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园布局结构渊源浅谈
尚志儒
秦始皇陵园的布局结构是陵园监造者们精心设计的产物。由现有的考古资料看,秦始皇陵园的设计蓝图主要由城墙、城门、地宫、封冢、寝殿、陪葬墓、陪葬坑(兵马俑坑、马厩坑、珍兽坑、铜车马坑)等部分组成,虽然,由于农民起义军的进逼而使“骊山之作未成”(《汉书·楚元王传》),但从总体上来说,始皇陵园的各项工程大都已经完成,即使有个别工程未能按设计要求竣工,也应近于尾声。因此,这座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宏伟壮观的封建帝王陵园留下来的那些历史陈迹,基本上体现了监造者的设计意图。自从一九七四年始皇陵园内的兵马俑坑被发现以来,已有一些同志对、始皇陵的布局结构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尚有不少问题没有涉及或有失误。值此秦俑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之际,笔者不惴浅陋,就始皇陵园布局结构的渊源问题谈几点粗疏看法,以就教于各位专家。
从某种意义上讲,秦始皇陵园是中国历史上结束了数百年分裂局面之后出现的第一座带有统一标志的历史丰碑,也是中国社会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大帝国创造的奇迹。因此,它的设计、建筑集中国古代陵墓制度之大成,创造出崭新的陵墓格局,奠定了以后两千多年来帝王陵墓制度的基础。始皇陵园的出现,在中国古代陵墓制度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考察秦始皇陵园的布局结构,可以清楚地发现,陵园的设计者既“写放”关东诸侯王的陵墓结构,又吸收了秦国都城的布局,尤其是以秦先公的陵墓制度为基础,并将三者融为一体,建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墓——秦始皇陵园。
秦先公之葬地,虽然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末尾有记述文字,但除个别者外,我们一点也不知道那些地名是今天的什么地方。根据目前所知道的考古资料,秦自德公居雍,至献公迁居栎阳这近三百年中的十九代秦公之葬地,当即凤翔县南指挥乡雍岭一带所发现的秦公陵园。这是一片面积很大而又比较集中的秦先公葬地。而献公以后,葬地比较分散,可知者有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的陵墓。这些陵墓除了可以见到的封土堆之外,很少做过考古工作。但凤翔的秦公陵园除进行了较详细的勘探之外,还发掘了第一座陵园内的一号大墓。把始皇陵园与秦公陵园做对比研究,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在许多方面存在渊源关系。这些关系尤以下几个方面更加明显。
l、城墙与壕隍:
秦始皇陵园建有内外两重城墙,四角还设置角楼,《郦山记》云:“始皇陵内城周五里,旧有四门,外城周十二里,其址俱存。自南登之,二邱并峙,人曰:此南门也,石门石枢,犹露土中。”一九六二年测定,陵园的内外二城均为长方形,内城南北长648米,东西宽578米,周长2525米,外城南北长2173米,东西宽974米,周长为6294米。总面积在二平方公里以上。这种南北长而东西宽的长方形城墙与凤翔秦公陵园的结构完全相同。凤翔秦公陵园虽无内外城墙,但却挖有壕隍,除整个陵园外挖出一道壕隍外,每个分陵园亦有内外二隍。在已探明的几座陵园内,内外隍亦呈南北长东西宽的长方形。如三号陵园内隍东壕长143米,西壕长142米,南北两壕均长92米,周长469米。而其外隍东壕长444米,西壕长438米,南壕长310米,北壕长263米,周长1455米。始皇陵园城墙的原来高度已不可知,而凤翔秦公陵园的壕隍经过试掘知其深度一般在3.5—4米之间,宽度亦在4米左右。城墙是防护的高垣。而壕隍则是无水的护城沟,两者都有保护的功能。因此,从保护陵园的作用这一点看,虽然两者的形式完全不同,城墙耸立于地表,壕隍则挖在地下,但它们又都是陵园的界线,并均呈南北长、东西宽的长方形,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战国时期的陵墓多筑有内外垣墙,河北平山县中山王陵出土的《兆域图》不仅画出了内外垣墙的范围,而且还注明了双重垣墙的尺寸大小,反映出战国时期诸侯王陵园的规模及陵园设计建造的水平,秦始皇陵园的城墙就是在秦公陵园的隍壕设施及战国诸侯王陵园垣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了秦国陵墓防护设施的发展完善过程。
2、门
始皇陵园的内外城墙上共开九门,外墙四面各开一门,内墙北墙开两门,比其余三墙多开一门,这与凤翔秦公陵园门的设置情形基本相同。如三号陵园的内隍四面各留一门(1),外隍仅南北两隍上留一门,门是陵园的出入口,对陵园的保护作用也十分重要。因此,无论是始皇陵园,还是秦公陵园,都十分注重门的数量与设置位置,尽量做到既利于陵园的防护,又便于出入。所不同的是,秦公陵园是用挖壕隍的方法来保护陵墓,所以,那里的门就是挖沟壕时予先留下的生土梁。这种生土梁式的陵园门,平常可能有栏栅之类的东西遮栏,比城墙式的陵园门要简单得多。
3、地宫的位置
始皇陵地宫位于陵园内城的南部,其布局正好与秦公陵园主墓位于陵园南部的形式相同。在秦公陵园内,不仅是只拥有一座中字形墓及葬马坑的分陵园,其主墓位于该陵园的南部,即使拥有多座墓的分陵园,将主墓放在陵园南部的布局情况也十分明显。如第一座陵园内,共有中字形墓二座,甲字形墓一座,三墓附属的葬马坑三座,是秦公陵园中最大的一座分陵园,从这座分陵园的平面布局可以看出陵园内的各墓由已发掘的一号大墓开始,依次向左下方排列,呈单雁翎形。很明显,无论是从各墓的大小上,还是从形制上讲,一号大墓无疑是这座陵园内的主墓,有意义的是这座主墓恰好位于该陵园的西南角,与前述的第一种情况相同。这种把地宫安排在整个陵园西南角的意义,杨宽先生作过详细考证,他指出:“秦始皇陵园的布局,把陵墓安置在整个陵园的西南角,是按照古礼以西南隅作为尊长之处的”原故(2)。因此,始皇陵地宫的位置与秦公陵园不仅具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且也反映了秦人原始的宗教信仰,秦人的这种原始宗教信仰不仅由来已久,而且还表现于其他方面,除如上述在陵墓制度中有所表现外,并在都城的规划建造中有所反映。据记载,秦惠文王时张仪营建的成都城由大小两城组成,西边的小城连着东边的大城,小城内置以官吏治所,地位高于东边的大城。张仪修筑的成都城是根据秦都咸阳的布局设计施工的,可知咸阳也应有大小两个城,宫廷等主要建筑在西边的小城内。这种设计思想也是以西边为上,尊长应该居住在西方的宗教信仰为依据的。上述考古材料及古籍记载表明,从凤翔秦公陵园到秦都咸阳,从秦都咸阳到张仪成都城,再由成都城到始皇陵园,秦人以西方为上,以西南为尊长处所的信仰一直没有变化,因而这些建筑设施的渊源关系就极其明显。
4、封冢
始皇陵地宫之上便是高大的封冢,它是陵园的中心建筑,也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始皇陵地面上的唯一标志。据古籍记载,我国远古时代的坟墓均无封土堆,也不载种树木示其范围,此即所谓:“古之葬者……不封不树。”这种现象一直沿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据考古材料看,墓上堆土成坟始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代已成定制,我国古代墓葬制度所以发生如此巨大变化,是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密切相关的,是封建等级制度产生、发展乃至最后确立的产物。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制度的改革,中央集权的地主阶级政权的创建,封建等级制的推行,促使坟墓等级制逐渐形成。坟墓等级制度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墓内随葬品的多寡上,也表现在坟墓的规模上,而树立于地面的丘冢——封土的形制、高低大小、甚至所种植树木种类、多少,都是坟墓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其中高大的有可以和山陵相比者,战国后期,有一些高大封土堆的诸侯王墓称之为“陵”。如公元前335年起赵肃侯起“寿陵”,后不久,秦惠文王起“公陵”,而楚则将祖先的墓地称为“夷陵”,因此,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赵、秦、楚之后“墓始有称陵者。”诸侯王之墓所以称陵,一是因为其封土堆高大,象山陵,二是“凌”与“陵”通,有“凌驾”之意。封建诸侯王墓葬封土堆名称的由来,反映了诸侯王是诸侯国中的最高统治者,处于封建等级制度最高一级,因而他的坟墓就建造的最高,取凌驾他人之意,以显示其拥有的权威和所处的地位(3)。秦自从惠文王建造坟墓,大起封土堆以来,以后各王均继承了这一作法。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位于咸阳东北底张湾所谓之“周陵”(周文王、武王陵墓),实际上是秦惠文王和悼武王的陵墓。惠文王的陵经两千多年的冲刷破坏,仍呈覆斗形,这种形制应即秦国陵墓封土堆的最初形式,并一直沿续下来。始皇陵的封土据三国时期的《皇览》记载高达五十丈,周回五里余。考古工作实际勘测,封土现高47米,底边略呈正方形,东西宽485米,南北长515长,顶部仍呈覆斗形。经过两千多年人为及自然的毁坏,始皇陵仍具有如此之规模,充分说明始皇陵封土的高大宏伟。由此可见,秦始皇陵继承了战国时代诸侯王大封坟墓的作法,把封冢建造得极其高大,用以显示秦始皇至尊无上的地位和统一天下所拥有的权势。
5、寝殿
始皇陵园内有大片大片的建筑遗址,一九七七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陵墓西北发现四处建筑基址,据考证,这些基址,应是始皇陵内的寝殿或寝殿旁边的附属建筑。东汉蔡邕在《独断》中写道:“古者以为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前制庙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庙以藏主,列昭穆;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总谓之宫,……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冠、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也。”(《汉官仪》、《后汉书·明帝纪》注引)。从这些记载看,好象陵寝制度起于秦代。其实考古发掘中见到的商代和战国时期的墓上建筑,应该就是陵寝制度中的寝。此点,杨宽先生曾有不少论述(4),此不赘述。陵寝制度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起源很早,今天仍有一些后进民族保留着这一风俗习惯。笔者在勘探凤翔秦公陵园时,发现大多数中字形大墓上,都有瓦砾堆积,且有夯土、散水、水管道等建筑遗迹遗物,说明秦公陵园内亦有陵寝建筑,秦公陵园的陵寝建筑与过去发现的这一类建筑一样,都建在墓室顶部上方,而不在墓侧。始皇陵西北部的寝殿建筑就是在秦公陵园和其它陵墓的寝殿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6、寺舍建筑
除了寝殿建筑而外,在始皇陵内城外东、西、南三面还发现了沿着城墙建筑的廊庑式房屋遗址。这里出土了许多刻有“丽山飤官”等文字的器皿。“飤”即“食”。“丽山飤官,即始皇陵之食官。汉代食官是奉常属官,主管陵园的日常祭祀。汉代陵园的祭祀是:“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后汉书·百官表》)。如此频繁的祭祀活动,需要有大量的庖厨、园吏之类的人物以供驱使,这些属员都隶属于食官管理,所以始皇陵内城外的这些廊庑式建筑,当是陵内食官,园吏及庖厨们居住的寺舍建筑,性质与此类似的建筑,在凤翔秦公陵园内也有发现。一九七八年冬,笔者在发掘秦公一号大墓时,在东墓道的上部发现有成排的柱洞,以及叠压得十分整齐的槽形板瓦与筒瓦的堆积,此外还有夯土,踩踏面等建筑遗址。与此同时,还在建筑物地面上发现了几件完整的陶鬲。陶鬲底部都有厚积的烟炱,显然是长期使用所致。这些迹象表明,早在春秋时期,秦国已在其陵园内营建了供园吏们居住的寺舍建筑,他们负责陵园的日常祭祀活动,这种设专人管理陵园的制度在秦始皇陵园内得到了充分发展。
7、马厩坑
秦始皇陵园外东墓道正前方之南排列着93座马厩坑,属于始皇陵园的陪葬坑,这种以真马埋入地下以象征马厩的作法,与凤翔秦公陵园的情况完全相同,秦公陵园所见到的中字形、甲字形大墓的东墓道的正前方或南侧均发现有长方形的殉马坑,内埋有大量马匹(是否埋有木质车辆,现在还不清楚)。主墓旁设置埋马坑的作法在商代就很盛行,经西周、春秋、战国而不衰。始皇陵园的马厩坑是商周以来殉马坑的继续和发展。
秦始皇陵园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的开创者——秦始皇的陵墓,它的设计修建与当时统一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从诸多方面去考察秦始皇陵园,我们不难看出,秦始皇陵园的布局结构的渊源是多方面的,它既“写放”于关东诸侯王的陵园,又参照秦都咸阳的布局,但更多的则来源于秦先公先王的陵墓,因此,秦始皇陵不仅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集大成者,而且也对后世帝王陵墓产生过深刻影响,研究这些内容,对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注解:
(1)原简报未标出东、西两门。因内隍紧围墓的东西墓道,故东西墓道与内阻相接处的墓道夯土与地面齐平,因此,这两处实际上就成了陵园内与外界的通道,应是内隍上的东西两道门。简报见《文物》一九八三年第七期。
(2)杨宽《秦始皇陵园布局结构的探讨》,《文博》一九八四年第三期。
(3)刘炜《秦始皇陵布局浅谈》,《文博》1985年第二期。
(4)杨宽《先秦墓上建筑和陵寝制度》,《文物》一九八二年第一期。
(原载《文博》1987年第6期)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