靠性。后来殷墟甲骨的发现,甲骨上商王世系与《史记》所记完全一致。另外,司马迁的祖先多人曾在秦国做过官,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为汉王朝宫廷中的太史令。秦始皇陵地宫的构造当时虽属绝密,但秦王朝宫廷中必有档案记录。因为《汉旧仪》指出秦陵地宫是按所谓的“章程”进行修建的。其章程就是施工图纸。修建秦陵必然会绘制象中山国国王陵类似的“兆域图”。当年刘邦率兵一攻入秦国首都咸阳,就令萧何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1)。因此汉王朝应掌握秦始皇陵地宫构造情况,司马谈有资格接触这些机密档案。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著《史记》,也有可能比较详尽的了解此类机密。因此,《史记》中对秦始皇陵地宫记载,其可靠性当是最高的。《史记》之后的历史文献对秦始皇陵地宫的描述其主要内容与《史记》是相同的。可以说它们是来源于《史记》的。
现在我们逐一论述分析。
根据考古调查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上穴是呈近似方形,东西宽485米,南北长515米,总面积达249775平方米(2)(合374.66亩),相当于凤翔秦景公墓上穴面积5300平方米的47倍还多,这样大的墓穴,是古今中外历史上任何人的墓葬都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的。
秦陵地宫究竟有多深呢?《史记·秦始皇本纪》说是“穿三泉”,《汉书·楚元王传》说是“下锢三泉”,《汉书·贾山传》又说是“下彻三泉”,《汉旧仪》为“已深已极”或曰:“深极不可入。”首先看“三泉”的含义是指什么?《史记正义》引颜师古云:“三重之泉,言至水也。”笔者以为“三泉”就是指第三层地下水。“穿三泉”就是指掘到了第三层地下水。秦陵附近的水文资料表明第一层地下水距地表为16米,第二层和第三层水距地表是多少,目前尚不能肯定,另外两千年前的地下水位和今天的水位还不能完全等同,因为地下水位还在发生变化。虽然如此,我们还可以根据有关资料做出比较接近实际的推测。已经发掘的凤翔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大墓,墓穴深度为23米,秦景公比秦始皇早三百余年,但秦景公只是诸侯国君,而秦始皇却是一名帝王,因此,秦始皇陵的深度无疑会超过个数字。咸阳杨家湾的西汉大墓深度为26米,其时代虽晚于秦代,但只是一名大臣(或将军)的墓葬,因而,亦不能与秦陵相比。据长期从事秦陵地区考古调查的程学华先生透露:目前秦陵地宫已钻探到26米深,但仍是人夯筑的夯土层。这说明秦陵地宫最浅也在26米以上,陈明等三位科学家在他们论文中推测秦陵地宫的深度为500米至1500米,其理由是依据汉代末年修建的龙首渠深推测的。笔者以为这个推测不能成立。龙首渠修建时代已比秦陵修建晚近二百年,且龙首渠深40余丈只相当现代90多米。其实另有一些更具说服力的材料。如湖北大冶铜绿山发现的战国时期的古铜竖井深度已达50米(3),而且解决了通风、排水等问题,它说明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能掘入地下50米的技术。而《汉旧仪》中所说秦陵地宫“已深已极”,正反映了修凿秦陵地宫是将当时最高技术水平完全发挥出来了。修建始皇陵使用最优秀的工匠,应用最先进的技术这是不难理解的。另外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代:“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秦始皇帝对其以很高的礼遇,为其筑女怀清台。她完全有可能向秦始皇提供向纵深处开凿的技术(4)。根据上述材料,可以推测秦始皇陵地宫的深度,最少在50米以上。确切的数字,只有靠发掘秦陵才能获得。
既然秦陵地宫已经深至50余米,或曰“三泉”,那么,随之就会产生一个工程技术上的问题,这就是采用什么方法去堵塞地下水呢?《史记·秦始皇本纪》认为是:“下铜而致椁。”《史记·集解》徐广曰:一作“锢”,锢,铸塞。这说明是采用冶铜铸堵渗水之处。《汉旧仪》又认为:“锢水泉绝之,塞以文石,致以丹漆。”这说明除用铜堵之外,还塞以文石,且又涂丹漆。“文石”又叫霰石,其化学成分为碳酸钙(CaC03),丹和漆都是涂料。丹又称为朱砂,新发现的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地下宫宫壁等处亦是先涂漆而后涂朱砂,涂丹漆的目的在于防潮(5)。《汉书·贾山传》亦认为秦陵地宫地下水堵塞是:“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综上简述,我们就可知秦陵地宫地下水是先用冶铜锢其内,再塞以文石,其次涂漆,最后涂丹。
秦陵地宫即墓穴的形状如何呢?从已发掘的秦景公、曾侯乙、马王堆等大型墓葬看是呈阶梯状的斗室墓穴。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是以山为陵当属另一种情况。估计秦始皇陵也可能是呈阶梯状的斗室墓穴。但是,战国晚期的关中秦墓已经出现了洞室墓,秦始皇陵东侧的上焦村秦代墓葬有6座也是洞室墓,更何况《汉旧仪》中又有一段记载秦始皇命令修陵时“旁行三百乃止”。因此,我们还不能排除采用洞室的可能性。如果诚如《汉旧仪》中“旁行三百丈”,那么,秦陵地宫下部的面积就会大得令人十分震惊。
秦陵地宫的顶部可能是什么形状呢?这要从我国古代的宇宙观谈起,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就产生了“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天穹就如一个斗笠盖在上面,大地则象一个倒扣的盘子。秦陵地宫的顶部应是模拟天穹,我们从秦代艺术每每竭力模拟真实的特征来分析,秦陵地宫顶部的结构尤其是主宫室的顶部应为拱顶式。但从目前考古资料看,拱券技术的应用始于汉代,文献资料亦是如此。如汉昭帝平陵:“石拱墓穴十二尺,长二十五尺”(6)。考古上尚未发现秦代采用拱券技术的例子。但是新技术的诞生都往往比文献记载的要早一些。从行为学的观点看,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和力量。新技术的产生一是靠技术的积累,二是靠时代的需要。因此,我们说秦陵地宫的主宫室顶部很有可能为拱顶式。
宫观百官奇器珍怪都指什么呢?宫观,是指模拟秦始皇生前主要活动的宫殿台观,如阿房宫、咸阳宫等,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地宫主侧宫室竟多达19个,由此可知秦陵地宫中必有主侧宫室。百官当是指在地宫中有三公九卿文武官员的形象,至于用什么材质制作的,史无明文。奇器当是指用珍贵的材料制作的精美的器物。珍怪其中怪一般是指兽类。珍怪可理解为珍贵的动物。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用活的珍贵动物直接埋入地宫之中,另一种可能是用陶土或其它材质塑造的动物。
机弩矢是什么呢?所谓“弩”是指在弓臂上配置弩机的弓,机弩矢是当是指用机械控制弩射矢。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是指将水银置入相互作用的机械中,让其循环往复,以表现百川江河大海中的水流动。《水经注》说:“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县地理之势。”水银在常温下呈液态的物质,用其表示流动的水,在陵墓中置入大量水银,并非秦始皇陵。据《姑苏志》记载“虎邱山下有吴王阖闾冢,铜棺三周,水银为池,金银为地。”又据《史记·齐太公世家》正义引《括地志》云:“齐桓公墓在临菑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上……晋永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古代帝王为什么要在墓穴中置入大量水银呢?这是因为古代大兴厚葬之风,帝王墓中陪葬奇珍异宝不尽其数,为了防止后人盗掘,故置大量水银,因为水银易于挥发,其蒸气有强烈的剧毒,要进入墓穴盗物,水银蒸气就会毒死盗墓者。秦始皇陵中置水银除模拟百川、江河、大海之外,防止人盗掘,应是其重要原因。
上具天文是指什么呢?这当然是指在宫室的顶部模拟“天文星宿之象”,但当年究竟都模拟了什么星宿呢?要大致弄清这个问题,必须首先了解秦代对天文星宿认识到何等水平。从文献上看,成书于公元前二三九年的《吕氏春秋》中已有“二十八宿”(7)的具体名称和方位。但是完整的二十八宿的记录并非始于《吕氏春秋》。一九七九年在湖北随县发现的战国初年的曾侯乙墓中,在其陪葬品漆箱拱形盖上就有二十八宿的图象。其名称与后代的基本一致(8)。在战国初年就已有两象与二十八宿相配,那么,秦代二十八宿与四象相配是不会有什么问题了。秦代的天文知识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秦都咸阳的扩建亦是按照天文星宿位置对应分布的。如“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制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三辅黄图》)。又如“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因此,秦陵地宫主宫室顶部当有比较精确的天文星宿图象。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亦曾指出:“在古代墓中配置天文图象,似起于秦代。《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皇墓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当是在墓室顶部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今日临潼始皇陵中”(9)。根据上述理由,我们可以推测秦始皇陵地宫主宫室顶部正中应有斗星,围绕斗星一周应有《吕氏春秋·有始览》中的二十八宿:“中央曰钧天,其星角、亢、氐。东方曰苍天,其星房、心、尾,东北曰变天,其星箕、斗、牵牛,北方曰玄天,其层婺女;虚危、营室。西北曰幽天,其星东壁、奎、娄。西方曰颢天,其星胃、昴、毕。西南曰朱天,其星觜*、参、东并。南方曰炎天,其星舆鬼、柳、七星。东南曰阳天,其星张、翼、轸。”另外,二十八宿还应有与之相配的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也应该有扶桑、桂树、太阳、月亮、金乌和玉免的形象。
下具地理,应是指模拟地理概貌及秦统一中国之后的行政区划,即三十六郡的位置。《三秦记》中说:“始皇冢中以夜光珠为日月……昼夜光明。”这一点是否可信,还值得探讨。历史上记载与传说的“夜光珠”很多,据研究:“夜间会自行发光(磷光)只有罕见的特种钻石、萤石粉红色的水晶及更罕见的冰晶石,当这些宝石和玉石中含有某些特殊杂质时,阳光曝晒使其电子跃进,到夜间电子回到原来的位置释能而放光”(10)、这说明夜光珠的确是存在的。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否定秦陵地宫中有夜光珠的记载。
人鱼膏是指什么鱼呢?《史记·正义》广志云:“鲵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出伊水。”《异物志》云:“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据材木入。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据此可知人鱼就是俗称的“娃娃鱼”。学名为“大鲵”。但另有文献则认为是鲸鱼,如《太平御览》八七〇引《三秦记》:“始皇冢……燃鲸鱼膏为灯”。陈明等人的论文后附录的司马迁著作评注中亦认为:秦陵地宫中是用鲸鱼脑油制成的蜡烛,并认为这种蜡烛的能量为每小时可燃烧7.78克。每立方米的鲸油可以燃烧5000天。
最后再谈秦陵地宫的墓道情况,在商代,天子的陵,一般都是呈亚字形,即在墓室的四面都有长斜坡墓道。在古代墓道的多少和长短都是身份的尊卑等级高低的反映。如秦景公墓就只有东西向的两出墓道(其中西墓道长84米,东墓道长156米),秦景公的墓穴虽然很大,但不能用四出墓道,因为他的身份只是诸侯国君而不是天子。秦始皇陵的墓道本应是四出墓道,但目前只在东、西、北三面发现墓道,南面是否有尚不能肯定,还有待于考古钻探工作的继续进行。
我们相信,秦始皇陵地宫的奥秘,总会有一天被考古学家们彻底揭开。
注解:
(1)《汉书·萧何传》。
(2)袁仲一《从秦始皇陵的考古资料看秦王朝的徭投》,《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集刊》第三辑。
(3)姚喁冰《建国以来考古事业的十项重大成就》,《文史知识》1985年第1期。
(4)陈明等《应用于考古学的非破坏性探测和层析X线摄影学》,《谈论》1985年第6号。
(5)白建钢《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大规模地下宫被打开》,《光明日报》1986年10月11日第1版。
(6)《三辅黄图》。
(7)二十八宿是我国古代在观象授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对日、月、金、木、水、火、土五星运行及位置作系统观察,绕天一周选取的星座。
(8)郭德维《曾侯乙墓漆笏上日、月,伏羲、女祸图象试解》,《江汉考古》1981年第1期。
(9)夏鼐《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星象图》,《考古》1965年第2期。
(10)奕秉璈《葡萄美酒夜光杯》,《光明日报》1986年7月6日。
(原载《文博》1987年第1期)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