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钟”正名
党士学
在秦俑博物馆和陕西省博物馆,各陈列着一件似钟似铃的铜器,该器物出土于秦俑一号坑,《秦始皇陵东侧第一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1)将此铜器定名为“甬钟”,简报说:“甬钟2件,形状相同。分别出土在两辆兵车附近。甬长10厘米,中空,钲长10.5厘米,无乳钉,满饰变形夔凤纹,通高27厘米,重4.6市斤。可能原来挂于车上”。秦俑博物馆和省博物馆在陈列中也将该铜器以“甬钟”为之名作介绍,其它有关书籍中也多如此。然而,遍查史籍经典,无有“甬钟”一名出现,再三推敲,猜疑可能是因为该铜器形似钟而甬(柄)长被命名,也可能命名者只是以“甬钟”作为该铜器的暂用名,其正式名子即原名以待后正。(以器形命名在考古中屡见不鲜)。
那么,该铜器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我们认为,它的名子应该叫“铙”或“钲”,是古代军中止鼓退兵的一种乐器。《说文》云:“钲,铙也。似铃,柄中上下通”,又云:“铙,小钲也。军法,卒长执铙”。《通典·乐》、云:铙如编钟而无舌有柄,摇之,以止鼓”。《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铙止鼓”。郑注曰:“铙如铃,无舌有柄,执而鸣之,以止击鼓”。按:“铙,即钲”。《汉书·平帝纪》注:“应劭曰:‘将帅乃有钲鼓,……钲也,铙也,”。《说文》段玉裁注:“郑说铙形与许说钲形合。《诗·采芑》传曰:‘钲以静之’,与《周礼》止鼓相同”,我们翻阅许多史书,均没有钲与饶同时出现者,段玉裁也说:“《周礼》言铙不言钲,《诗》言钲不言铙”。所以,我们认为钲与铙为同一物也。而我们在秦俑一号坑兵车附近出土的两件被称为“甬钟”的铜器的形状与史书中有关铙(或钲)的记载基本相同,正是状如铃似钟,有柄无舌,敲击作响。所不同的是,秦俑坑出土的铙(或钲)柄上有一鼻状环,可能是为了携带方便或原挂于车上。另外,我们还在秦俑坑中发现了鼓的遗迹(2)。铙(或钲)和鼓的同时发现,正是古代军中“鼓以进军,金以退军”(3)的反映。因此,我们认为出土于秦俑一号坑、现陈列在秦俑博物馆北陈列室和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陈列室中的、现在被称作“甬钟”的那两件铜器是铙(或钲)。
铙(或钲)在史书中经常被提到。《诗·小雅·采芑》:“方叔率止,钲人伐鼓”。毛传:“伐,击也。钲之静之,鼓以动之”。《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冬教大阅。乃鼓,退。鸣饶且却,及表乃止,坐如初”。注:“铙所以止鼓,军退,卒长鸣饶以和众鼓人,为止之也”。又《地官·鼓人》:“辨鼓铎镯铙之用,王执路鼓,……卒长执铙,……。”传云:“鼓人职曰,以路鼓鼓鬼享,以贲鼓鼓金奏,以金铙止鼓,……”。《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使谒者大司马侯掾四十四人,持节行边兵,遣执金吾陈茂假以钲鼓”。总结上述,可以发现,铙(或钲)在军中的作用只有一个,即止鼓退军;同时,还可发现,铙(或钲)总是同鼓一起出现于史书中,而在秦俑坑中,铙(或钲)也是与鼓一起发现,这也就进一步说明了秦俑军列是秦代军阵的再现。
铙(或钲)在中国古代军队中的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左传·哀公十一年》:艾陵之战时,“陈书曰:‘此行也,吾闻鼓而已,不闻金矣’。杜注:‘鼓以进军,金以退军‘不闻金,言将死也。传言吴师强,齐人皆自知将败”’。这里的金即指铙,陈书把不闻铙声作为此行必败的代名词,足见铙(或钲)在军中的重要地位,有时击鼓鸣铙的迟早甚至可决定战争的胜败。《左传·庄公十年》:长勺之战,曹刿利用齐军三鼓之后勇气衰竭之机,大败齐军。该故事虽只反映了击鼓迟早的重要,但鼓和铙(或钲)同为军中号令性乐器,所以,从侧面也可反映出铙(或钲)的重要性。
此外,还应说明的是,《秦始皇陵东侧第一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中,将铙身通称为钲,将铙柄通称为甬也是不对的。《周礼·考工记》云:“凫氏为钟,两栾谓之铣,铣间谓之于,于上谓之鼓,鼓上谓之钲,钲上谓之舞,舞上谓之甬,甬上谓之衡”。因此,在介绍铙时,仅讲“甬长”、“钲长”倒不如用“身长”、“柄长”更合适些。
注解:
(1)《秦始皇陵东侧第一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文物》1975年11期。
(2)在一号兵马俑坑发掘过程中,已经发现了鼓的遗迹,报告待发。
(3)《左传·哀公十一年》注。
(原载《文博》1986年第3期)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